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叫了60多年的司母戊鼎为什么会改名?改了名后又引发多少误会

接着说这本《司母戊鼎还有多少待解之谜》,上次说了司母戊鼎的发掘过程,这次来说说它为什么会改名。

小时候,我们在课本上学到这个鼎,它的名字一直都叫“司母戊鼎”。但是2011年,在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的一期节目里,主持人在介绍国家博物馆新馆的筹备情况时,却把“司母戊鼎”说成了“后母戊鼎”。这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网友们纷纷站出来指责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专业素养太差,居然能把国宝的名字都读错了。

被叫了60多年的司母戊鼎为什么会改名?改了名后又引发多少误会

但是,当国家博物馆新馆开放的时候,大家却发现,官方的说明牌上居然也赫然写着“后母戊鼎”四个大字。原来还真不是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读错了,而是司母戊鼎真的改名字了。其实,虽然大众觉得很惊讶,但在专业人士看来,后母戊鼎这个名字也并不陌生。因为从上世纪40年代被重新发掘出土以来,关于它的名称就一直存在争议。从一开始,司母戊鼎和后母戊鼎的命名方案就都各自得到了一部分专家学者的支持。

我们稍微解释一下这个问题,这里需要讲一点关于文物研究和命名的小知识。按照文物研究的惯例,在给器物命名时,如果器物表面有文字,一般都要根据文字的内容来命名,“司母戊鼎”就属于这种情况。而之所以会出现“司”和“后”的分歧,就是因为大家对文字的释读方案有不同的认识。

被叫了60多年的司母戊鼎为什么会改名?改了名后又引发多少误会

在司母戊鼎被发掘后不久,人们就发现鼎内有三个呈“品”字形分布的字符,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这组文字是三个独立的汉字,把后面两个字释读为“母”和“戊”也基本没什么争议,但是第一个字究竟应该释读成“司法”的“司”还是“后来”的“后”却出现了不小的分歧。

你可能有点奇怪,这两个字的字形相差那么大,专家们怎么会分不清呢?这其实是因为,商朝人写字的习惯和我们今天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按照当时的习惯,书写是不分左右方向的,也就是说,一个字不管正着写还是反着写都是可以的。举个例子来说,比如小写的英文字母的 p 和 q,按照当时的写法,就是无法区别的。现在,请你想象一下“司”和“后”这两个字的字形,你也许就会发现,它们其实就跟 p 和 q 的情况完全相同,只要把“司”向右翻转一下,其实就是“后”嘛。

被叫了60多年的司母戊鼎为什么会改名?改了名后又引发多少误会

你现在理解了吧,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光从字形上看,其实是根本无法断定第一个字到底是“司”还是“后”。而如果从铭文的含义来分析,支持“司母戊”和“后母戊”的学者又都能各自给出一套合理的解释,双方一直不能达成共识。于是在综合考虑下,官方还是决定按照当时的识字习惯,采用司母戊鼎的名称。这个名字也从1946年开始一直沿用了64年之久,并普遍被大众多接受。

不过,虽然官方的收藏机构一直都在用司母戊鼎的名称,但还是有一些学者坚持认为从铭文的含义来看后母戊鼎的释读方案要比司母戊鼎更加合理,这种观点也逐渐在国家博物馆内部占得了上风。于是在2010到2011年筹备新馆展览时,国家博物馆就把“司母戊鼎”的名字正式改成了“后母戊鼎”。

被叫了60多年的司母戊鼎为什么会改名?改了名后又引发多少误会

但是,这次突然的改名就给大众带来了不必要的困扰,甚至是误导。所以,这次改名之后我们就常常会在国家博物馆的展厅里听到这样的对话:“以前就知道有个司母戊鼎,怎么这里又有一个后母戊鼎啊?”“这个,可能是新挖出来的吧……”

像这样的负面效应其实是文物工作者最不愿意看到的。其实对文物名称有争议,甚至改名字,并不是只有“司母戊鼎”这个个案,学界对于这样的问题一贯的处理方法是,能不改就不改,要改就得有特别确凿的证据。但是在司母戊鼎这个案例中,我们发现有一个因素也必须考虑,就是这件事带来的社会影响。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个事儿。

被叫了60多年的司母戊鼎为什么会改名?改了名后又引发多少误会

每一件文物发掘出土之后,研究者都需要尽快给它一个确定的称呼,但是相关研究往往又是滞后的,所以对命名有争议不可避免。而且很多时候都难以达成一个让所有人心服口服的定论。比如说,即便是国家博物馆决定给司母戊鼎改名,依然有很多研究者觉得改名的依据中还是有推测成分。像司母戊鼎的出土地,河南安阳殷墟博物苑中有一件大鼎的复制品,就没有接受改名。实际上,殷墟博物苑的做法才是学界一贯的处理办法:任何一件文物只要确定了一个名称,绝不会轻易更改,除非新的观点能够拿出确凿的证据,并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

但是,像司母戊鼎这样的国宝级文物,还得更加慎重。因为这样的文物改名,不仅是学界内部的问题,还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影响。

被叫了60多年的司母戊鼎为什么会改名?改了名后又引发多少误会

“司母戊鼎”这个名字已经使用了六十多年,各种教科书、工具书、学术期刊、科普读物,甚至文学、艺术作品之中都用的是这个名字,它有很高的社会认知度,甚至已经在相关管理部门登记备案。在这种情况下,要让全社会都知道改名这件事,并且理解改名的原因,可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结果就是,大众认不出改名之后的大鼎,还以为又挖出了一个新鼎,那是不是就会有人以讹传讹,真的把“后母戊鼎”当作一个新鼎,写在文章中呢?当这样的错误变多了,会不会让两个司母戊鼎也变成一个需要考证辨析的难解的历史问题呢?

这就是我们从司母戊鼎改名的故事得到的启示:对既有的说法提出质疑,当然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把一个新的说法公之于众,就不只要考虑论证本身的合理性,还要考虑影响。这样的改变真的能带来好的影响么?我们已经看到了,草率地推翻既有的说法,很可能只是带来混乱和消极的影响。

被叫了60多年的司母戊鼎为什么会改名?改了名后又引发多少误会

题外话:读书可以扩充我们知识边界,获得更多看问题的视角,但盲从是要不得的...

喜欢我的文章就果断关注转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