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會曾經在哪?什麼時候遷到的合肥?

省作為一級地方行政區源於元朝的行省制,為中書省的派出機構,全稱“行中書省”。明朝的時候,行省被改為了布政使司,全國共分為兩京、十三布政使司。清初完全沿襲了明朝的行政區劃,只是將北直隸改為了直隸,南直隸改為了江南布政使司,直到康熙時期,布政使司被改成了省,一直沿襲到今天。

清初是沒有安徽這個省的,如今的安徽和江蘇在當時同歸江南布政使司(江南省)管轄。直到順治十八年(1661年),通過了江南布政使司分設左、右布政使司的決議,不過這一決議隨著順治的駕崩沒能執行下去。雖然在康熙元年(1662年),設了安徽巡撫及安徽按察使司衙門於安慶府,但分省一直處於擱置狀態。直到康熙六年(1667年),左布政使改為安徽布政使,轄安徽全省,標誌著安徽省正式成立。

雖然安徽已經設省,但其省會的確立卻是一拖再拖。雖然安徽巡撫及安徽按察使司衙門均位於安慶府,但由於其後近百年安徽布政使司長期寄駐在江寧的大功坊故江南布政使司舊址,安慶府實際上僅僅只是臨時省會而已,並不是正式確立的省會。

建省之處,列入省會考慮範圍內的府城有四個,分別是安慶府、廬州府、太平府、徽州府,但四個府城均有弊端。大致來說,安慶府城位置、規模均不太理想;廬州府規模不大,又無險關可據;太平府離江寧府太近;徽州府位置過偏。加之東側更為發達的江寧府的存在,安徽的省城遲遲未定。

直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安徽省會正式被確定為了安慶,一直寄駐江寧的安徽布政使也在夏曆當年八月二十八日遷駐到了安慶,安徽省的三司衙門在經歷了近百年的兩地分設後終於聚到了一起。

但安慶的省會地位也僅僅只維持了一百年左右的時間,清末安徽進入動盪期,省會也是一變再變。

安徽省會曾經在哪?什麼時候遷到的合肥?

太平天國時期,安徽是太平天國主要的根據地之一,太平天國設安徽省,仍以安慶為省會。只佔領著安徽部分地區的清政府則把安徽臨時省會遷去了廬州府,並將長江以南的地區劃給了浙江巡撫管轄。太平天國失敗後,因廬州四周一馬平川,沒有任何關險可守,同治元年(1862年),安徽省會又遷回了安慶。

民國初期,安徽省會大部分時間照舊是在安慶,但軍閥混戰之下,安徽省府並不是一直駐紮在安慶的,省府大員的官邸乃至省府主體先後幾次遷到過蚌埠,不過最後也都遷回了安慶。

抗日戰爭期間,安徽省會一度遷往了現在的金寨縣。同時,日偽成立了偽“安徽省”,省會定在了蚌埠。後又因長江兩岸及津浦、淮南鐵路沿線地區的城鎮淪陷,國民政府被迫劃江分設皖北、皖南行署區,其中皖南行署區先駐徽州,後駐蕪湖,皖北行署區駐地合肥。

1937年8月至1938年2月,安徽省政府曾短時間回到過安慶,但僅僅只是曇花一現,此後安徽省會再也沒有回到過安慶,安慶一百餘年省會+近百年臨時省會的歷史正式落下了帷幕。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將安徽省省會遷到了合肥縣,合肥正式開始了漫長的省會之旅。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恢復安徽省,定省會於合肥市。但初設的前幾年,合肥的省會地位並不穩固,前有安慶影響猶在,後有蕪湖窮追猛打。特別是蕪湖,50年代,認為安徽省會應該遷駐蕪湖的聲音非常的大,這一觀點一直延續到了現在。

不過1958年毛澤東寫給曾希聖的一封信終結了50年代的那場討論。信的原文為:“曾希聖同志:校名遵囑寫了四張,請選用。沿途一望,生氣蓬勃,肯定是有希望的,有大希望的。但不要驕傲,以為如何?合肥不錯,為皖之中。是否要搬蕪湖呢?從長考慮,比較適宜,以為如何?毛澤東,一九五八年九月十六日”。

合肥作為省會,客觀的說其實是不太服眾的,一則雖然建城史悠久,但不可否認的是文化底蘊相對較差;二則合肥的經濟發展長期飽受詬病,先是發展水平太低,後又被批評有吸血之嫌;三則傳銷聲名在外,影響不好。

而且合肥丟掉廬州之名實在可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