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農業:“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價值鏈

對於一些對非洲沒有太多直觀印象的朋友,關於非洲的想象可能是這樣一些碎片:貧瘠龜裂的大地,貧困而懶散的人民;靠天吃飯,而天不給飯吃……

非洲农业:“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价值链

對於一些對非洲有些認知的朋友,可能會發出這樣的靈魂拷問:

幾乎所有非洲國家政府都把農業擺在國家首要重點,為什麼還是農業落後、糧食安全威脅嚴峻?

每年到非洲有數百億美金的低息貸款、國際援助,如此幾十年,為什麼非洲國家還是沒有獨立富強?

近期我前往東非和西非考察農業整理了一些心得,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些真實的圖景和一種“解題”思路。

// 農業對非洲和世界的重要性 //

上週世行出爐的《世界發展報告》中,全球發展中國家非正規經濟(informal economy)比重大約64.7%, 而在非洲國家,這個比重往往高達95%以上,這意味著全國絕大多數人沒有社會保障。在非洲,這個比例如此之高,是和龐大的農業人口分不開的——不少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務農人口都達到了總人口的7成(包括埃塞俄比亞、津巴布韋、莫桑比克等),即使像尼日利亞、肯尼亞、加納這些城市化速度較快、商業發展較好的國家,務農人口都達到了約4成。

非洲农业:“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价值链

所以,農業是相當多非洲人口的生活方式:很多農民靠自己的耕地或飼養牲畜提供食物,農產品的交易往往在幾公里或十幾公里範圍內的鄉鎮完成。在另一頭非洲城市化的時代呼聲中,他們像是沉默的大多數。

而即使佔據這麼龐大的人口,農業佔GDP比重也往往超不過20%。哪怕那些上世紀被譽為“非洲的餐桌、菜籃”的國家,由於種種原因,比如政治鉅變(導致的土地政策變化)或新行業的崛起(比如石油和礦業佔據了更多資本和資源),農業發展停滯不前、甚至後退,引發了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比如,尼日利亞、塞內加爾、莫桑比克等等非洲國家每年需要花大量的外匯從亞洲進口大米,而因為有限的支付能力,這些進口大米往往不是質量和營養價值最高的。現在的非洲尚未餵飽自己。

因此,所有非洲國家政府在國家規劃和政策裡把農業排在第一位,是政治正確(選民投票角度)且現實的決定。對國際機構也是如此:如今非洲開發銀行的行長是前尼日利亞農業部長,也是第一位不是財政部長出身的行長。江湖傳言,他競選時曾說:“農業對非洲太重要了,這不是光靠銀行家能解決的問題

”——於是後來他脫穎而出。空穴來風,大概也影射出農業對非洲的重要意義。

而非洲的農業對世界也無比重要,因為兩個字:潛力。

當你喝過埃塞的咖啡,濃郁中的苦香,齒有餘味,此後連鎖店咖啡皆為酸苦水;當你吃過坦桑尼亞的腰果,才知道腰果就應該顆顆飽滿如大月牙,香甜不膩……還有南非的牛肉乾,東非的茶葉,多國豐富的堅果水果牛油果們……什麼“貧瘠而龜裂”,多少非洲的土地就代表著“肥沃”兩字本身,尤其那些大川大河流淌過的山谷,稍加規整就是風調雨順的魚米之鄉!

非洲农业:“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价值链

如果我們“功利”或者“算計”一點,非洲的農業有潛力養活包括中國在內很多外國人。當亞洲國家在緊緊盯著耕地紅線並“精耕細作”時,當中東國家聽著氣候變化的警鐘在為未來糧食的供給焦慮時,當太多化肥、農藥、和過度用地使得土壤變差、有機食品成為全球新潮流時……若非洲農業順利發展,在提高非洲人福祉的同時,它有可能成為世界的高質量補給站。

// 非洲農業的困境 //

回到骨感的現實,非洲農業依然如此落後的問題是什麼?

答案三個字:產業鏈。

六個字:破碎的產業鏈。

產業鏈非常粗化簡化一下就是:

生產—運輸/儲存/加工—市場。

第一步,生產。生產需要原料,最重要的幾個要素是土地、灌溉、種子、化肥、機械化。首先說土地,大多數情況下只有土地規模化才較容易實現農業現代化,而大多數非洲國家都是私有化到村落部落農民,土地不僅小而分散,糾紛也是常見。只有在南部非洲那些曾經有過白人農場主的國家的一些地區(如納米比亞),和政府曾作出改革、較強勢、且有招商政策的國家(如莫桑比克、埃塞俄比亞),企業才比較容易獲得大片的農業用地。

