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蹄館之戰:東亞戰史上爭議最大的戰役

吾兵雖雲乘勝,實遠來疲罷。倭奴集各道之兵與王京,且有以虎視石之戒,正未可輕敵也

”。當明軍前出至臨津江一線時,相距遼東路程已經超過千里,而所面對漢城方面日軍,根據其後出兵碧蹄館、以及留守漢城人數而言,兵力總數達五萬人餘人,“賊數,則平壤賊合陣後,幾至五萬雲。”。此人數已經是明軍此時可用之兵二倍有餘,且加藤清正部尚有數千人在咸鏡道境內,明軍在平安道、黃海道的側翼隨時有被襲擊的可能。如若可以乘勝一鼓作氣拿下漢城,咸鏡道的加藤清正部則就被徹底孤立;否則便得退守平壤,以防被日軍前後夾擊。

平壤日軍俘虜報稱漢城兵十萬,而朝鮮君臣為儘快收復本國失地,在明知日軍主力雲集漢城的情況下,連連督促中國軍隊立刻進軍。柳成龍不惜以兩班貴族之身,行吏員賤民之事,放棄在家中飲酒作樂,親臨一線在臨津江面督促架設浮橋,以便明軍炮車、軍械儘快渡江,並嚮明軍通報“倭賊之在城(漢城)中者,多不過萬餘”。柳成龍和日軍俘虜嚮明軍報告的漢城日軍,兵力相差過於懸殊,日軍兵力如朝鮮所說不過萬餘,以明軍現有兵力自然可堪一戰;如審訊俘虜而言十萬之眾,明軍需要考慮的就是如何退保平壤,以待援軍。在大勝之餘,而又無敵方確切情報的情況下,李如松一面命高策、梁心率三千人搶修平壤城防,一面親自前出臨津江。

李如松於26日抵達坡州,派遣副總兵孫守廉、祖承訓、遊擊李寧等率所部士兵三千前出,查大受部與防禦使高彥伯為先鋒,探查漢城敵情和道路形勢,遭遇宇喜多秀家所部前哨部隊。當時駐紮在漢城西大門最前沿的為立花宗茂部,其部在日軍中素有勇名,號稱所部三千兵可抵他部一萬兵,明軍抵達漢城近郊的消息傳來,日軍將主力約41000人編為前後兩軍,小西行長、大友吉統部等一萬餘人留守漢城,前軍前鋒立花宗當晚茂枕戈待旦,積極準備與明軍作戰。

碧蹄館之戰:東亞戰史上爭議最大的戰役

27日清晨,大霧瀰漫,明軍越過惠陰嶺,抵達碧蹄館,惠陰嶺距離漢城約21.5千米。當時立花部分為三部,先鋒為小野和泉(小野鎮幸)、立花三左衛門,中軍十時傳右衛門(十時連久)、內田忠兵衛,後軍為立花宗茂與其弟高橋統增。明、日兩軍斥候與2:00左右,在漢城附近爆發短暫交戰後脫離接觸,立花宗茂在得知消息後,領兵從漢城西大門駐地前出,於早上6:00左右抵達距離漢城約12千米的礪石峴。朝鮮人便心急火燎的在次日中午,嚮明軍通報“倭賊已退,京畿(王京)已空”。碧蹄館之戰就此拉開序幕。

碧蹄館在漢城和坡州中間,是朝鮮漢城官員迎送中國使臣的驛站館舍,距離礪石峴一里半(36町裡記約5890.5米),而礪石峴距離漢城三里(約11781米),即碧蹄驛館舍距離漢城4.5日本里,約為17671.5米,碧蹄館所處的狹谷為上窄下寬的喇叭形,南北長約一里(3927米),寬3、4町(327~436米)~7、8町(763~872米),北方為164米標高(山坳路口標高)的惠陰嶺,狹谷兩旁是起伏的丘陵,谷中有一條溪流,自北流往西南方向,道路兩旁為朝鮮人的水稻田。碧蹄館館舍在望客峴山樑西南端,山樑尾部突起的小山丘下。館舍北方偏西的山谷丘陵為高陽城,高陽沒有城牆,官舍、房屋、倉庫在山谷中零散分佈。碧蹄館館舍東部往王京方向,是望客峴山樑處一初山坳,進京路線自此由西偏往東南方向,越過洪樸山源水(望客峴和礪石峴夾谷中的河流,夾谷約寬600~2200米)夾谷,大約在2公里處,礪石峴山樑前,有兩個孤立的小丘陵,道路從丘陵之間穿過,丘陵和礪石峴之間的地名為新院店,道路在丘陵、新院店兩地時各分為兩道,分別折向南方,穿過礪石峴後通向漢城方向。(道路方向地名地形出自《海東地圖》高陽,根據地圖地名和館舍位置,重新核對谷歌地圖後確定古圖中道路走向)

