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人如織,卻還是寂寞的蘇州園林……

也曾去過名山大川,看過滾滾東逝水,巍巍千尺峰,也曾去過故居展廳,聽過光輝歷史,感人故事。但是少有哪個地方,如蘇州園林那般,每次進入都忍不住熱淚盈眶。

逛宮殿,放眼所見,一器一物都在給權力搭建鐵衣鎧甲;遊寺院,晨鐘暮鼓裡敲響的鐘聲都是凡人對神佛的仰望。而蘇州的園林,那石湖假山,那水榭遊廊,花樹綽綽之間,揭開的是一個時代生活的剪影,那裡有風花雪月,崑曲評彈。

遊人如織,卻還是寂寞的蘇州園林……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是自小就耳熟能詳的讚美,許多人對於蘇州的朦朧嚮往大概都始於這八個字。

除了小橋、流水、人家的印象,園林就是蘇州的另一張名片。截至2018年8月,《蘇州園林名錄》收錄了108座園林,蘇州正式成為了“百園之城”。

遊人如織,卻還是寂寞的蘇州園林……

五一、中秋、國慶假期,乃至平時週末的日子裡,諸如拙政園、留園、滄浪亭等名園中,人山人海的遊客是日常畫面。但是這熙熙攘攘的人群都抱著怎樣的期待跨入蘇州的園林?

如今的我們走進園林,看的是什麼呢?

遊人如織,卻還是寂寞的蘇州園林……

聽說拙政園的荷花美不勝收,

聽說留園的構景精湛絕倫,聽說獅子林的假山令人震撼......懷揣著這麼多的“聽說”,在好不容易擠出來的假期時光裡,來到蘇州,挨個打卡著名的園林名勝,發個朋友圈寫些短微博,享受來自點贊和評論帶來的滿足,彷彿這些就是園林能帶來的一切快樂。

“雖為人作,宛自天開”,沒有底蘊的人,走遍所有園林,也是讀不懂丁點的。令人驚訝的是,絕大多數的遊客都是匆匆一覽,網絡上的評論卻少有看到說自己失望的,多的也只是對遊客眾多排隊漫長的抱怨。

遊人如織,卻還是寂寞的蘇州園林……

然而,園林是建給有文化、有審美的人居住的。古時候的讀書人,寫詩、作畫依然不覺盡興,他們大膽地進行了創造,將二維空間裡的美景在現實的三維空間內搭建了起來,粉牆為畫布,黛瓦是裱框,太湖石壘起了山峰,池塘水渠勾連園外的水系,叢植樹木表節明志......

遊人如織,卻還是寂寞的蘇州園林……

石砌的船舫很奇怪?拐角的涼亭有點多餘?孰不知,一曲一折之間的,是官吏、文人、富豪對生活、對人生狀態的抒發和希冀。

遊人如織,卻還是寂寞的蘇州園林……

就沒有撇去紅塵浮華,真正沉浸於園林景緻中的人嗎?有的,還是有人會在水榭茶樓,倚著池塘闌干,安靜地享受一天半日的古風悠悠。

遊人如織,卻還是寂寞的蘇州園林……

遊人如織,卻還是寂寞的蘇州園林……

但是那時那地那景那人的內蘊與情緒,永遠也無法感知了,憑著水流的潺潺,對著假山的寂寂,猜測、揣度,園林即便被修復,也永遠成了歷史塵埃的遺蹟。所謂遺蹟,必定是讓人對著遺憾的。

遊人如織,卻還是寂寞的蘇州園林……

“幾十年間幾易其主”的世事蒼涼沒有誰真正在意,曾經拂過的琴、吟過的詩也都隨風散了。

也有人說,現在的我們,是讀不懂園林的。

園林並不是那些書本上所寫的對景、障景、借景的手法,也不是長廊、亭子、院子和樓閣的組合;不是用太湖石堆疊的假山,也不是水中的荷花岸上的桂樹月色中的人影幢幢。我們可以用技術的眼光、功能的眼光、形體的眼光甚至美學的眼光讀懂一座現代建築,但是,我們不能用這些來讀園。

因為在那個時代生活在這裡的人,他們並不這樣看園子,也不這樣建園子。園子在他們眼中是詩,是曲,是畫,是春夏秋冬,是風雪晴晦,是,生活

而我們的時代,沒有這樣的生活了。

遊人如織,卻還是寂寞的蘇州園林……

對於園林,我們模仿、學習,卻也終究回不去那時的生活了。

遊人如織,卻還是寂寞的蘇州園林……

遊人如織,卻還是寂寞的蘇州園林……

遊人如織,卻還是寂寞的蘇州園林……

遊人如織,卻還是寂寞的蘇州園林……

遊人如織,卻還是寂寞的蘇州園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