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之輩》的高口碑和成功的地方有哪些?

視頻快遞包


小跟班今天要給大家安利一部不容錯過的國產電影,它就是最近正在上映的《無名之輩》,一眾演技實力派演員攜手帶來發生在小人物身上的小故事。

《無名之輩》是由饒曉志執導,饒曉志、雷志龍編劇,陳建斌 、任素汐、 潘斌龍、 章宇、王硯輝、九孔等主演的電影。

上映的前兩天,《無名之輩》的豆瓣評分就已經8.4,是今年評分僅次於《我不是藥神》的華語電影。

影片講述了一個山水環繞的小城,一把不知道還能不能用的老槍,一對痴情又妄想的劫匪,一個落魄又落寞的保安,一個只能在輪椅上罵人的彪悍女子,一場事先被張揚的大型追債活動,還有謊話連篇的按摩女、心比天高的少年、相愛相殺假裝要去浪跡天涯的成年情侶…

在某一個貌似平常的日子裡,不同人的生活突然被擰在了一起,就像那時而陽光時而陰雨的天氣,誰也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直到那把啞火的槍突然射出子彈,死亡就像一個搖搖欲墜的笑話,突然衝到所有人的面前。

據該片導演饒曉志透露,《無名之輩》的起念源於一首歌。

作為一個貴州人的饒曉志在從倫敦飛回北京的航班上,碰巧聽到了同樣是貴州人的堯十三唱的《瞎子》。

這首歌令饒曉志想起了自己貴州老家的一位剛剛過世的遠方親戚,他完全不知道他生前做過什麼,但那個時候,他就是想到了他,於是,他決定拍一部屬於貴州的、關於小人物的電影。

最終,他拍出了《無名之輩》,這也是作為戲劇導演的他拍的第二部電影作品。堯十三和《瞎子》都出現在了電影中,可以說是整部電影增添了不少亮點。

而在創作劇本時,饒曉志腦海中浮現的就是陳建斌、任素汐等人的形象,《無名之輩》部分靈感來自於話劇《蠢蛋》,那部戲就是任素汐主演的。

故事會比平時的黑色幽默更嬉皮笑臉一點,用西南地區人民特有的樂觀方式來對待生活的難處真是別有一番風味。

電影拍攝結束後,還沉浸在角色中的任素汐也寫了一首歌,歌名就叫《胡廣生》,那是任素汐在片中飾演的角色馬嘉旗最後想要說給胡廣生的話。

不過小跟班還是建議先看完電影之後再聽聽這首歌,應該會更有感觸~






影帝小跟班


豆瓣評分8.3

挺讓人意外的一部國產片。我是一個特別容易在眾人都誇一部電影的情況下立馬掏錢買票的人。

先擺明態度:昨晚看了這部片子後我就成為這部片子的腦殘粉了,立即和一起看的朋友決定今天二刷。今天早上五點多起來,還在想這部片子,背了四十分鐘單詞後,繼續發呆,回過神來發現自己咧著嘴在傻笑——還是在想這部片子。\r\r

所以我的評論可能會有點過激。\r\r

我覺得這是部各方面都非常好,並且每個點都穩準狠地踩中了我的浪漫點的電影。\r\r

有很多人指著這部電影說它有缺陷,但我看了都覺得不值一哂。至於說它不夠「有深度」——「比起xx,xxxx的處理可差遠啦」——就更是讓人莫名其妙。\r\r

雖然包裹著現實主義的外殼,雖然寫的是一群在爛泥裡掙扎的人,可它本質上是個非常浪漫主義的電影。\r\r

要是連這個都想不明白,先入為主地認為它必須是個「揭露黑暗解決問題」的電影,用自己腦內成型了的故事去套它,那就完犢子了。\r\r

額外提一句,世界上沒有任何一部電影,一部戲劇,一本小說,可以「解決問題」,這從來不是講故事的人的能力和義務。創作者一旦搞混了兩者,就會變成自大的混蛋,上位者一旦搞混了兩者,就會弄出莫名其妙的規矩,觀眾一旦搞混了兩者,就會抱著教科書琢磨角色的三觀然後成為一個沒腦子的蠢貨。請,不要當這種人。\r\r

