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的兒子是嫡子,如果皇后死了,皇帝又立新皇后,兩個皇后的兒子誰是嫡子呢?

曾經的堅持一文不值

顯然

都是嫡子,但是地位一般不同。

中國古代實行一夫一妻多姬妾制,一個丈夫只有一個妻子,她是家中的女主人,她的孩子也是家中主人,其他的都是小妾,即便生了孩子,孩子是主人,她們卻依然是奴僕,是這對夫妻的財產,沒什麼權利。

這個規律也適用於皇家,但情況有所不同。一般情況下,皇后象徵著一國之母,同時只有一個,個別昏庸淫亂的皇帝會同時立兩個或多個皇后,至於皇帝的其他嬪妃,一般來說地位要遠低於皇后。但是那些宮鬥戲演的也不都是假的,有些非常受寵的妃嬪地位甚至可以凌駕於皇后之上,如明憲宗的萬貴妃,皇后都怕她。

皇后地位尊貴,當然也不會一成不變的,也會換人,如此一來,那些妃嬪才更有盼頭,宮鬥起來就更有勁了。

皇后都是皇帝的正妻,只要是皇后生的兒子,都屬於嫡子,不過皇后去世也有分別,一是病逝,二是被廢然後逝世。這兩者對後代造成的影響天差地別,第一種皇帝往往會對皇后抱有懷念,她的兒子地位也更高;第二種截然相反,皇帝能廢后,不論出於什麼原因,她的兒子都必然受到影響,地位就可想而知了。

比如漢宣帝就是顧及到髮妻許平君,才讓他認為“亂吾家者,太子也”的劉奭即位。當然,你或許會說王皇后並沒有子嗣,漢宣帝只有劉奭一個嫡子,那漢光武帝就很明顯了。他的髮妻是陰麗華,但為了政治原因,立郭聖通為皇后,後來廢后,立陰麗華,兩人都有嫡子,劉秀廢劉疆而立劉莊。

還有康熙皇帝,他的第一任皇后赫舍里氏留下了嫡子胤礽,康熙倍加寵愛,但是胤礽水平不夠,兩立兩廢。而乾隆皇帝就是反例,他的第二位皇后烏拉那拉氏生了兩個兒子,次子早夭沒有封爵也就算了,長子到了二十多歲死的時候也沒有爵位,直到二十多年以後嘉慶皇帝才給這位哥哥追封了多羅貝勒的爵位。


平沙趣說歷史

古代中國男人豔福不淺,常說“一夫多妻制”,不對,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家庭中的女主人只有一個是妻,其他的是小妾,基本沒啥權力,屬於這個家庭夫妻的財產。

皇后,一國之母,也只有一個,(個別皇帝同時立過2個或多個皇后,直接可以判定那是比較混亂和昏庸的皇帝),皇帝的其他嬪妃,皇帝即使再寵愛,也只是妾室,地位是不能和皇后比的。

中國重視結髮。如果是成年後登基,通常是立正妻為後。有些繼位的時候,結髮之妻已經死了,也會被追封為後,比如咸豐就有這種情況。而如果是少年天子,娶妻相當隆重,比如康熙、同治、光緒,皇后是要從大清門抬進去的。而這個皇后病亡後,再行冊立皇后,就屬於續絃或繼室,雖然也有冊立典禮,但已經沒有從大清門抬進去的機會了。

所以,雖然只要是皇后生的兒子,都屬於嫡子,但按理法,結髮之妻所生的皇子地位最為尊貴。還是康熙的例子,他的第一位皇后赫舍里氏去世後,她的兒子胤礽被立為太子,康熙倍加寵愛,才會兩立兩廢。還有,道光帝,他也是嫡子,但他媽早死了。嘉慶突然駕崩,傳位詔書還找不到了。當時的皇后也有兩個兒子,形勢就比較微妙了。好在皇后傳懿旨讓道光繼位,道光趴在地上哭啊!好險啊!