再來說灌溉,灌溉設施在非洲的覆蓋極低——擁有豐富水資源、驕傲自稱為“非洲水塔”的埃塞俄比亞,灌溉用地僅佔所有可耕地的4-5%(有些國家如莫桑比克,這個比例更低)。小範圍的雨水收集管理或者打井打渠還好,而若真正興建設施做流域管理、鹽鹼地治理都是極其昂貴的,花錢花力花時間,這對財力不足的政府是極大的負擔。缺少灌溉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很多可耕地現在被當做不可耕地——比如埃塞全國耕地1500萬公頃,而真正的可耕地可能高達7000萬公頃。

非洲农业:“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价值链

而缺乏灌溉對生活的影響就更殘酷了。在一本真實記錄非洲農民生活的書《The Last Hunger Season(最後的一季饑荒)》裡,作者記錄了幾位肯尼亞“貧農”的真實生活,書中有一章描述了農民如何焦急地等待雨水。在那些乾旱的日子裡,一家人的早晚餐皆是一杯不加糖的茶,午餐一口主糧,大人孩子皆是如此。他們比干涸的大地更期待雨水——哪怕雨水會透過簡陋的屋棚淋溼他們的生活——

只有雨水來了才能播種,才有收成,才有維持貧窮現狀、不會更慘的生活。

再來說種子,對大多數非洲小農戶,種子的來源是來自上年的果實,幸運一點的政府有補貼,不幸運的就從市場上買便宜的、質量差的、甚至黑心商販的假種子。政府的農業科學研究院都在勤勤懇懇進行重點的種子研製和實驗,但可惜研究經費和人才的限制,進展往往緩慢;大多數國家也並沒有私人種子企業去研發或者規模化育種,從實驗室到農民手中的鏈條也是殘缺的。種子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到產量和農民的收益。最後說化肥和農機。一方面是沒錢買,另一方面是買不到,或者買到的也是進口的,拉高生產成本,卻不一定有價值。化肥也是要因地制宜的,而進口化肥往往是標準化按固定比例配一配,若不適用土地,也就沒有效果。農機也是一樣,如若沒有一定規模化和商業價值的農業生產,是不可能用得起進口的農機的。所以一般來說,非洲小農用農機的比例近乎於0,化肥使用率也較低。

非洲农业:“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价值链

總的來說,生產環節各個要素都匱乏的條件下,生產成本高,產量低且不穩定,質量欠佳,使得農作物沒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結果就是主糧要進口,本來有優勢的出口作物(比如塞內加爾的花生,埃塞俄比亞的芝麻)優勢越來越弱,被國際上其他產地趕超。

而在個人層面,你看到的並不是農民懶散,扔把種子就不管,而是被困住的生產方式,沒有其他路徑的選擇,你能做到的最好的是樂觀而虔誠,及時行樂。

而假設上天仁慈,收成好,農民依然無法真正受益,因為第二步的運輸/儲存/加工也是破碎的。

在第二步,最重要的基礎設施——公路、倉庫、加工設備不到位,背後反映的是公共財政和私人投資的匱乏,導致的結果是大豐收時,農產品賤賣不值錢,甚至浪費。就像尼日利亞的番茄,每年近乎一半是腐爛浪費掉的,而尼日利亞依然在從海外源源不斷地進口番茄醬。換做其它商品也是一樣,在塞內加爾看到成片的芒果地,像是無人看管的野生林,而你在達喀爾喝到的芒果汁多半是進口的。

非洲农业:“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价值链

為什麼企業不去投資加工廠?這又回到了前面的生產環節,因為無法保證高質量、穩定產量和價格的原料供應。若沒有適當的投資政策和營商環境,投資的風險極高。所以結果就是,埃塞盛產的咖啡和芝麻,90%以上以未烘焙的綠咖啡豆和粗加工的芝麻出口;塞內加爾盛產的花生,大多數也都是以花生豆而不是花生油的形式出口(唯二兩家煉油廠是國企,產能小於運營能力的3成)。

當然,這不是說非洲國家就沒有現代化的加工廠了。在塞內加爾北邊的Saint Louise三角洲,我參觀過法國人投資千萬美金建設的水稻生產和加工廠,加工設備全部是歐洲進口,十分先進。距埃塞俄比亞離首都3小時車程,我們也參觀了兩個牛羊肉屠宰和加工廠,一座是印度人投資了6000萬美金引進的現代化流水線設備,建成後每日可屠宰、解刨和處理上萬頭牛羊。另一座由歐洲投資人建設,引進了最先進的信息管理設備,除了加工也涵蓋了育肥和疫苗等多個方面,可精細記錄每頭牲畜的體量和變化。這兩座加工廠的經營模式十分明確,當地收集最好的牛羊,加工處理後售往海外……

