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VR未来 多方联动,注入新活力——专访王家福

专访四川传媒学院副校长、数字媒体与创意设计学院院长王家福

虚拟现实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前沿科技,一直有望成为众多创新应用的平台,催生诸如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一轮技术与产业的变革。

也因此,这项在工业、教育、文化、医疗、商贸、娱乐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技术,成为了当下各大城市力追的新经济新动能。

“VR虽然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但实际上是近几年才被产业资本聚焦并为大众关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关键领域,其技术轨迹和产业布局尚未完全定型。如何认识VR+推动行业发展以及如何更有效推动虚拟现实产学研发展,是需要切实而深入的探讨。”

四川传媒学院副校长、数字媒体与创意设计学院院长王家福教授表示,VR产业的发展,有赖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所形成的软硬件环境,从企业到院校,再到产业,只有破除了相互间的壁垒,才能助力VR时代到来。


专家访谈|VR未来 多方联动,注入新活力——专访王家福

四川传媒学院副校长、数字媒体与创意设计学院院长王家福


政府引导,打造良好发展环境

《产城》:工信部将制定加快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您参与了中国虚拟现实VR/AR/MR产学研联盟承担的相关国家部委的虚拟现实的框架的编写,以及全国虚拟现实产业白皮书的编写,具体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王家福:国家相关部委现在已经成立虚拟现实专家工作组,拟由工信部、国家广电总局等相关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科研院所及相关行业的长期从事科研运用人员等参与组建有关虚拟现实领域的标准或技术规范撰写。

目前,国家相关部委正在组织各方力量参与三方面:

  • 一是国家标准,
  • 二是技术白皮书,
  • 三是基于行业的指导意见(技术规范或实施指南等)。

这三方面我们都有不同程度的参与。

最近几年,VR产业在中国一直保持着增长的发展趋势,把哪些领域作为虚拟现实产业的主要的发展方向是现在产学研界正在积极探索研究的问题,相关行业的应用推广和运营实践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建立这样的技术规范或国家标准,将能帮助行业更好地可持续良性发展。

在此之前,各个省相关部门已经在虚拟现实的应用方面编写了一些行业领域的实施指南,只是目前还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国家标准,目前全国信标委图形图像分委会(TC28/SC24)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标准工作组针对《信息技术 虚拟现实头戴式显示设备通用规范》、《信息技术 增强现实 第1部分:术语》以及《虚拟现实应用软件基本要求和测评方法》三项标准以及《虚拟现实头戴式显示设备国家标准》都进入审查阶段。

在西部省区市范围,成都市经信委、软件发展中心在心理健康、文化旅游等领域也即将审核出台地方标准,相关应用也已经较为成熟。


《产城》:在虚拟现实产业中,哪些领域推进相对有序,哪些领域其实存在问题处于带病奔跑的状态?

王家福:VR产业在国内其实发展了30年,甚至更久,早期主要运用在工业设计和国防、航空等领域, 目前运用的相对较好是工业仿真、教育科普、数字娱乐等,人们参与VR主要是以戴头盔的方式来体验。

但头盔本身的负载,会使得体验感是有所欠缺的,同时头盔里面的显示器大多是以2K作为显示屏连接线缆与服务器运行系统,会使得用户产生不适感、眩晕感,导致用户使用习惯很难培养起来,这都阻碍了以头盔模式为主的VR应用向前发展。

但这可以用技术进行解决,随着芯片技术和相关运算技术、大数据、AI技术、超高清显示技术的发展,头盔会越来越小,变得越来越轻薄,运算量也会越来越高度集成化,将能实现为使用者带来良好的使用体验。

甚至还可以大力发展非头盔的VR体验方式,目前非头盔的裸眼VR显示技术也比较成熟,已经在一些科普馆、大型的主题乐园出现了相关的体验馆,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好。

所以当运算速度、芯片集成等方面不断提升后,会使得工具越来越小, 功能越来越多,都可以改变VR产业及应用领域拓展下一步的发展布局, 并让消费者能够体验到真正的沉浸感、舒适感。


产业集群与城市高地

《产城》:在您看来,当前虚拟现实产业发展较好的有哪些城市或区域,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王家福:当下虚拟现实的应用发展得比较好的城市应该是深圳、广州、北京、上海,后发优势较强的成都、南昌、贵阳等也快速发展。

  • 一方面是他们所拥有的VR 产业软硬件的载体在国内是属于专业化程度靠前的,进行研发制造有着产业链得天独厚的优势。
  • 另一方面是这些城市正在创建与虚拟现实相关的园区,能在给这个产业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的同时,带动相关产业链,比如VR+的科技延伸类领域的服务。

最重要的是这些城市有着诸多高等学府、科研院所,研发实力雄厚,专业人才济济。


《产城》:成都发展虚拟现实产业,有哪些优势?优势如何进一步发挥?有观点认为人才是成都VR领域的优势之一,对此您的看法是什么?

王家福:成都一直有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第三城、游戏第三城的行业称谓,这与成都拥有五十多所高校、上百所的科研机构密切相关。

VR产业是一个高度IT化的产业领域,需要聚集具有研发实力的专家人才。

所以成都要大力发展虚拟现实,地方政府就应当充分挖掘、激励这样的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对VR行业的探索与应用研究。

如何真正意义上实现校地合作、院企合作,需要相关政策措施落地,更需要建设有基于虚拟现实的全产业链的产业生态圈的载体。

目前成都市政府已经跟11所高校签订了高校产业生态功能圈,四川传媒学院就是基于影视科技与VR/AR支撑的生态功能圈。

当下,四川传媒学院正在打造成都影视硅谷,功能区之一就是中国( 西部)VR/AR协同创新研制基地暨电影科技装备研制基地功能区,包含了三个国家级研发机构,是同国家广电总局广科院联合共建的国家广电网工程技术(四川)研究中心与国家级超高清视听内容研制基地、同文化部中国动漫集团联合共建的国家动漫创意(成都)中心、教育部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等,该基地将充分运用VR/AR技术同影视摄制技术相结合,致力于打造中国西部最具规模及影响力、中国规模最大的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协同创新联合研制中心和应用推广平台。


喜欢就关注产城杂志

分享城市经济发展建设方略与细节

来源丨《产城》杂志十一月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