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銀行資本金“補血”壓力凸顯

(上接A01版)2025年1月1日起,總資本充足率必須達到20%(工行和中行)、19.5%(建行和農行)。“雖然距今還有6年,但截至2018年三季度,四家銀行資本充足率分佈於14.16%-16.23%,距離上述監管目標尚有相當距離。”

理財子公司耗費鉅額資本金

近日出臺的《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規定,理財子公司最低註冊資本為10億元。專家表示,這意味著設立理財子公司將直接消耗商業銀行核心一級資本。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介紹,以2017年底的資本充足率及核心一級資本淨額為基礎,測算有多少銀行在核心資本淨額減少10億元之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還能維持8.5%以上。測算結果顯示,除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原本就低於8.5%的中信銀行等外,另有多家中小型銀行在出資10億元之後核心資本充足率降至8.5%以下。

“對外投資會直接消耗商業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對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造成巨大影響的同時,也會削弱商業銀行其他業務的拓展能力。”曾剛表示,雖然大型商業銀行可以通過發行優先股、二級資本債等方式提升資本充足率,但缺乏資本補充渠道的中小型銀行面臨淨資本不足、難以支撐理財子公司的問題。

另外,近期多項紓困民企的政策出臺,銀行信貸被寄予厚望,資本金則是銀行信貸投放的重要基礎。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熊啟躍分析,融資方式的切換對銀行資本補充帶來很大壓力。原來銀行可以通過表外融資渠道,以資本壓力更低的方式支持實體經濟,但強監管政策出臺後,社會融資結構中銀行信貸佔比提升,銀行單位資產擴張的資本佔用明顯增加,這是今年以來資本補充壓力加大的重要原因。若明年強監管政策持續,壓力會延續。

從內源性補充來看,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武雯認為,商業銀行自身盈利能力出現分化,部分銀行盈利增速低於規模增速,銀行資本內源補充能力有所弱化,導致資本補充壓力提升。

補充資本金需內外兼修

2013年1月開始施行的《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要求,到2018年底前,非系統重要性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與資本充足率分別不低於7.5%、8.5%與10.5%。

臨近考核時點,各銀行正嘗試多種途徑進行融資。四季度以來,中國銀行宣佈擬發行總金額不超過等額人民幣1200億元的境內外優先股;華夏銀行定增25.64億元獲銀保監會批准;寧波銀行公告完成發行100億元優先股;招商銀行完成發行總額為200億元的二級資本債券。此外,青島農商行IPO近日成功過會。

東方金誠數據顯示,截至9月末,上市銀行資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均值分別為13.57%和10.12%,較6月末分別提升0.23和0.03個百分點。其中,所有國有大行、除華夏銀行的所有股份制銀行資本充足率及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均有不同程度回升,而城商行及農商行整體有所回落。

馬鯤鵬表示,在TLAC壓力下,一方面,未來6年,四大行需要持續做的事情包括:控制總資產過快增長、保持利潤較快增長、降低整體資產組合的資本消耗;另一方面,據測算,在保證TLAC達標且不過度融資的條件下,8%左右的年均利潤增速十分必要。

對於未來的資本管理,武雯建議,銀行應進一步提升盈利能力,提高經營效率,增強內源資本補充能力;進一步轉型發展,向輕資產模式轉變,拓展資本消耗較小、盈利能力較強的中間業務和投資業務等;平衡好資產規模增長與資本消耗之間的關係,提升主動管理能力。

此外,資本工具創新值得期待。熊啟躍表示,與國外相比,一些資本創新工具值得試點,例如永續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