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頻、尿血、慢性腎炎,膀胱有溼熱,這樣治很有效

對於嚴重的腎臟疾病,出現尿血、腎衰的症狀,往往有膀胱溼熱的情況,已故著名中醫臨床家葉心清先生在面對此種病患,在除溼熱之餘,還強調要養血健脾,收效甚佳。對臨床治療工作很有啟發哦!一起來看吧——


劉某,男,58歲,因1周來全身不適、乏力,兼尿頻、尿血,於1958年2月8日入隆福醫院就醫,當時腎功能極度衰竭。酚紅試驗:第1小時排尿90mL,沒有酚紅排出;第2小時排尿95mL,酚紅僅佔微量,少於5%,尿呈紅色。正常值,第2小時酚紅排洩總量應為60%以上,並有蛋白。血中非蛋白氮增高至154mg%,正常值1.5~3.5mg%,這說明有尿中毒的情況,醫院診斷為:①慢性腎炎;②腎衰竭;③氮血症。病情不斷惡化,入院當日就被下了重病通知,於是患者家屬找到葉心清先生為其診治。


尿頻、尿血、慢性腎炎,膀胱有溼熱,這樣治很有效


2月14日一診:

自覺口乾,苔燥,脈細數,乃為膀胱溼熱重,以化溼熱為治。

尿頻、尿血、慢性腎炎,膀胱有溼熱,這樣治很有效

處方:車前子9g(布包),生梔子6g,雲茯苓15g,牡丹皮6g,生地黃18g,澤瀉4.5g,赤小豆30g,冬瓜皮12g,黃柏3g,山茱萸6g(3劑)。

2月19日二診:

服藥後尿色變黃,小便次數減少,睡眠時間延長,已無反胃現象,腎功能好轉。酚紅試驗,第1小時排尿55mL,酚紅排出10%;第2小時尿量18mL,排出酚紅2.5%。血中非蛋白氮已減少到56.6mg%。脈數,苔白稍有血絲。

處方:生地黃18g,山茱萸9g,車前子9g,冬瓜皮12g,赤小豆30g,薏苡仁24g,天花粉21g,茯苓皮15g,黃柏(鹽水炒)6g,知母4.5g,澤瀉4.5g,金銀花12g(4劑)。

2月28日三診:

胃口大開,精神及睡眠好轉,又以養血健脾胃為治。


尿頻、尿血、慢性腎炎,膀胱有溼熱,這樣治很有效


處方:

山茱萸9g,雲茯苓12g,生地黃15g,車前子6g,冬瓜皮12g,丹參6g,潞黨參12g,橘絡9g,川貝母6g,炒麥芽12g,杜仲12g,炒雞內金9g(6劑)。患者服16劑中藥,腎功能顯著好轉,尿中毒症狀已解除,自覺症狀全部消失乃出院。

按語

先生在判斷為膀胱溼熱後,用知柏地黃丸為主進行加減化裁。以車前子、雲茯苓、冬瓜皮加強清熱利溼、分消溼熱的作用,且用天花粉以免除利溼陰傷之虞,最後養血健脾以全其功。整個治療思路清晰,可為糾正今日動輒用八正散治療淋證的習氣立一辨證論治的好示範。

好 書 推 薦

尿頻、尿血、慢性腎炎,膀胱有溼熱,這樣治很有效


《川派中醫藥名家系列叢書.葉心清》

本書根據作者到北京、成都實地採訪葉心清先生家人、學生、親友、病人、鄰居的記錄,全面展現了葉心清先生的生平及風範。全書以葉氏1953年到1955年的大量遺留處方手稿為基礎,並結合已出版的《葉心清醫案選》,重點進行了葉心清處方數據挖掘研究和葉心清處方治法與方劑的分析研究,歸納整理其核心治法和處方思路,以及隨證加減的特點和變化,並對其診療思路的“常”與“變”的規律進行分析探索,從而全面地總結其針藥兼擅的臨床經驗和學術特色。同時介紹了葉氏金針的學術傳承脈絡,特別是其起源和發展。本書適合中醫院校師生和臨床醫生,特別是針灸科醫師學習參考。 (購書詳情請點擊下方“瞭解更多”)


本文本文選自《川派中醫藥名家系列叢書.葉心清》(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江花編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