還有,嫡子的地位也得看皇帝與皇后的關係。如果皇后是被廢或是被厭棄,他的兒子通常不會受到皇帝的重視,比如乾隆的第二位皇后烏拉那拉氏“如懿”,她的兒子到死連個爵位都沒有。

千言萬語就是:活著最重要,才能給兒子爭取到最大的機會,並“騎上馬再送一程”,避免“人走茶涼”。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語

皇后所生都稱作“嫡子”,但若有所爭端,均以元后所生的嫡子為先。中國古代元后(原配皇后)如果正常升遐,一般很少另行冊立皇后,除非元后失德被廢,或者失寵被廢,如果有這樣的情況,她所生的兒子嫡出地位也會一起失去。

商紂王與微子啟都是一母所生,雖然微子啟年長,可出生時其母是個妾室,所以他註定是庶出,即便後來母親成為王后,微子啟仍舊不能與弟弟帝辛相比。


比如康熙帝的原配皇后赫舍里氏死後,康熙帝仍舊顧念赫舍里氏的情分,對她所生的太子胤礽始終不願意輕易廢棄(雖然最後還是被廢了)。

雖然中國古代奉行“嫡長子繼承”,但是以嫡子身份承繼大統的皇帝卻並不多,甚至可以說屈指可數,很多皇后死後,皇帝另立皇后的話,那麼元后的孩子必然為繼後所不容。

皇后被廢大多因為無子,比如漢景帝薄皇后、漢武帝陳皇后、順治帝博爾濟吉特皇后,正常死亡,皇帝很少再立皇后。唐玄宗元后王氏死後,武惠妃與楊貴妃再得寵也終究沒有成為皇后。


澹奕

這個問題,我以清代嘉慶帝及其皇后、子女為例,一是剛好嘉慶帝滿足條件,二者清代又是很重嫡庶觀念(見杜家驥:《清朝滿族的皇家宗法與其皇位繼承製度》)。

嘉慶皇帝有兩個皇后,其一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被賜冊為時為皇子的嘉慶帝永琰嫡福晉,

生皇二子綿寧(亦稱旻寧),是為後來繼位的道光帝,嘉慶元年(1796)正月冊為皇后,嘉慶二年(1797)即去世;其二為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氏,乾隆五十五年(1790)始為嘉親王側福晉,嘉慶元年(1796)冊封為貴妃,在嘉慶元配皇后去世之後,冊封為皇貴妃,嘉慶六年(1801)正月冊立為皇后有兩子,即皇三子綿愷及皇四子綿忻。

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

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氏

在皇位繼承上,我們以三子來進行分析。

皇二子綿寧為嫡長子,實際上因為皇長子早夭,他其實也是事實上的皇長子,乾隆四十七年(1782)生,至嘉慶四年(1799)四月確立為皇位繼承人(《清史稿》卷十七:四年四月戊戌,仁宗遵建儲家法,親書上名,緘藏鐍匣),

嘉慶十八年(1813)被封為和碩智親王,嘉慶二十五年(1820)繼承皇位。

道光帝

皇三子綿愷,乾隆六十年(1795)生,其生時母親仍為側福晉,直至嘉慶二十四年(1819)正月,才被冊封為惇郡王。

電視劇《瀛寰之志》姜武飾演綿愷

皇四子綿忻,為皇三子綿愷同母弟,嘉慶十年(1805)生,但綿忻出生時,其母鈕祜祿氏已於前幾年被冊封為皇后,故其出生時嘉慶帝極為開心,“四阿哥系朕登極后皇後誕生之子,臣工等抒忱展慶,理所當然。”(《清仁宗實錄》)嘉慶二十四年(1819)正月,年僅十四歲的皇四子綿忻被冊封為瑞親王。

電視劇《萬凰之王》陳山聰飾演綿忻

從以上可以看出:

其一,元配皇后(這裡的元配皇后當為自然死亡,如若是被廢,其子女也另當別論,因為有可能子女隨母親被廢而地位下降,甚至不如其他皇子)與繼任皇后的兒子均為嫡子。這從嘉慶帝的四個兒子初封爵位來看。清代爵位按照高低:

第一,和碩親王;第二,多羅郡王;第三,多羅貝勒;第四,固山貝子;第五,鎮國公;第六,輔國公(公爵有入八分公與不入八分公之區別);第七,鎮國將軍;第八,輔國將軍;第九,奉國將軍;第十,奉恩將軍。清初皇子從第一等到最後一等均有,甚至地位低下者未有封爵,嘉慶朝以後,規定凡皇子,始封均為王爵,或親王,或郡王,其依據就是按照嫡庶之別,這與明代無論嫡庶均分親王有很大不同。

