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歌“養活了”大半個華語樂壇?張國榮、任賢齊都沒法反駁!

曾有人說日語歌“養活了大半個華語樂壇”,這話有些言過其實了,不過多多少少還是有些道理。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華語樂壇的一些歌手便對日語歌非常鍾情,將一些好的日語歌拿來翻唱,時至今日,這種現象也屢見不鮮。

日語歌“養活了”大半個華語樂壇?張國榮、任賢齊都沒法反駁!

張國榮《風繼續吹》

現在的年輕人可能有些不太敢相信,當年那些天王天后的成名曲,代表作有很多是來自於日本流行歌壇。鄧麗君,張國榮,梅豔芳等等在如今被奉為傳奇的名字都與日語歌有些不解之緣。也難怪有人發生文章開頭時所提到的感嘆。

翻唱日語歌,一度是華語流行音樂的一大流派,這一點不能否認。對於那些強調“音樂無國界”的,大家也明白其中的良苦用意。只是,事實如此,不能將這當做“擋箭牌”,我們的天王天后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曾靠著它崛起和流行!

日語歌“養活了”大半個華語樂壇?張國榮、任賢齊都沒法反駁!

中島美雪

日本作為亞洲娛樂大國,流行音樂的發展也一直領先於其他國家。就拿日本國寶級歌姬中島美雪來說,她就有一百多首歌先後被華語歌手翻唱,而且翻唱過來的基本上都是大紅大紫的金曲。不管從數量還是質量上,翻唱自中島美雪的作品都在樂壇有一席之地。

鄧麗君《漫步人知路》,任賢齊《傷心太平洋》《天涯》,王菲《人間》《容易受傷的女人》《若你真愛我》,陳慧嫻《戀戀風塵》,劉若英《原來你也在這裡》,葉倩文《忘了說再見》,李克勤《破曉時分》等等都來自於中島美雪,這還只是冰山一角。

日語歌“養活了”大半個華語樂壇?張國榮、任賢齊都沒法反駁!

據不完全統計,八九十年代翻唱日語歌的風潮中,譚張梅陳 ,四大天王等人的數量驚人,每個人都有幾十首之多。哥哥張國榮那首《風繼續吹》,原唱就是山口百惠。校長譚詠麟的《忘不了你》改編自日本70年代的創作才女五輪真弓的《戀人啊》。

這些都是在當時乃至現在都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歌手,他們的作品有很多都來自翻唱日語歌,更不用說當時一些比較小眾的歌手了。近年來,華語樂壇也有許多的作品來自於日本。筷子兄弟那首唱響一代人青春回憶的《老男孩》,就是根據大橋卓彌的《謝謝》改編的。

日語歌“養活了”大半個華語樂壇?張國榮、任賢齊都沒法反駁!

微電影《老男孩》劇照

說這麼多,我們並不是對華語樂壇的創作能力提出質疑,也不是一味的稱讚日文歌曲對於中文歌的影響。但是,我們曾經依靠那些日語歌豐富和發展了自己的流行音樂文化,這一點不可置否。在今天,討論誰更厲害不是關鍵,這種翻唱現象的原因到底在哪呢?

其實瞭解華語樂壇的觀眾們不難發現,翻唱日語歌的主體是港臺歌手,內地歌手相比較而言,少之又少。這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和市場環境都有很大的關係。港臺的流行音樂世界,就是一個個造星工廠。歌手就是明星,明星需要熱度,熱度需要作品來維持。

日語歌“養活了”大半個華語樂壇?張國榮、任賢齊都沒法反駁!

香港“四大天王”

明星可以“量產”,而音樂卻不能。眾多的歌手都需要好歌曲,這就產生了供不應求的現象。而應對這一最好的方法就是翻唱。在買到了版權之後,讓這些原本就優美動聽的音樂加入本土歌手的二次創作,中外結合,不僅滿足了現實需要,還成就了流行經典。

那為什麼選擇日語歌來翻唱呢?相比較歐美的搖滾太強烈,爵士樂太難,日語歌曲風更符合當時華語樂壇流行的風格,相對而言翻唱起來更簡單。其實面對競爭激烈的唱片市場環境,翻唱日語歌具有“多快好省”的優勢。

日語歌“養活了”大半個華語樂壇?張國榮、任賢齊都沒法反駁!

香港天后梅豔芳

前面說到內地樂壇翻唱日語歌很少,這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很大關係,相比較港臺,內地開放較晚,自然在引進文化方面重心不在流行音樂。而且那個時候,內地整個時代都處在理想主義的統領下,大家有充分的文化自信,能作出具有特色的好音樂。

曾有人在某個論壇上問:為什麼鄧麗君靠翻唱日語歌成功卻能成為華語樂壇第一人?評論席一片噓聲。其中有一個答案很精闢:不是日語歌讓鄧麗君走紅,而是鄧麗君讓那首歌走紅。的確如此,儘管國內歌手翻唱了數不盡的日語歌,但都能夠收為已用。

日語歌“養活了”大半個華語樂壇?張國榮、任賢齊都沒法反駁!

鄧麗君

有些樂迷,沉寂在華語樂壇的輝煌裡不能自拔,不願承認那個時候咱們對於日語歌的借鑑和學習。這對於華語樂壇的發展是無益的。日本在歷史上不就一直靠模仿而生存進而發展壯大的嗎?取長補短,才能相得益彰,這些道理,在樂壇一樣適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