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最瞭解“大洋黑洞”基洛?俄羅斯屈居第二,中國憑這技術成大哥

在物理學的專用術語裡,恐怕沒有哪個詞比“黑洞”更深入人心。而這個詞往往又和那個歪歪倒倒在輪椅上的傳奇人物——史蒂芬-霍金的名字緊緊聯繫在了一起。可是,就在他去世前的數年,這顆“神奇的腦袋”卻對自己多年前的看法,似乎表現出了深深的懷疑。莫非,並不存在“黑洞”這種東西?

雖說“仰望星空”從來不是我們的本行,但有一種“黑洞”我們卻比天體物理學家們更熟悉。只不過它不在宇宙中,而是在深邃的大洋裡。相信你也猜到了,我們要講的,正是號稱“大洋黑洞”的潛艇——“基洛”級。

誰最瞭解“大洋黑洞”基洛?俄羅斯屈居第二,中國憑這技術成大哥

我們知道,現代反潛技術的發展,已使潛艇的生存面臨著極大的危機,為了對付各種來自空中、水面和水下的威脅。潛艇只有充分利用自身隱蔽性的特點,才能在兇險的戰鬥環境中得以保存。除了要能長時間潛航,還要求儘可能地降低航行的噪聲,減小被敵方聲納發現的概率和距離。所以,能稱得上是“大洋黑洞”的,其靜音性能必然極其優異。

“基洛”級的設計目標,其實就是將安靜性能置於最首要的位置。作為提高靜音性的代價,其17.5節潛航速度甚至低於一些老式的常規潛艇。而為了進一步減少艇體的噪聲,“基洛”級將所有動力機械等噪聲源都安裝在了減振浮筏上,與艇體保持了隔離。並且在艇殼表面鋪設了一層特製的消聲瓦,這不但使艇體的噪聲降到了較低的水平,而且還能有效躲避主動聲納的探測。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基洛級“大洋黑洞”的光環其實也在日益暗淡下去。由於受到雙殼體空間的限制,基洛級水聲系統只有艇艏綜合陣,既沒有舷側陣也沒有拖曳陣。不但尺寸較小,而且探測距離也比較有限,並不具備全向探測的能力,因此很容易被敵方尾隨和跟蹤。此外,諸如自動化程度較低、內部空間狹小,艇員工作環境較差等缺點,則完全是受“基洛”級所誕生的年代所限。可以不客氣的說,“基洛”級除了在靜音降噪技術上還差強人意外,其他方面其實已經開始落後於時代。

誰最瞭解“大洋黑洞”基洛?俄羅斯屈居第二,中國憑這技術成大哥

而AIP動力系統的廣泛應用,則無疑是最近這十年來常規潛艇領域最顯著的技術革命。通常來說,常規潛艇上的柴電推進系統主要依賴空氣運作,而在水下則採用電力推進。但是,由於鉛酸蓄電池的容量有限,所以潛艇必須頻繁上浮充電,這樣一來就很容易被探測和攻擊。而AIP動力系統的好處就在於,其不依賴空氣的工作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潛艇在水下潛伏及活動的能力。

儘管近些年來,為了保證戰略威懾的俄羅斯一直在推進核潛艇技術的升級與改進。但必須要明確的一點是,現在的常規潛艇與核潛艇基本上是兩條不同的技術路線!有能力造核潛艇的,還真不一定能造得好常規動力潛艇。由於俄羅斯糟糕的經濟狀況,以及在燃料電池AIP技術上長期沒有突破,導致了常規潛艇的後續研發被迫陷於停滯。不但俄海軍自己新裝備的636III型“基洛”級潛艇,技戰術指標沒有本質上的提高。而且像677型“拉達”級這樣的“新型”潛艇,其宏偉的建造與外銷計劃也被嚴重拖了後腿。而所謂的第五代常規潛艇——“卡琳娜”級,則至今也仍然不著邊際。

今年11月,已經服役了35年的877型“基洛”級潛艇——“維堡”號,從俄海軍中正式退役。從一艘常規潛艇通常只有25年的壽命來看,能撐到現在已經算是個奇蹟。隨著這一批老艇陸續退出現役,俄羅斯海軍的常規潛艇部隊面對的,將不僅僅是青黃不接的難題,而很有可能是日益縮編的危機。

誰最瞭解“大洋黑洞”基洛?俄羅斯屈居第二,中國憑這技術成大哥

就如同網上流傳已久的說法,這個世界上能把俄製武器改得連親媽都不認識的,也就只有咱中國而已。而在“基洛”級潛艇的進一步改進上,中國也確實遠遠走在了俄羅斯的前面。自打我國先後引進了877型和636型以來,可以說從未停止過對其技術特點和內部結構的摸索。

從最近曝光的圖片可以明顯看到,經過中方改進的基洛級潛艇明顯加長了艇體。這個變動其實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國外,給常規潛艇加裝AIP艙段的做法。如果事實確實如此,那意味著中國海軍的“基洛”級潛艇的整體作戰能力,已經完全超越俄海軍自的自用型。不僅可以與國外先進的AIP潛艇相抗衡,而且能夠完全適應2020年之後的水下作戰環境。

值得注意的是,國際上裝備“基洛”級潛艇,且急於擴展AIP技術的國家同樣也有不少。國內船廠如果能為他們提供全套AIP套件及升級服務,相信也是個不小的商機。倘若俄海軍的“大洋黑洞”們仍是這般地時運不濟,今後也別怪我們搶了他們的生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