也不要指著陽光下的一朵花,說它的葉子不夠圓潤。





瓜皮電影節


1、現象級的成功。

現象級並不指影片的票房體量可以達到巨鯨的級別,而是其表現遠超預期,且票房走勢逆天,並對整個行業產生了強大的刺激影響。

《無名之輩》在首週末取得6725萬票房後勢頭不斷上升,保持上座率上的絕對優勢,排片越過20%,按犀牛娛樂的預測,影片的最終票房落點可以達到7億,相當於取得超過首週末票房10倍的票房總量,現象級影片《摔跤吧!爸爸》最終票房是首週末的13億/8700萬=15倍,《戰狼2》為56.8億/9.96億=5.7倍,《驢得水》1.72億/5800萬=3倍,從這個角度看,《無名之輩》配得上現象級成功這個說法。

2、口碑的影響力。

《無名之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口碑,筆者曾做過探究,分析票房走勢和影片口碑的關係,當時從好萊塢評價體系中引進了“乘數”(Multiplier)這一概念,用影片總票房除以首週末或首周票房以反映影片走勢。乘數越高,代表影片走勢越堅挺。影片口碑對票房走勢有著非常好的正相關關係。

票房前200影片的票房走勢和口碑關係分析

這是之前分析的圖線,發現影片走勢隨著口碑提升有著接近線性的增長,基本上口碑每提高1分,之前提到的“乘數”可以提高0.35,也就是影片最終將多收穫相當於首週末票房0.35倍的總票房。

要指出,當時研究的口碑是以豆瓣評分為基礎的綜合口碑,而現在隨著電影市場數據的成熟,以貓眼、淘票票評分為基礎的口碑衡量標準應該能更好的反應這一規律的。另外,還有另一個現象,當影片口碑評價在7-8分時,票房走勢和口碑的關係大概是線性的,一旦突破這個界限,就可能引來爆發式的增長,像《無名之輩》貓眼評分達到9.2分,其最終的票房數字也就將遠超這個簡單公式的估計結果了。這就是口碑的力量!

口碑和票房走勢關係的進階擬合

3、好演員的隱含口碑價值。

結合以上,《無名之輩》的靠口碑傳播帶動票房逆襲的情況已經很清晰,更值得深入關注的是影片獲得如此優秀口碑和商業成功背後的原因。其中演技無遺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

我們從豆瓣點贊數最高的短評可以看出,幾乎大家都在力贊幾位主演的演技。《無名之輩》裡的陳建斌、任素汐、章宇、王硯輝都是大家公認的“活兒好”的演員,陳建斌老師不多說,任素汐和章宇之前在《驢得水》和《藥神》中都奉獻了被觀眾封神的演技,王硯輝老師更屢屢憑藉演技讓配角反派搶了主角的光芒。饒曉志導演創作話劇出身,調教把握演員是其特長優勢,戲好的演員也願意和這種懂戲的導演合作,《你好,瘋子》中萬茜、週一圍、金士傑也都是公認的演技擔當。

《無名之輩》故事有一定深度,有強烈的戲劇衝突並且給了演員大段的飆戲發揮空間,最終呈現的結果也確實得到了觀眾的認可。更進一步思考,在這個大家天天批判流量,力挺演技派的時代,演技好的演員價值究竟體現在哪裡?

演技優秀演員對影片是有其口碑加持的。其口碑價值可以分為兩個層次,最直接的就是好演員,戲好,電影品質自然就好,口碑也就好了,能吸引觀眾走進電影院,顯而易見。

但這裡我想要提出:其實在當今的中國市場演員還有一層“隱含口碑價值“。諸如流量演員可以吸引他們的專屬粉絲,已經被大家認定演技好並且挑片品質高的演員則能憑藉他們的聲望吸引一般性的想看一部好電影的觀眾,事實上哪位老爺花錢買票不是想看一部值回票價的佳片呢?好演員的口碑價值比小鮮肉小花的流量價值能為影片帶來的東西多多了。

當章宇、王硯輝、任素汐、陳建斌這些人聚在一起的時候,對很多觀眾來說他們看到卡司就已經相信這會是一部值得欣賞的影片了。這裡可能大家會有質疑,文藝片的卡司往往也金光閃閃,但票房卻沒什麼起色啊?其實這並不矛盾。之所以我會提出“隱含口碑價值”,是因為這部分價值往往是伴隨著影片口碑發酵逐漸發揮釋放的,會在潛意識層面影響觀眾對影片的口碑評價,而完全體現在對影片質量的直接提升上。

觀眾雖然會因為這一批好演員在觀影前就對影片產生很高的認可度、好感度,但是由於缺少流量加持,可能這樣一部影片上映時能夠擴散觸達的群體有限,能夠了解到影片卡司的觀眾更要打些折扣。但在口碑發酵的過程中,這些演員可以成為說服他人這是一部高品質影片的直接力證。這樣講有些繞,

不妨拿這兩天我常聽到的一個場景舉例:

A:看《無名之輩》了嗎,好電影!

