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银行资本金“补血”压力凸显

(上接A01版)2025年1月1日起,总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20%(工行和中行)、19.5%(建行和农行)。“虽然距今还有6年,但截至2018年三季度,四家银行资本充足率分布于14.16%-16.23%,距离上述监管目标尚有相当距离。”

理财子公司耗费巨额资本金

近日出台的《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规定,理财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为10亿元。专家表示,这意味着设立理财子公司将直接消耗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介绍,以2017年底的资本充足率及核心一级资本净额为基础,测算有多少银行在核心资本净额减少10亿元之后,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还能维持8.5%以上。测算结果显示,除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原本就低于8.5%的中信银行等外,另有多家中小型银行在出资10亿元之后核心资本充足率降至8.5%以下。

“对外投资会直接消耗商业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造成巨大影响的同时,也会削弱商业银行其他业务的拓展能力。”曾刚表示,虽然大型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发行优先股、二级资本债等方式提升资本充足率,但缺乏资本补充渠道的中小型银行面临净资本不足、难以支撑理财子公司的问题。

另外,近期多项纾困民企的政策出台,银行信贷被寄予厚望,资本金则是银行信贷投放的重要基础。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熊启跃分析,融资方式的切换对银行资本补充带来很大压力。原来银行可以通过表外融资渠道,以资本压力更低的方式支持实体经济,但强监管政策出台后,社会融资结构中银行信贷占比提升,银行单位资产扩张的资本占用明显增加,这是今年以来资本补充压力加大的重要原因。若明年强监管政策持续,压力会延续。

从内源性补充来看,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武雯认为,商业银行自身盈利能力出现分化,部分银行盈利增速低于规模增速,银行资本内源补充能力有所弱化,导致资本补充压力提升。

补充资本金需内外兼修

2013年1月开始施行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到2018年底前,非系统重要性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与资本充足率分别不低于7.5%、8.5%与10.5%。

临近考核时点,各银行正尝试多种途径进行融资。四季度以来,中国银行宣布拟发行总金额不超过等额人民币1200亿元的境内外优先股;华夏银行定增25.64亿元获银保监会批准;宁波银行公告完成发行100亿元优先股;招商银行完成发行总额为200亿元的二级资本债券。此外,青岛农商行IPO近日成功过会。

东方金诚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值分别为13.57%和10.12%,较6月末分别提升0.23和0.03个百分点。其中,所有国有大行、除华夏银行的所有股份制银行资本充足率及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有不同程度回升,而城商行及农商行整体有所回落。

马鲲鹏表示,在TLAC压力下,一方面,未来6年,四大行需要持续做的事情包括:控制总资产过快增长、保持利润较快增长、降低整体资产组合的资本消耗;另一方面,据测算,在保证TLAC达标且不过度融资的条件下,8%左右的年均利润增速十分必要。

对于未来的资本管理,武雯建议,银行应进一步提升盈利能力,提高经营效率,增强内源资本补充能力;进一步转型发展,向轻资产模式转变,拓展资本消耗较小、盈利能力较强的中间业务和投资业务等;平衡好资产规模增长与资本消耗之间的关系,提升主动管理能力。

此外,资本工具创新值得期待。熊启跃表示,与国外相比,一些资本创新工具值得试点,例如永续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