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经验”新实践」广西凤山:“家门口的信访”让纠纷在家门口解决

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凤山县信访局在全县创新推行“家门口的信访”工作模式,将信访调处平台前移至村一级,群众足不出屯就能在家门口反映信访诉求。

这项信访工作的改革创新

令凤山县收获了一枝多果

成了在八桂大地叫得响的信访品牌

它到底有啥特色和亮点?

咱们去探探究竟

信访调处平台建到村

走进凤城镇巴旁村,村委会副主任、包片信访信息员龙超国正在群众来访接待室整理调解材料。在他身后的墙上,公布着巴旁村信访信息员名单以及凤山县村级接访工作流程图。

凤山县信访局副局长韦廷新说,像这样的来访接待室,全县95个行政村和3个社区都已全部设立,共有1474名村级信访信息员。

凤山,21万人分布在群山峻岭之间,出行十分不便。为方便群众信访诉求,凤山县在村部成立村级群众信访接访室。县委、县政府下文,明确各村(社区)党支书、主任的工作职责。县领导带头到村级群众接访室下访接访,主要领导每月至少1次,其他县领导每月至少2次,乡镇主要领导每周至少1次。同时,将信访工作列入县、乡、村三级领导干部年度绩效考评。这支依靠群众组建的村屯信访信息员队伍,让群众足不出屯,就能实现诉求有去处、诉求有人管、诉求有着落。

今年5月,巴旁村的石某在拆旧房建新房时,遭到邻居彭某的阻止,称石某多占了面积。龙超国带着村干部查看相关资料后,发现石某没有多占。彭某表示接受,石某得以开工。“村里有了信访室,村民有事,在家门口就可以解决。”石某称赞道。

联动化解信访问题

在凤山,实行县、乡、村三级联动化解各种信访问题机制。

村级信访信息员做好群众信访接访登记,及时收集整理证据材料,并组织相关村干部和村里的村民研究解决。村级解决不了的,则由乡(镇)政府组织相关人员下村与信访群众面对面解决。乡(镇)政府解决不了的,则由县级分管领导组织相关部门到村里处理。

推行“家门口的信访”工作模式以来,凤山县在村级就地化解信访问题化解率为92.78%。

两名儿童在三门海景区意外溺水身亡,遇难者家属聚众到景区讨说法,群体事件一触即发。坡心村村干部接到信息后,第一时间前往调解。调解不成功后,立即向三门海镇政府汇报。镇政府调解未果,及时向县政府汇报。经县委政法委、公安局、司法局、信访局等部门介入,双方达成和解协议。

善抓宣传引导信访

在凤山,遇事依法有序表达合理诉求,已成为信访人的选择。

针对一些群众存在信“访”不信“法”、“不闹不解决”等错误思想,凤山县在各个村有重点地宣传解读信访条例,提高群众依法信访的自觉性,营造依法、理性、有序的氛围。凤山县信访法治宣传深入人心,无论是村中的宣传栏、板报,还是城乡主干道,有关信访的宣传知识,随处可见。

平乐瑶族乡兰包村胡某申请代养10户贫困户的养殖指标,建好鸡舍后却迟迟没有得到鸡苗饲养。他选择了“家门口的信访”,反映自己的诉求。有关部门接到信息后,及时完成调查核实工作,协调相关部门及时发放4200只鸡苗给胡某饲养。

凤山县自启动“家门口的信访”工作机制以来,到县级以上的信访总量逐年下降,实现了“小事不出村,中事不出乡(镇),大事不出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