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邑古村落辭典·——耆 德

樂邑古村落辭典·(94

耆 德

原名別名黃鶯源。

村名來歷古時曾有黃、齊二姓居住。餘氏入住後,宋高宗紹興年間有村人餘童中進士,皇帝封其故里曰

“耆德”(年高德劭,素孚眾望之意),故易名耆德村。

樂邑古村落辭典·——耆 德​​

古今隸屬古時屬萬全三十八都,今屬雙田鎮。

建村歷史原有黃、齊二姓建村居住。後唐(五代時期,公元923936)年間

氏自睦州遂安(今浙江淳安)遷來此地定居建村,迄今為止建村歷史1100

古蹟及名人軼事:耆德村不僅是樂平市古老村莊之一,也是樂平北鄉大村之一。村中現存明清古建築如民居、店鋪、祠堂、戲臺、街道、古橋、古樹、石馬、石羊等遺存30餘處,其中以明代餘爌府宅為最。該宅座落於村中央,三開三進側門院宅式,兩天井兩閣樓,是典型的明代民居建築。構建堅固,裝修簡練。該村歷史上曾有5座戲臺,現只存3座。

樂邑古村落辭典·——耆 德​​

建村佚聞:耆德村原為萬全鄉黃鶯源,這個村在唐以前處人煙稀少的山澗中,後浙江睦州(今淳安縣)餘榮考取唐昭宗天覆年間進士,出任鄱陽縣令。其子餘克昌,從睦州到鄱陽探望父親,路過黃鶯源,見此地青山環繞,古木參天,山下一片平疇地,溪中碧水清澈見底,花草樹木競相繁茂,一條崎嶇古道貫穿南北,道旁有一大泉窟,後人稱為“千擔窟”。當時克昌在此小憩,飲泉食粽,不慎將粽子落於窟中。翌年過此,見粽子還在,遂撈上解開一看,新鮮如昨,心想如此優美環境真乃難尋難覓的世外桃源。後來克昌去世,其子餘亮遵囑將父葬黃鶯源,且在黃鶯源守墓墾荒,建宅立家建村,又將黃鶯源改名“墓林園”。

樂邑古村落辭典·——耆 德​​

村名佚事:餘氏九世裔孫南宋紹興十八年進士餘童,告老還鄉臨行前向皇上告別,孝宗皇帝問:“卿家在江西饒州住城中還是鄉村?”餘童答曰:“臣家住樂平萬全鄉墓林園。”孝宗認為墓林園“墓”字不雅,墓乃暮也,並說:“卿乃年高德劭,正是耆老有德,如何歸退墓林園?朕賜卿里名——耆德”,於是親書“耆德”二字付與餘童。從此“墓林園”改成“耆德村”。

歷史名人:宋朝請大夫餘童,紹興十七年鄉舉第八名,次年與朱熹同登王佐榜,取三甲進士第六名。初授華亭尉(江蘇松江縣),升吉安吉水縣令。後歷仕信陽守軍、蘄州知州、江西提舉、朝請大夫。

宋通直郎都昌縣丞餘杞,紹興二十六年丙子科舉人,淳熙十一年甲辰特科進士。初授太平州文學,後臨任衡州耒陽縣主簿、房州司理參軍、都昌縣丞等職。

宋紹州平樂縣令余天錫,嘉定元年戊辰鄭自成榜進士。授紹州平樂縣令,後入京為官。

宋淳熙年間進士餘養正,年十二中舉人,特科衛經榜進士。

明湖廣按察司副史餘爌,嘉靖辛卯科中鄉舉,乙未年中進士,初授行人司,後搉吏科右給事中,歷任福建建陽縣令、福建按察司籤事、浙江按察司籤事、貴州布政司參議、湖廣按察司副史等職。

古花牡丹:宋朝請大夫餘童一次因公到洛陽,在老部屬史忠家歇息,第二天清晨,梳洗後至庭院見牡丹盛開,欣賞良久,遂吟詩一首:“初到洛陽一睹嘉,但看春色若斯花。瓊葩照水渾無影,玉蕊凌煙不點瑕。自託嬌顏承主愛,羞妝豔態向人誇。今將種類來評品,吾愛姚黃魏紫華。”史忠見餘童愛牡丹,於是其贈送了一棵“洛陽紅”。之後餘童調蘄州府任知州,把牡丹花也移到蘄州,往後他調到哪裡,就把牡丹花移到哪裡,至最後致仕歸鄉,將牡丹花帶回故里。這棵牡丹花在耆德落土至今已經有

820年的歷史,仍生氣勃勃。

古村級別年古村。

(尚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