非洲农业:“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价值链

這些企業,在沒有政策支持純粹逐利的驅動下,是很難與當地小農建立廣泛合作的。他們的廠房像是一座座堡壘,從當地索取原料,加工包裝後出口,與農民和社區沒有更多的聯繫——非洲好像是他們的“代孕母親”。

這些商業行為沒有必要反對,只是應當有更有效彙集資源來惠及更多人的方式。甚至,對於這些企業來說,不與社群建立聯繫也是極其不可持續的——比如,每年搜刮最好的牛羊,那麼小農那裡的牛羊質量會越來越差,未來會影響到企業產品的質量。

最後,非常簡略地說一下市場。市場分兩塊,國內和國外。國內最重要的因素是支付力,這取決於價格,歸到最後就是生成成本。出口市場重要的也是價格(前文提過),以及農產品標準和出口/進口權。比如對中國這樣巨大的市場,牛肉進口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外交和政治籌碼,非洲也尚且只有南非可以向中國出口牛肉。同時,不同國家地區對農產品檢驗檢疫的標準有極大差別,達到標準也需要提高出口國農業產業管理和規劃的能力。

// 國際組織的迷思,振興農業的出路 //

上一節描繪的現實就是一條層層斷裂的價值鏈。這個圖景,大多數政府都知道,國際組織反反覆覆都研究過,可為什麼治不好呢?

以一般公共政策的角度來,解決問題的第一步當然是要細細透透地研究問題,分析政策效果,制定規劃和戰略,提升政府能力,然後鐺鐺鐺——問題即將解決了!

這也是大多數國際組織和非洲政府合作的思路,所以他們都成為“炮灰”了,為什麼呢?

非洲农业:“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价值链

舉個真實的例子,某國要發展畜牧業,向某國際組織貸款,於是國際組織勤勤懇懇地圍繞國家畜牧業部設計方案、進行扶持,然而幾年後,新的領導人上臺,畜牧業部解散了,戰略規劃皆為廢紙。

如果真的扒開國際組織在非洲農業投入和援助來看,很多項目都是政策規劃、能力培養,部分是科研和基礎設施建設(比如灌溉)。對國際組織來說,這樣做沒問題,因為必須響應發展國政府的需求。而對國家政策制定者來說,這樣也沒問題,反正整條產業鏈都是斷的,剛上任,做研究戰略是首要的,解決各個斷層的問題也是重要的呀——雖然,可能顯得很隨機。

而如果我扔掉“公共政策”的帽子,戴上“諮詢顧問”的帽子,這道題就好解多了——這其中最關鍵的不是政策問題,也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沒有產業”的問題!產業都沒有,用什麼來承載成堆的規劃設計和技術創新?所以,需要找一個抓手來一條線抓住方向,動員和彙集資源,再各個擊破,重塑產業鏈。

而這個抓手,可以來自企業和社會資本。這不是說國際組織的政策和規劃不重要、或者從公共政策角度研究問題不重要,它們當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讓“政策”、“技術”、“私人資本”等工具齊力解決實際問題。同樣,產業鏈上的每個零碎環節也不是孤立的,比如建設灌溉項目,只有緊密與建設高附加值農產品產區結合,才能讓社區真正利用好水資源創收、有能力付費,形成可持續運轉的閉環。

以“調動企業發展產業”的抓手,串起政策、技術、資金等,才能用好國際組織的大腦和錢袋。也只有讓私人部門與公共部門配合,才能避免前文出現的“代孕媽媽式”企業孤立發展的場景,把外商投資轉化為內生的經濟力量。

非洲农业:“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价值链

這也是中國農業過去20年的道路——發展龍頭企業,推行企業+農戶,重點區域全配套集中資源來發展……據業內前輩說,世行在中國農業項目上投的最多的就是基礎設施,包括灌溉、農產品交易中心等等。或許因為我國強大的政府力量,世行的資源更多是輔助;但在非洲,並不能因為政府不那麼強大,國際組織的力量就理所因當的變成主導,來自外部的政策規劃就成為農業援助的主力——恰恰相反,這更需要以產業發展的角度去建構完整的鏈條,推動真金白銀的公共和私人投資去立足於基層廣大人群最真切的生產和消費場景,才能經得起一定的政治和市場風險。

這也是我們現在在做的一點嘗試。以“外”來撬動“內”,從“企業”出發串聯“產業鏈”,先一點一點把產業建立起來——分析研究出一些價值鏈中最有商業前景的機會來動員企業(實實在在給出重點農作物的成本和潛在盈利分析),同時以扶持產業和聯合小農戶的角度提出政策建議,並撬動國際社會的錢來助力公共財政為農業最基礎的環節投資。這斷然不是振興農業的唯一出路,但確實是我能看到的最有希望的出路。孕育它開花結果大概需要漫長的時間,因為“農業”從來需要耐心和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