嘉慶帝四個皇子,皇二子綿寧於嘉慶四年(1799)就被確定為繼承人,嘉慶十八年(1813)封親王,皇三子綿愷嘉慶二十四年(1819)才為惇郡王,道光帝繼位才封親王,皇四子綿忻嘉慶二十四年(1819)為瑞親王,皇五子綿愉為妃所生,在道光帝繼位是年,即嘉慶二十五年(1820)才被封為惠郡王,至道光十九年(1839)始進親王。皇二子至皇四子均為皇后所生,所以初封爵位最差也是郡王,皇五子為妃所生,直至道光繼位才為郡王,這裡面的嫡庶之別很明顯。

其二,雖同為嫡子,但是元配和繼配也是有差別的。

繼後多在元配去世之後才娶,那麼元配皇后所生子首先在年齡上就會大於繼後所生子,這是一個很大的優勢,如皇二子綿寧被確定為皇位繼承人時,皇四子還未出生,皇三子仍是妃之子。

其三,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成為皇后之前和成為皇后之後所生子也是有差別的。這一點,以往常以商紂王和其兄微子啟為例,微子啟出生時,其母尚為妾,等到紂王出生時,其母已經成為王妃,所以紂王的地位高於其兄,其最終繼承了王位。這裡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氏也可以說明。其成為皇后之前,已生皇三子綿愷,成為皇后之後,又生皇四子綿忻,那麼在地位上,皇三子的地位是不如皇四子的,這從嘉慶二十四年(1819)同時對兄弟二人的冊封可以看出來,皇三子僅為郡王,而皇四子則為親王。

綜上,嘉慶帝四個兒子的地位高低依次是皇二子、皇四子、皇三子、皇五子。


楚邾

我國古代一直是一夫一妻多妾制,由於宗族、家國的觀念是封建朝廷統治的重要基礎,各朝代對夫妻、妻妾、原配與繼室的關係都是有明確的法律和倫理保障的,如,不得以妾為妻,唐律規定以妾為妻 徒一年半。而《新唐書》“古諸侯一娶九女,故廟無二嫡,自秦以來有再娶,前娶後繼(繼妻),皆嫡也,兩祔無嫌”,從這裡可以看出,繼妻仍為嫡妻,其子為嫡子。但按照宗法制度,繼妻地位不如原配,不少繼室進門時要向原配牌位行禮,百年後入土丈夫也多與原配合葬。所以,繼妻所生的孩子地位低於元妻的孩子。皇家作為天下典範,這些倫理規範自然也要遵守,所以才多有嫡長繼承一說,先是子以母貴,其後才是母以子貴。但皇權更替有太多因素影響,在歷史長河中看來,嫡長反而並非決定因素。


紅巖763

符合題主提問的在歷史上還真有一個例子,就是明朝懿文太子朱標家。原配和繼妃的孩子都是嫡子。

朱標是大明第一位皇太子,有兩位妃嬪,太子妃常氏和呂氏。

常氏是功臣常遇春之女,洪武四年被立為太子妃,七年生下嫡長子朱雄英,十一年生下次子(朱標第三子)朱允熥,未幾,常氏薨。

呂氏是個小官之女,大概洪武八年入東宮,不知道是次妃還是什麼職位,十年生下朱允炆,之後又生下二個兒子,朱標五子她生了三個。

洪武十一年,常氏生次子後兩日死亡,大概是產後併發症。隨即,呂氏被立為繼妃,她的兒子也就升為嫡子,嫡長子朱雄英,嫡次子朱允炆,原來的嫡次子朱允熥變成嫡三子了。

洪武十五年,朱雄英夭折,年僅八歲,他的嫡弟朱允熥直接被排除在繼承人之外,繼配所生的朱允炆被視為嫡長子。

十年後,洪武二十五年,朱標死,朱允炆被立為太孫,比他身份尊貴的朱允熥就這麼被透明瞭。


我想靜靜1198

答案很好說,都是嫡子,題主要僅問這個問題的話,沒什麼好說的,都是嫡子而已。

題主這個問題其實主要涉及的的繼承權的問題,這個就複雜了,得具體朝代具體情況還得結合當代背景具體分析了。一般來說,清朝以前,實行的是嫡長子繼承製,只要是嫡長子,甭管後面有幾個嫡兄弟,都有先天具備優先繼承權的,在皇家而言,嫡長子是默認的太子,哪怕有奪位的嫡兄弟或者本人就是白痴,也會自然而然的有一群支持者,僅因為嫡長子繼承製的古訓。故若沒特別情況,嫡長子最終都會繼承大位的。

