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关注女性地位:别让“爸爸”成为一个贬义词

人民日报关注女性地位:别让“爸爸”成为一个贬义词


-1-

最近,国家统计局发布对《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2017年实施情况的统计监测。

监测表明,截至2017年末,中国女性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为43.5%。

这意味着有越来越多女性,在兼顾家庭的同时,积极地参与到职场中来。

对此,人民日报指出,女性高就业率的背后,“男主外,女主内”观念并未彻底更新。

它还提出一个可靠的参考数据:2015年发布的《世界妇女报告》显示,如果将照料家庭时长与外出工作时间统一计算,女性平均每天要比男性工作时间长2-3个小时。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按照每天多2个小时的工作时长来计算,一年是730个小时。

折合成8小时工作制,是91.25天。

女性平均工作时长,每年比男性多出91.25天。

就像很多人说的那样:“社会把女人推向世界的同时,却没有教会男人回归家庭。”

“男人的背后有女人,而女人的背后空无一人。”

当女人学会经济独立的时候,还有很多男人不知道,那个出钱就可以尽到家庭责任的时代,早就一去不返。


-2-

今年8月,人民日报曾经发布一条国外的视频。

视频里,主办方邀请了一群5岁到50岁的男性,在镜头前对“父亲”一词做联想,

镜头里的人们,提到自己的爸爸,普遍反应是:“爱。”

“我喜欢他,他很棒!”

“他有耐心。经常腾出时间,帮我完成我需要做的事。”

“关心我。”

“善良。因为他们愿意为自己的孩子做很多事情。”

……

人民日报关注女性地位:别让“爸爸”成为一个贬义词


人民日报转发这条视频的同时,提出一个满怀好意的问题:“男人如何用一个词描述父亲?”

原以为评论区会涌现大量感人留言,大家一起争相歌颂自己的父亲。

没想到,和国外视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个话题底下,一不小心成了大型车祸现场。

“凑合用吧,还能换咋滴……”

“凶了吧唧,不分青红皂白一通骂,脾气太大,并且懒还自以为是,总觉得自己多厉害。我真的不是很喜欢他,如果我以后也有自己的孩子,我不要这样对待我的孩子。”

人民日报关注女性地位:别让“爸爸”成为一个贬义词


“很多父亲在这个社会已经让人失望,养育都变成了母亲的责任。”

人民日报关注女性地位:别让“爸爸”成为一个贬义词


父亲在家庭活动中的缺失,让他们感到心酸。


-3-

最近,湖南12岁男孩弑母案引发广泛关注。

弑母男孩亲属称,男孩因为在学校抽烟,母亲知道后对其进行了管教。母亲睡觉后,男孩进房间将母亲杀害。

接着,他淡定地换了衣服,带2岁的弟弟去吃饭,还用母亲的手机给老师发消息请假:“胡老师,某某(男孩姓名)明天请假行不?他感冒了。”

案发被捕后,男孩笑嘻嘻地指认现场,毫无悔意。

面对外界的震惊,男孩父亲解释,自己平时在外地打工,对孩子管得比较少,一年有见他一次有时候两次。

言外之意,孩子教育一直是妈妈负责,他作为爸爸,平时只负责赚钱。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男孩因不满14岁免于刑事处罚,父亲试图带孩子回学校继续念书。

这当然遭到学校和其他孩子家长的拒绝,没有人愿意和一个缺少家庭教育的杀人犯一起念书。

男孩父亲穿着红格子衬衫,一脸淡定地接受采访:“希望政府帮忙让孩子接受教育。”

他还幻想着能延续曾经的生活:跑到外地打工,每月寄点钱回来,就有人负责把孩子养大。

看到这样的镜头,我真的一点也不奇怪,他的孩子为什么会那样冷漠无情。


-4-

一个男人有多无耻,当爹的成本就可以有多低。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一个带着孩子的寡妇和男人谈恋爱。他们同居生下两个孩子,男人却迟迟不肯和她结婚。

追问之下,男人才承认,其实他早有家室,根本不能和她结婚。

说完这些没多久,男人就跑了,丢下女人和嗷嗷待哺的孩子。

谁也不能想象,女人独自一人,把三个孩子养大成人,受了多少苦,吃了多少罪。

没想到,如今女人80多岁,正要安享晚年的时候,当年跑掉的男人又回来,要求孩子们给他养老。

孩子们对这样的父亲无比痛恨:“我拿钱捐给那种残疾人或者那种很可怜的人,我心里都很舒服,我哪怕拿一分钱给他,我心里就不心甘情愿!”

男人把孩子告上法院,法院要求两个孩子每人每月支付200块钱,而且要在男人生病时,和男人的另一个婚生子共同承担费用。

这仅仅是因为他曾经在很多年前,贡献了两个精子。

面对这样的判决,孩子们自然不服气。——如果这都可以算作父亲,那么男人只需要在年轻时寻欢作乐,多制造几个孩子,就可以安享晚年了。

他们表示:“宁愿坐牢,也不给钱!”

做父亲做到这样的份儿上,是一个男人最大的失败。


-5-

有人说,母亲是一个自然赋予的角色。

无论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有多大,母亲都会把自己的孩子护在臂弯之下。

但我相信,父亲只要认真去做父亲,也会是一个不输于母亲的伟大角色。

我亲戚家一个哥哥,是个出名的“女儿奴”。

其实他工作也很忙,但总会想办法抽出时间来陪伴女儿,尽量参加女儿学校组织的各种亲子活动。

就算出差在外,每天和孩子的视频通话,也是他的必备功课。

总之,就和每天要吃饭睡觉一样,他总能挤出和孩子的交流时间。

他的女儿也很活泼漂亮,跟爸爸感情特别好,有什么悄悄话都愿意讲给爸爸听。

有人调侃:“你的小棉袄太可爱,小心哪天被坏小子穿走了。”

女儿立刻反驳:“我只会嫁给和我爸爸一样优秀的人!”

因为有父亲的陪伴,她获得了足够的安全感,长成了一个有主见和辨别力的姑娘。

陪伴,是父亲能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别让“爸爸去哪儿”,变成“爸爸去哪儿了”。

别让“父爱如山”,变成“父爱如山,一动不动”。

别让“爸爸”,变成一个贬义词。

作为父亲,应当更多地参与到家庭生活中来,这不仅是为了分担女人的劳动,更是为了给孩子竖立良好的榜样和标杆。

你的孩子需要你,不仅仅是你的钱。


-End-

人民日报关注女性地位:别让“爸爸”成为一个贬义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