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容面对是是非非?

家庭是个是非地,挣钱是个是非事,变革的年代是是非的年代,怎么样在这么多是非里面从容面对呢?有位当事者就问到,他自从学佛以后,就非常谨慎自己的言行,在待人接物方面他就特别地小心,就怕卷入是非之中,可是即使是如此,他还是陷入于这是非之中。他就对这情况非常地困惑,不知道如何是好。我们的回答是: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娑婆世界,是一个难以堪忍的一个世界,众生的根器差别非常的大,有的人他是属于贪比较炽盛,有的人则是瞋恚比较炽盛,有人是无明深重,他特别没有办法如理来思惟,与人家讨论的时候,他往往都流于情绪,而且许多的众生他是刚从三恶道而来,你也没有办法对他们作种种的奢求、苛求以及要求。所以遇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如果和人家起一些争执,就应当先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也被无明的业力所推动?而不用那么先着急先表明说,自己在这过程中是对的、是错的种种。应当先静默下来,然后看看是如何,不用先一定认定别人说的没有道理,这就是是非的一个源头,因为要争执出来有一个是就是对的,非就是不对的,所以就行于言,就显示于口语之间,最后显示于身行。那你说:为什么会有身行呢?身行就是对于他人不尊重,因为讨厌他的说法,所以就心里面轻视这个人,甚至瞋恨这个人,这些都是因为往往争执一个是非,所造成的一个结果。

所以我们待人接物的时候,即使是很小心,别忘自己会流露出这样的情绪、这样的感受,以及这样的决定。所谓的决定,就是已经抱有一些见解,世间人他们方便称为成见,就是认定某些人一定是怎么样的。然而只要是人,许许多多的变异性都是存在的,没有一个人的心是可以从出生到死亡都同一个,不是!六识的体性,尤其这意识,祂是千变万化的,小时候懂的事情,到了长大以后就可能都已经忘记了,你如何说祂是同一个呢?然后甚至有的人,他昨天才骂过人,可是他很快就自己忘记了。所以是非之间以及意识,虽然看起来分明伶俐,可是,往往结果却跟我们想的有一点差距。所以这要说明的是,即使我们待人接物已经很尽责了,也很小心,可是是非是很难以避免的,因为这个世界,就是一个是非之地,所以不用太过于在这里面着墨。而是应当想:我应当来做些什么?当然,对于有人要传达,这些是非给你听的时候,你可以不接受,但是有时候会很快触怒这个要说这是非的人,他来找你谈有可能是因为他想要藉由你的一些想法、或是言语,然后得到赞同。

学佛人就比较不方便在这种是非上,来作种种的评比,来作种种理论上的分析;因为理路上的分析,你要牵涉到过去生的业果,过去生的无明,这样非常非常复杂,整个算起来,也没有办法说到底是谁对、谁错。因为你当这件事情说他是对,另外一件事情呢?既然没有办法统统说是对,那就代表说有对、有错,就是中间每个人呢,都不可能是圆满的、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所以我们也不需要透过一个法官的一个检定、一个判定、一个判审,来说明谁是对的、谁是错的;因为这是世间法,世间法就有它的来龙去脉,它有它过去生的因缘,两个人之间的应对,以及相关周遭的一切的种种,非常非常多细微的一些条件,所以才导致这样的结果。

因此我们要说的是,我们不要随便去附和这样的事情,我们尽量是对事不要对人,即使是对事的话,当会影响到一些人的观感的时候,我们也不要过于执取。因为有些人,他认为某件事情是一定要这么做,然后不这么做就如何,即使是这样,我们站在世间法的角度,我们可以说提出一些建议,但是口气就应该温和,不需要说自己坚持一定要如此做,然后就是摆明跟你唱反调,这样就失去摄受众生的重大的一个目的了,因为菩萨在这个世间,就是要摄受众生。虽然当事者可能并不知道过去生他也是在菩萨行的一个行列之中,但是这一生既然已经亲近于佛法,就应该晓得说,我们应该继续来向佛法这个康庄大道迈进,乃至于成就佛果。所以应当相信自己能够摄受这些无量无边的众生,那如此一件小小的事情,我们就不需要把它扩大。因此当他人评论另外一个人如何如何的时候,如果没有办法离开现场,一个方式是说,就不要去说他所说的是对的、或是错的;因为你所说这件事情,那一个人不是这样的,你有可能马上触怒了这当前这一个人。所以他找你来谈话,就是希望你赞同他,结果你说了相反的话,而且还为另外一个人来辩解,这样他就不高兴。所以透过这样的思惟,你就发现,最好的第一时间的处理是先不要说话,然后静待这些因缘;除非你已经对这事情很清楚了,即使是如此也不需要对于一个情绪失控,或是说喜欢拨弄一些是非的人,来说种种的如理的话,因为他也可能不会接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