碧蹄館之戰:東亞戰史上爭議最大的戰役
碧蹄館之戰:東亞戰史上爭議最大的戰役
碧蹄館之戰:東亞戰史上爭議最大的戰役

明軍南下軍隊是以前出漢城進行武裝偵查為目的的,“前鋒探哨王京道路”、“吾當前往探路”。全軍分為前後兩部,前鋒為孫守廉、祖承訓、李寧部精兵三千,後軍為李如松親率楊元、李如柏、張世爵部兩千。此處兵力應當為約數,由前文表格中所錄點兵籍貫及數量,孫守廉部瀋陽籍馬軍原額702人,祖承訓部海州籍馬軍原額700人,李寧(張應種)部遼鎮正兵營馬軍原額1189人,合計三人所部原有兵額為2591人,如算上前鋒查大受部寬甸籍馬軍原額590人,前鋒各部原額為3181,對比將領所部可查軍籍,此戰中前鋒主力大部為遼鎮精銳騎兵部隊。

通常認為李如松此戰是因南北不合而不帶南兵,但就以敵情不明而進行武裝偵查,特意挑選精銳騎兵而言,大部分是新募兵的南軍步兵,實際上並不適合這種高機動偵查作戰任務——坡州距離漢城十日本里,即約39.27千米,要求新募步兵跟隨精選騎兵進行武裝偵查,且來回高速機動距離近80公里,要求攜帶新兵而且還是步兵,這本身是不現實的。而且因為朝鮮無力保障後勤,為催促明軍儘快南下,將沿線各地倉儲零散分佈。這種模式使得明軍大隊難以集中駐屯,李如松被迫只能調集部分軍隊渡江,“

先是,提督以糧不敷,中分,其一半留鎮東坡,一半渡江

明軍處於最前列的,應為查大受、高彥伯部,查大受部平壤戰前原額590人,高彥伯部為百餘人,兵力應為600~700人左右。高陽——碧蹄館處此時有朝鮮官吏在負責囤積軍糧,即立花部北上抵達礪石峴時,望客峴山樑應為查大受、高彥伯部所控制。十時傳右衛門(十時連久)部500人前出新院店丘陵之時,明軍佔據望客峴山坳與之相對,此時兩軍間隔約為20間(約2180米)。

碧蹄館之戰:東亞戰史上爭議最大的戰役

雙方戰前各據地形對峙

碧蹄館之戰:東亞戰史上爭議最大的戰役

明軍前鋒出,與十時部接觸

碧蹄館之戰:東亞戰史上爭議最大的戰役

明軍前鋒誘敵後退

碧蹄館之戰:東亞戰史上爭議最大的戰役

十時部陷入包圍

清晨七點左右,明軍騎兵前出,進入夾谷平原,與立花宗茂軍十時連久部接觸。戰鬥一開始,十時連久率先集中騎兵對明軍進行突擊,明軍隨即退往望客峴方向,從地形中可以看出,此時日軍前進方向為西北方向,在距離望客峴數百米的時候,日軍右方,即東北方向出現明軍援軍,以騎兵突襲和火炮協同方式,試圖切斷十時連久與緊隨其後的小野鎮幸部(700人)之間的聯繫,根據地形和記錄,明軍應該是從望客峴山坳西部丘陵處南壓,該地地形近似碗形,十時連久部若突進至山坳口近處,則右翼則完全暴露在明軍左翼衝鋒下。這是戰鬥中第一次交鋒,十時連久部在此次失敗的衝鋒中受到嚴重損失,查大受部明軍陣斬一百三十首級,隨後查大受向駐屯坡州的李如松告捷,接到捷報的李如松隨即帶領部分親軍,前往碧蹄館查探實際情況。

碧蹄館之戰:東亞戰史上爭議最大的戰役

十時部戰敗後明軍趁勢前出

在十時連久部前方和右翼陷入明軍夾擊之後,向南方新院店丘陵方向小野鎮幸部撤退,而立花宗茂本部二千餘人,自新院店丘陵左側前出,進攻明軍右翼,日明雙方在夾谷之間鏖戰。明軍皆為騎兵部隊,而立花部騎兵僅有212騎,其餘均為步兵,平地作戰處於絕對劣勢。在野戰一度失利後,立花軍退避新院店內山坳中,依託狹長山谷地形,在隘口集中二百餘挺火繩槍,以對抗明軍騎兵衝擊。

上午十點左右,日軍小早川隆景部前鋒粟屋景雄、井上景貞各領三千人抵達戰場,接替損失慘重的立花宗茂部,並將部隊沿礪石峴山樑左右兩翼展開。此時日軍兵力在一萬二千人至一萬五千人左右,而明軍兵力不過三千,眼見日軍勢大,明軍脫離與日軍接觸,退向碧蹄館方向,依託望客峴與日軍對峙。