B:沒聽過啊,誰演的?

A:任素汐,《驢得水》那個女主角,還有《藥神》裡的那個黃毛和假藥老闆。

B:可以啊,那我得瞧瞧!

信息的傳遞過程是伴隨著損失的,如今市場一次次用事實向大家證明所有的宣傳通稿,大號推廣都比不上鄰居老王的一句推薦。

然而在口傳口的安利推薦時,很多時候喜歡這部電影的第一層觀眾很難向第二層觀眾講出這部影片好在哪裡,談主題深刻或者故事牛逼可能描述一大通聽者也get不到點,但基於大家都對某些演員有很高的認可度,只需要點出幾個名字就可以輕鬆向聽者傳達出這部影片的可看之處。不妨試想,上面的場景中,如果把A的推薦語變成分析影片主題、故事的深度,有幾人能分析到讓人產生想看的衝動,聽到朋友一通分析後,你又會產生比知道《無名之輩》有幾個牛逼主演更強的觀影衝動麼?

這就是“隱含口碑價值“最大的威力,它減少了口碑發酵過程中的信息損耗,讓口碑傳播的成本和效率大大提高。而且片方也可以抓住演技這個點,進行猛烈的營銷攻勢,將這部電影的”人設“宣傳成”演技派“。因此,之前提到文藝片很難發揮出這層價值,是因為一部讓平民觀眾感到費解、沉悶的電影很難引起自來水式的口碑傳播,這時候演員的”隱含口碑價值“也鮮有空間發揮了。

此外還有一點,好演員的“隱含口碑價值“有很強的心理暗示作用,由於之前良好的聲望,當你看到《無名之輩》的卡司或者在電影院認出這幾張熟悉的面孔時,馬上會下意識反應到這部電影的演技應該是亮點,並且會更加關注也更容易認可演員的表演。在潛意識裡建立這部影片的演技值得稱讚的概念,就像《盜夢空間》裡將一個idea植入人的潛意識,便能讓他認為自己是自發產生了這個想法,某種程度上”自來水“也是可操作,可創造,可引導的。

所以,對於影片故事有自信,題材類型是對觀眾友好的影片,真的不要再花那麼多成本和心思在請流量上了,請幾個真正戲好又適合影片的演員能帶來的商業價值比他們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同理,這些小鮮肉甚至還會發揮出”反向隱含口碑價值“,讓本來品質不錯的影片被很容易被觀眾挑刺兒甚至打上爛片標籤。比如《動物世界》,在國產片中品質絕對及格之上,李易峰的表演也算合格,但”不會演戲的小鮮肉“這個印象提高了觀眾認可這部影片的門檻,傳播推薦中也很難讓人相信這是一部佳片。

4、商業電影的“主動性”。

身邊朋友《無名之輩》都有一個明顯的觀感,還是有明顯的話劇範兒。除了對影片本身品質的認可,大家也有質疑,比如戲設計得太滿,臺詞和表演都比較誇張,配樂用得煽動性極強,甚至已經干擾了觀影,有種情緒被綁架的感覺。這些可能決定了影片在藝術上的高度,雖然觀眾口碑爆棚,但遠不足以成為影評人口中的經典或者去三大上拿點什麼提名,但其在商業上的成功,值得思考。

創作上,經常強調,觀眾喜歡“主動”的角色,具有主動性的角色才會讓觀眾有代入感,容易產生情感共鳴,這個概念用在電影上也成立。必須承認,中國市場上的主流觀影群體是偏向簡單直接的,很多時候大家買了票坐在影院裡是在被動地觀影,期待作品能夠給我們帶來感官刺激或情緒感染,藝術電影往往追求還原真實和內涵豐富,有大量留白,這對於一般觀眾來說就有些不友善了,容易讓大家產生疲憊感甚至挫敗感。

《無名之輩》在這點上顯然是聰明的,影片主題上有一定深度,又貼近生活,每個小人物都渴望獲得尊嚴,無論活得多麼卑微內心都有想要守護的東西,這點上很貼合大眾心態。而在手法上,影片把表現力拉滿,把戲做足,運用方法論主動引導觀眾的情緒,該喪的地方音樂一起讓你情不自禁感覺酸楚,該燃的地方從臺詞到歌詞每一個點都總結好直給觀眾,讓大家迅速進入情緒,對於廣大觀眾,則是一種友好,不用費勁,卻足以看得過癮。