不過皇帝的繼承人是太子,這基本上就沒有正常情況,除非嫡子是獨子,否則總能找到理由去嘗試奪位的,所以歷史上太子可謂是皇族最難的位置,壓力大不說,還競爭者不斷,稍不留神就被趕下臺了。這裡面各朝各代都不一樣,總體來說,在皇家而言,嫡長子優勢不大,對手太多,能順順當當的繼承大位的都是少數。

清朝是相對特殊的一個朝代,明確規定了立長不立賢的制度,故這裡面皇后和妃子所生的還是是沒有嫡庶之分的,只要皇子沒有明確削為庶人,他就有皇位繼承權,只要有足夠的支持者擊敗其他兄弟,他就能當太子並繼承帝位。因此清朝基本上就沒有嫡長子繼位的例子。整個清朝來說,也沒有哪個皇帝的母親是在太子階段就升為皇后的,基本都是後期追封的,最近的如慈禧,皇后根本沒當過,直接就成太后了。所以說題主的問題對清朝是完全不適用的,皇后的孩子本身就是嫡子,但後期被貶為庶人的比比皆是,混的慘的多了去了。

題主的問題還有一個引申,就是嫡子和庶子的區別。簡單來說就是嫡子的母親和父親是有法律效力的婚姻做保證的,庶子的母親和父親是沒有婚姻關係的。嫡子的母親哪怕是妾,也就由父親辦理手續後取進門的,因而有繼承權,庶子說白了就是私生子,母親是僕從或是妓女,這樣的情況是完全沒有繼承權的。但庶子和嫡子也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庶子的母親只要辦理的法律手續,成為父親的正妻或者妾,馬上就變成嫡子了;嫡子只要明確和父親斷絕關係或者放棄繼承權的,就可以作為庶子對待。這個結合當代法律都是有依據的。上面所說只是正常情況,若是皇家而言,這就不好說了,只要是皇帝后代,庶子轉嫡子相當容易,手續哪怕隔代(就是母親去世多少年都無所謂)辦理都不是大問題,只要當上皇帝,母親絕對是合理合法的變成太后的。


傍徨的魚

傳統倫理而言,大老婆生的都叫嫡子,其他老婆生的都是庶子,跟誰當皇后沒有關係,也跟出生先後沒有關係。大老婆的第一個兒子叫嫡長子。如果不區分嫡庶,那麼不管哪個老婆生的第一個兒子叫長子。至於其他歷史條件下的特殊例子說來沒用。


mfire

論長子的重要性,現在中國很多習俗還沒去除,別說封建,都是古代的先人遺傳下來的,舉個例子,人終有一死,人死後,必須由子孫來辦後事,就是入棺啊,奠拜啊,頭七啊,各種對逝者的尊重,然而這一切都需要一個帶頭人,就是長子了。如果只有獨生子女的自然不多說,但恰好有的就有子孫成群,七八九的,加上自己長壽,去世時都有九十多一百歲,這時長子也有六七十了,有的長子都先去世了,那麼這時候,是由老二老三接上來帶頭?那你們就錯了,這時候是由長子的長子接上,所以也就有長子嫡孫的說法。所以,長子從我們祖先的遺傳下來的傳統中來說,地位是其他兄弟無法撼動的!自古也有父母不在,兄嫂為大的說法的。


最多喝2兩

在古代,應該是以第一任皇后的兒子作為嫡子。即使第一任皇后死後。第二任皇后生的孩子就不是嫡子了。因為第二任皇后是續後,不是原配。甄選傳裡面,皇帝就說過,宜修是繼後,就相當於普通人家,如果妻子死了,另娶得則視為填房。僅表達個人觀點,歡迎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