四川省彭州市概況

彭州市,隸屬於四川省成都市,位於成都北郊,介於東經103°10ˊ~103°40ˊ、北緯30°54ˊ~31°26ˊ之間,南連新都區、郫都區、西臨都堰市,東壤廣漢市、什邡市;屬亞熱帶溼潤氣候。全市幅員面積1421平方公里,下轄20個鎮(街),總人口80.50萬(2016年末)。 公元前316年,秦滅蜀後推行郡縣制度,始於境內置縣,今境內為繁、郫、湔氐三縣地,束手蜀郡。建國後,隸屬川西行署區的溫江專區。1970年,隸屬溫江地區。1983年,劃歸成都市管轄。1993年,撤銷彭縣,設立縣級彭州市。 彭州是成都市規劃發展的四個新型中等工業城市之一和龍門山大熊貓國家森林公園生態旅遊帶的重要組成區域。後榮獲“國家生態市”、“中國縣域經濟競爭力百強”等稱號。著名景點有:丹景山、葛仙山、銀廠溝、白鹿鎮、蜀水荷鄉等。2017年,被命名國家衛生城市。 2018年10月5日17時22分,在四川成都市彭州市(北緯31.22度,東經103.73度)發生2.9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

四川省彭州市概況

歷史沿革

名稱由來

彭州歷史悠久,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時期即有彭人在此生息繁衍,之後立業興國,建都瞿上(今彭州新興鎮)。唐武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置彭州。彭州稱謂《元和郡縣誌》釋為“彭州以岷山導江,江出山處,兩山相對,古謂之天彭門,因取以名”。此為今彭州名稱的由來。

建制沿革

相傳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時期即有彭人在此勞動生息繁衍。之後立業興國,建都程上,成為古巴蜀族立國的原始核心部分。《華陽國志》說:“蜀工魚鳧於湔山 ,後有王日杜字,教民務農,移治郫邑”。今考“程上”即為彭州新興鎮,“湔山”即起於新興鎮附近之陽平山,“郭邑”即桂花鎮、隆豐鎮、麗春鎮、慶興鄉相毗連的“九隴”黃土丘陵。

公元前316年,秦滅蜀後推行郡縣制度,始於境內置縣,今境內為繁、郫、湔氐三縣地,束手蜀郡。南北朝時期,由於政權割據,更迭頻繁,彭州的建置沿革也變化紛繁,境內先後置為繁縣、南普壽縣、南晉壽郡、天水郡、九隴郡、東益州等等。隋統一全國後,推行州縣二級制,公元583年罷九隴郡為九隴縣,公元602年置蒙州,領九隴、清城、郭縣。唐高宗儀風二年(公元677年)又在九隴界南置蒙陽縣。

彭州

唐武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置彭州。《元和郡縣誌》說:“彭州以岷山導江,江出山處,兩山相對,古謂之天彭門,因取以名”,此為今彭州名稱的由來。彭州歷唐宋元三代,均以天彭鎮西北故繁城為州治,先後領九隴、導江(今 都江堰市地)、唐昌(今 郫都區地)、 蒙陽等縣。這個時期彭州商賈雲集,市場繁榮,為川西重要的商貿中心。

明代在地方行政建置上推行府州縣三級制,在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降彭州為彭縣,蒙陽縣亦廢州為鎮。明、清兩代,彭縣皆隸於成都府。[2]

中華民國(1912年),廢除清朝帝制,設省、道、府、州、等行政區,彭縣隸屬大漢四川軍政府,改知縣作為知事公果,知縣改稱知事。

中華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 北洋政府通令在成都設置西川道,彭縣屬成都管轄。

中華民國十三年(1924年),川政統一,全川劃為十八個行政督察區,彭縣屬第一行政督察區,直至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年(公元1949年),同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後,隸屬川西行署區的 溫江專區。

1970年,溫江專區改稱溫江地區,隸屬之。

1983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溫江地區,彭縣劃歸成都市管轄。

1993年11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彭縣,設立縣級彭州市,以原彭縣的行政區域為彭州市的行政區域,彭州市人民政府駐天彭鎮。彭州市由四川省直轄, 成都市代管。

大事記

2018年9月13日,由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主辦,航天科工智慧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和彭州市人民政府承辦的2018年智慧城市院士論壇在四川省彭州市召開,16位國內知名院士聚焦“軍民融合、智慧共享”的主題深入探討智慧城市的建設與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