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叫了60多年的司母戊鼎為什麼會改名?改了名後又引發多少誤會

接著說這本《司母戊鼎還有多少待解之謎》,上次說了司母戊鼎的發掘過程,這次來說說它為什麼會改名。

小時候,我們在課本上學到這個鼎,它的名字一直都叫“司母戊鼎”。但是2011年,在中央電視臺《新聞30分》的一期節目裡,主持人在介紹國家博物館新館的籌備情況時,卻把“司母戊鼎”說成了“後母戊鼎”。這在網絡上引起了軒然大波,網友們紛紛站出來指責中央電視臺的播音員專業素養太差,居然能把國寶的名字都讀錯了。

被叫了60多年的司母戊鼎為什麼會改名?改了名後又引發多少誤會

但是,當國家博物館新館開放的時候,大家卻發現,官方的說明牌上居然也赫然寫著“後母戊鼎”四個大字。原來還真不是中央電視臺的播音員讀錯了,而是司母戊鼎真的改名字了。其實,雖然大眾覺得很驚訝,但在專業人士看來,後母戊鼎這個名字也並不陌生。因為從上世紀40年代被重新發掘出土以來,關於它的名稱就一直存在爭議。從一開始,司母戊鼎和後母戊鼎的命名方案就都各自得到了一部分專家學者的支持。

我們稍微解釋一下這個問題,這裡需要講一點關於文物研究和命名的小知識。按照文物研究的慣例,在給器物命名時,如果器物表面有文字,一般都要根據文字的內容來命名,“司母戊鼎”就屬於這種情況。而之所以會出現“司”和“後”的分歧,就是因為大家對文字的釋讀方案有不同的認識。

被叫了60多年的司母戊鼎為什麼會改名?改了名後又引發多少誤會

在司母戊鼎被髮掘後不久,人們就發現鼎內有三個呈“品”字形分佈的字符,大部分學者都認為這組文字是三個獨立的漢字,把後面兩個字釋讀為“母”和“戊”也基本沒什麼爭議,但是第一個字究竟應該釋讀成“司法”的“司”還是“後來”的“後”卻出現了不小的分歧。

你可能有點奇怪,這兩個字的字形相差那麼大,專家們怎麼會分不清呢?這其實是因為,商朝人寫字的習慣和我們今天有很多不同之處。比如按照當時的習慣,書寫是不分左右方向的,也就是說,一個字不管正著寫還是反著寫都是可以的。舉個例子來說,比如小寫的英文字母的 p 和 q,按照當時的寫法,就是無法區別的。現在,請你想象一下“司”和“後”這兩個字的字形,你也許就會發現,它們其實就跟 p 和 q 的情況完全相同,只要把“司”向右翻轉一下,其實就是“後”嘛。

被叫了60多年的司母戊鼎為什麼會改名?改了名後又引發多少誤會

你現在理解了吧,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光從字形上看,其實是根本無法斷定第一個字到底是“司”還是“後”。而如果從銘文的含義來分析,支持“司母戊”和“後母戊”的學者又都能各自給出一套合理的解釋,雙方一直不能達成共識。於是在綜合考慮下,官方還是決定按照當時的識字習慣,採用司母戊鼎的名稱。這個名字也從1946年開始一直沿用了64年之久,並普遍被大眾多接受。

不過,雖然官方的收藏機構一直都在用司母戊鼎的名稱,但還是有一些學者堅持認為從銘文的含義來看後母戊鼎的釋讀方案要比司母戊鼎更加合理,這種觀點也逐漸在國家博物館內部佔得了上風。於是在2010到2011年籌備新館展覽時,國家博物館就把“司母戊鼎”的名字正式改成了“後母戊鼎”。

被叫了60多年的司母戊鼎為什麼會改名?改了名後又引發多少誤會

但是,這次突然的改名就給大眾帶來了不必要的困擾,甚至是誤導。所以,這次改名之後我們就常常會在國家博物館的展廳裡聽到這樣的對話:“以前就知道有個司母戊鼎,怎麼這裡又有一個後母戊鼎啊?”“這個,可能是新挖出來的吧……”

像這樣的負面效應其實是文物工作者最不願意看到的。其實對文物名稱有爭議,甚至改名字,並不是只有“司母戊鼎”這個個案,學界對於這樣的問題一貫的處理方法是,能不改就不改,要改就得有特別確鑿的證據。但是在司母戊鼎這個案例中,我們發現有一個因素也必須考慮,就是這件事帶來的社會影響。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這個事兒。

被叫了60多年的司母戊鼎為什麼會改名?改了名後又引發多少誤會

每一件文物發掘出土之後,研究者都需要儘快給它一個確定的稱呼,但是相關研究往往又是滯後的,所以對命名有爭議不可避免。而且很多時候都難以達成一個讓所有人心服口服的定論。比如說,即便是國家博物館決定給司母戊鼎改名,依然有很多研究者覺得改名的依據中還是有推測成分。像司母戊鼎的出土地,河南安陽殷墟博物苑中有一件大鼎的複製品,就沒有接受改名。實際上,殷墟博物苑的做法才是學界一貫的處理辦法:任何一件文物只要確定了一個名稱,絕不會輕易更改,除非新的觀點能夠拿出確鑿的證據,並得到學界的普遍認可。

但是,像司母戊鼎這樣的國寶級文物,還得更加慎重。因為這樣的文物改名,不僅是學界內部的問題,還會對整個社會造成影響。

被叫了60多年的司母戊鼎為什麼會改名?改了名後又引發多少誤會

“司母戊鼎”這個名字已經使用了六十多年,各種教科書、工具書、學術期刊、科普讀物,甚至文學、藝術作品之中都用的是這個名字,它有很高的社會認知度,甚至已經在相關管理部門登記備案。在這種情況下,要讓全社會都知道改名這件事,並且理解改名的原因,可以說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結果就是,大眾認不出改名之後的大鼎,還以為又挖出了一個新鼎,那是不是就會有人以訛傳訛,真的把“後母戊鼎”當作一個新鼎,寫在文章中呢?當這樣的錯誤變多了,會不會讓兩個司母戊鼎也變成一個需要考證辨析的難解的歷史問題呢?

這就是我們從司母戊鼎改名的故事得到的啟示:對既有的說法提出質疑,當然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把一個新的說法公之於眾,就不只要考慮論證本身的合理性,還要考慮影響。這樣的改變真的能帶來好的影響麼?我們已經看到了,草率地推翻既有的說法,很可能只是帶來混亂和消極的影響。

被叫了60多年的司母戊鼎為什麼會改名?改了名後又引發多少誤會

題外話:讀書可以擴充我們知識邊界,獲得更多看問題的視角,但盲從是要不得的...

喜歡我的文章就果斷關注轉發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