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大師馬連良往事(二)

1917年,馬連良正式出科,隨自家叔叔去福建巡迴演出,第二年的馬連良返回北京,直奔富連成,要求二次坐科,當時的葉春善很是不解,都已經成角了、成腕了,為什麼還要坐科,但當時的馬連良說“我光會唱當間兒的 (即主角)不行,還得會演邊兒上的(即配角),這次我回科班,就是想跟先生們專門學學二三路的活兒。”葉春善一聽這話心中一個激靈,心想這小子哪裡是準備著將來唱配角,他這是要“抱總講”,就是學會整齣戲裡的各個行當角色,為了將來自己挑班排新戲呀!之後的三年裡馬連良白天坐科,跟著師傅學戲、演出,晚上去戲園子看戲。

京劇大師馬連良往事(二)

龍鳳呈祥劇照

據說,馬連良為了偷師學習《珠簾寨》這出戏,曾晚上2點多站在餘叔巖的院子外邊,聽他調這出戏。

京劇大師馬連良往事(二)

白蟒臺

1920年的馬連良第二次出科,輾轉京滬,名滿天下。

1930年的馬連良葉春善的“指點”和“馬迷”們的支持下,在9月26日,扶風社正式成立。扶風社首演於北平中和戲院,劇目是《四進士》。

馬連良的戲班和其他的戲班不一樣,他寧可自己少賺,也要重金禮聘搭一流的班底,楊寶忠的胡琴,喬玉泉的鼓,加上劉連榮的花臉,馬富祿的大丑,葉盛蘭的小生,陣容強大。但是扶風社的班不好搭,不但活兒要好,還得守馬連良定下的規矩。

京劇大師馬連良往事(二)

1937年,馬連良與富商肖振川、華樂戲院經理萬子和等人

,在北京的黃金地段——靠近西單的西長安街蓋了一座新新戲院,這就是後來的首都電影院(可惜今已拆沒了)。有了自己的劇場,便開始考慮美化舞臺。在劇場的舞臺上,馬連良設計了一個"守舊"(即“天幕”):米色綢子做底,中間繡著棕色的漢武梁祠圖案,上掛沿幕,下垂黃色穗子,並且橫懸五個小宮燈。舞臺一側的伴奏樂隊,用繪有藍色雲龍的紗幕圍起來,不讓觀眾瞧著雜亂無章。戲院開張的那天,大幕拉開,觀眾一看,立即熱烈鼓掌。從此馬連良外出演戲,都要帶著這個大幕。因為它實在是太漂亮了!到了後來,“守舊”成了標識,走到哪兒,只要張掛出來,人們就知道是扶風社的馬老闆“在此作場”。

馬連良演戲一絲不苟,極其認真,非常講究舞臺上的配合與諧調。一次,在天津演《八大錘》。他扮說書的王佐,葉盛蘭演陸文龍,兩人旗鼓相當,演出十分精彩。再棒的“角兒”也有馬失前蹄的時候,在過場進出之際,馬連良一時疏忽,伸錯了臂膀。觀眾發現王佐剛才斷的不是那一隻臂膀,便鬨然而笑。據說那晚散戲後,馬連良自己氣得要跳天津萬國橋。從此,他再也不演《八大錘》。——《憐人往事》侵權必刪

京劇大師馬連良往事(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