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之謎:千人之村,為啥都是同姓?

老夫今年六十有三,祖籍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趙原村。

這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塬上小村,目前,戶籍人口1400多,加上在外人口,兩千有餘,95%以上姓尚。

姓氏之謎:千人之村,為啥都是同姓?

小時候,村南地裡有一間10平米左右的小房,叫“李家堂”。隨大人下地幹活時,常在那裡玩耍,記憶很深,不知什麼時候,不見蹤跡了。

我的門前,還有一個同樣大小的房子,很精緻。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個鐵匠鋪子,鐵匠姓張,從洛陽過來的。據說,這個房子叫“薛家堂”,前幾年,隨土地整理項目毀在推土機下。

這是李、薛兩家的宗廟,歲月悠悠,祠堂空留,後代不見一個!

姓氏之謎:千人之村,為啥都是同姓?

世代傳說,明朝這裡煉銀,有五千餘眾,號稱趙原鎮。村裡地下至今還埋著八老缸銀錠。從隨處可見的銀渣骨碌,還有那至今仍在使用的“於家衚衕”、“蔡家坡”、“張家溝”、“馬道”、“坑窩”、“東西巷”等地名來看,五百年前的村莊盛況不為虛傳。

用銀爐林立,濃煙滾滾,車水馬龍,姓氏眾多來形容,似不為過!

姓氏之謎:千人之村,為啥都是同姓?

尚氏是後來者,明朝大移民時,弟兄三人,攜家帶口,從陝西大荔到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報到,被髮落至陝州東凡塬上,陸續生了八個男丁。估計後來做為民工到趙原村煉銀,並安家落戶。

星轉鬥移,人事變遷。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曾經的李、薛、張、蔡等姓氏人口那裡去了?為何只留尚氏一姓呢?

這個問題,老年人如是說:“尚姓人厲害,其他姓人被欺凌走了。” 真如此嗎?那麼尚姓人為什麼厲害?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姓氏之謎:千人之村,為啥都是同姓?

最近翻看清乾隆二十年州膳廩生尚廣居纂修的老家譜,終於悟出答案:教育使然也!

原來從第五代起,尚氏家族重視教育,人才輩出,有名有姓的監生、廩生、舉人、生員等知識分子,官場中人,人口占比高達20%左右。至今仍被村人津津樂道的:“上了趙原坡,秀才比驢多(有人改做比例多)。” 似乎印證了這一點。

姓氏之謎:千人之村,為啥都是同姓?

農耕時代,讀了書,做了官,那真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同家族人都跟上沾光,腰板硬了,氣勢壯了,說話口氣也粗了,不欺凌他人才怪哩!於是,其他姓氏要麼出走避讓,要麼家族衰敗,斷種絕戶。這樣,一姓獨大的局面就逐漸形成了。

姓氏之謎:千人之村,為啥都是同姓?

到了現代,風氣開化了,這一現象已經銷聲匿跡。但“知識改變命運”,“教育決定前程”,仍是個不二鐵律。

要想“寒門出貴子”,仍需讀書,接受良好教育。

雖有“寒門再難出貴子”一說,但身為寒門之子,你仔細想想,除了讀書,你還有其他改變命運的途徑嗎?

姓氏之謎:千人之村,為啥都是同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