碧蹄館之戰:東亞戰史上爭議最大的戰役

明軍進攻立花宗茂部

碧蹄館之戰:東亞戰史上爭議最大的戰役

日方援軍抵達後雙方對峙狀態

與此同時,接到前方戰報的李如松抵達惠陰嶺,途中遇到退後的高彥伯部軍官,得知交戰雙方情況,隨即急奔碧蹄館,中途落馬受傷,隨後換馬抵達前線。由望客峴向南方向,穿過礪石峴的道路一共有三條,其中東部和中部兩條是處於新院店丘陵及礪石峴狹谷中,最窄處寬度僅有20米左右,長度最短的一條也已經超過兩公里,道路所經過的丘陵及山谷已被日軍佔據,而另一條穿越礪石峴的道路是從新院店丘陵西部繞過,直接抵達礪石峴的一處山坳。如使用這條道路,則只需穿過長約500米左右的隘口,便可穿越礪石峴山樑。以雙方戰前所處區域以及雙方兵種態勢,以及地形空間來看,李如松抵達之後兵分兩翼的主攻方向和作戰目的,應為直接打通西路隘口,避開日軍佔據有利地形的中部和東部丘陵地帶,將部隊投放至日軍佔據的礪石嶺陣地後方。

碧蹄館之戰:東亞戰史上爭議最大的戰役

李如松作戰計劃

礪石嶺後方至昌陵所處丘陵地帶之間,為東西長約3.5~4公里,南北寬約0.8~1.8公里的小塊平原地形,為不久前查大受部曾經進行過偵查活動的地方,此處地形明軍較為了解熟悉,且適合騎兵發揮。若此明軍突破西路隘口成功,則日軍會處於被前後夾擊,圍困於礪石峴山樑的境地。即便將領及時退避,就其據守礪石嶺所部位置而言,在其部隊通往漢城的道路方向,側翼依舊處於被明軍以西擊東的窘境。

李如松的這次作戰計劃,很明顯對日軍投入兵力估計不足,可見在審訊日軍俘虜而得的十萬日軍,和對比朝鮮人所通報的不過萬餘之間,要更傾向於後者。即便日軍實際兵力超出朝鮮人所通報的萬餘,然而除卻漢城必要的守備力量,日方能在礪石峴投入的兵力必然有限,加之前日軍在平壤和漢城一線的過度收縮,則更加深了明軍對於朝鮮所提供的,日軍兵力不足這份情報的傾向。然而日軍的大規模收縮,其實更多是平壤戰敗之後,日軍對於前線情報不明,軍隊潰敗過快導致防線崩潰所致。加之明軍通常以號稱方式對外宣傳己方兵力,以誇大軍隊規模作為威嚇敵軍的手段之一,這也使得日軍在軍情不明下對入朝明軍數量過分高估,再鑑於各地軍糧不足,因此做出收縮戰線確保漢城的決定也不足為奇。

由於雙方基於情報不明的戰前規劃,使得明軍一開始低估了日軍兵力,因而在兵力處於絕對劣勢,且地形明顯不利的情況下,對日軍進行了攻勢作戰。而日軍則明顯高估了明軍兵力,礪石峴之戰漢城守軍幾乎傾巢出動,在佔據了有利地形的同時,對明軍形成了絕對的兵力優勢。因此當李如松決定對西部隘口進行突破的時候,僅該地佈防兵力粟屋景雄、井上景貞兩部,便有6000人之多。除卻受到較大損失的立花宗茂部,新到日方援軍各部約17000人。而與此同時,明軍全軍只有四千騎兵,新銳僅有李如松部一千親兵家丁,其餘各部三千騎兵,則在之前與立花宗茂部交戰已有兩、三個小時,體力必然已有相當損耗。

戰鬥開始,李如松以本部多為將領親隨,戰鬥力最強,親自領兵突擊在礪石嶺西部佈防的粟屋景雄部三千人。明軍先以神機箭覆蓋射擊,日軍以火繩槍前出對射,明軍乘勢以騎兵衝鋒,粟屋景雄部日軍抵擋不住,退往礪石領山上。然而該處隘口兩側山丘延伸同樣為碗狀,明軍前行之際,左側翼則暴露在新院店丘陵及其礪石嶺突出部,在此隘口右側佈防的井上景貞乘勢從山上衝鋒,襲擊李如松部左翼。而藉此機會,敗退至礪石嶺上的粟屋景雄也率軍反撲,李如松部陷入數倍日軍夾擊之中。

碧蹄館之戰:東亞戰史上爭議最大的戰役

李如松部攻擊慄屋景雄部

碧蹄館之戰:東亞戰史上爭議最大的戰役

慄屋景雄部敗退,李如松部前壓,井上部從明軍側翼進攻

為牽制後方明軍,小早川隆景命小早川秀包、毛利元康、筑紫廣門部5000人由新院店丘陵右側繞出,頂著明軍火炮射擊,前赴後繼突向望客峴。其本隊則接替粟屋景雄部,立花宗茂部接替井上景貞部,保持對李如松壓制,而粟屋景雄、井上景貞兩部則乘勢北上,逼近高陽近郊約九百米處,繞行至碧蹄館西部隘口,試圖包抄至明軍側後。眼見日軍勢大,李如松親自殿後,退往望客峴,此時楊元部趕到碧蹄館與李如松部匯合,封堵住望客峴與高陽之間的隘口,而此時宇喜多秀家部前鋒戶川達安也率軍趕到礪石嶺,眼見日軍援軍不斷趕到,已經無法阻擋日軍向兩翼迂迴的李如松,用輜重填塞道路之後,放棄碧蹄館退往坡州,結束了這次倉促進行的遭遇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