我們時而批評調侃一些影視劇裡的俗套,但“萬般好用是套路”,套路無非是大家普遍買單,走的人多了形成的路。當今的國產院線片,幾乎遇到重大情感轉折,必要呈上一段MV式的配樂蒙太奇或者閃回,有的影片本身故事幹癟,這種生搬硬套便令人反胃,而故事紮實表演精彩的,反將這個俗套變成了打開觀眾心扉的鑰匙。觀眾每一次走進影院觀影都在和銀幕上的聲畫發生關係,《無名之輩》,有著明顯的主動情感把控,很清晰地在引導觀眾該看什麼,該帶入怎樣的情緒,結果證明,它在這一場與觀眾的交流中取得了好的結果。縱觀近幾年的幾部爆款《戰狼2》、《前任3》以及開心麻花團隊的幾部作品都充分體現了商業電影“主動性”的效力。

結語:

筆者很難把《無名之輩》稱為一部神作,但它的大眾口碑,票房逆襲卻無疑是現象級的,而更值得思考的是,這背後埋藏著的市場規律,一切成功,都必然是有因可循的。


泰嶽觀影


第一次看到《無名之輩》的預告片,我就感覺影片會是匹票房黑馬,所以第一時間就分享了預告片,希望大家支持國產好片,不是一味支持全明星,高投資的所謂商業大片,不知怎麼的看到預告片,我就會聯想到甯浩導演的《瘋狂的石頭》,感覺風格有些類似,多線索交叉敘事,最後匯在一條線上,我非常喜歡這一類型的電影,最早是看蓋裡奇導演的《兩杆大煙槍》,這部《無名之輩》看預告就感覺也是如此敘事,後來電影院看了沒讓我失望,影片的成功在於很多電影觀眾喜歡這樣的拍攝手法,演員們全部演技派,劇情緊湊,多條線敘事不顯零散,結尾反轉,笑中帶淚,好的電影,好的喜劇就是要你在歡笑中接受電影想表達的訊息,《無名之輩》就是如此。

影片講述的是在一座山間小城中,一對低配劫匪、一個落魄的潑皮保安、一個身體殘疾卻性格彪悍的殘毒舌女以及一系列生活在社會不同軌跡上的小人物,在一個貌似平常的日子裡,因為一把丟失的老槍和一樁當天發生在城中的烏龍劫案,從而被陰差陽錯地擰到一起,發生的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荒誕喜劇。

支持影片,票房大賣。





正視預告


無名之輩的小人物,永遠都是電影中被嘲諷的對象,尤其是喜劇電影。但是一部電影僅僅是對小人物的嘲諷,那它絕不會成功,而且還會引起觀眾的反感和抵制。它嘲諷的應該是在小人物身上集中體現出來的,不管是小人物還是大人物都有的一些特質,比如貪婪、比如愚昧,比如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最終卻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就像電影中的兩個劫匪,不管他們的理想是什麼,他們用非法的手段去實現理想,就是錯誤的,就應該被諷刺和嘲弄。當他們陰差陽錯被命運捉弄時,我們才會笑的很開心,才有喜劇效果。這部電影的成功與此相關,但也不限於此。電影在營造各種喜劇效果的同時,也展示了溫情和關懷。電影試著去理解小人物面臨的困境也難處,尊重小人物的尊嚴:不管窮富如何,地位高低,每個人都擁有尊嚴和獨立的人格。每個人都擁有用自己合法的努力去改變自己的命運,去享受生活的權利。電影在告訴人們,生活本就不同,命運亦是如此。但幸福並不必然關乎權力、地位和財富。達官貴人、販夫走卒,僅僅是生活和工作方式的不同,只要擁有一顆熱愛生活的心,就能享受生活帶來的幸福。


在路上48757


走心的電影觀眾不會排斥,就像《我不是藥神》只要能引起共鳴那就是好電影,演的角色能讓觀眾有代入感那就是好演員,在演員這個欄目徐崢老師說過一句話,好演員的春天來了,從《驢得水》,到《藥神》,再到《無名之輩》這些小成本電影為什麼能取得這麼好的票房,說明中國的觀眾越來越理性化,說明觀眾價值觀在慢慢的迴歸正常,


農村美食阿杰


《無名之輩》的暴力不是本片主旨,愛才是。這是一部關於如何學會愛自己,愛別人的故事,好的故事能讓角色在無形中越來越感知到愛,而不是讓角色變得越來越強才能體會到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