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 大西安在新時代的新擔當

硬科技 大西安在新時代的新擔當

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國家科技領導小組組長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家科技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研究國家科技發展戰略規劃、促進創新開放合作,推動落實賦予科研機構和人員更大自主權政策。在這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指出基礎研究是科學體系的源頭,要對基礎研究加大長期穩定支持,引導企業和社會增加投入,突出“硬科技”研究,努力取得更多原創成果。

總理的講話,給西安的廣大硬科技工作者和創業者注入了強大的動力,大家紛紛表示:這標誌著“硬科技”這一西安的原創概念,走向了國家話語體系!從2016年米磊給總理第一次講“硬科技”,到現在總理講“硬科技”,兩年的歷程凝聚了無數人的無私奉獻和擔當責任。可以說硬科技是大西安在新時代的新擔當,是當下大西安為中國發展貢獻的一個新的智慧成果!

硬科技 大西安在新時代的新擔當“西安提出‘硬科技’概念之時,恰逢全國新舊動能轉化的關鍵期,這一概念叫醒了全國。”談到在國家科技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為何提到了“硬科技”,作為西安“硬科技”概念的參與者,陝西宏觀經濟學會會長、副研究員趙銳告訴記者。

關於總理和硬科技的故事,還需將時間倒回至2016年6月3日。當時,李克強總理在調研視察國家“十二五”科技創新成果展中科創星展位時,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米磊博士向總理解釋了硬科技理念,總理表示:“硬科技就是比高科技還要高的技術,你的這個說法很有趣,我記住了。”

但當時“硬科技”這個概念的影響力還僅侷限於比較專業的創投圈,讓硬科技成為西安的新標籤,並聲名遠播,是這兩年西安市委、市政府不懈努力和持續推動的結果。

2016年12月15日,剛剛履職不久的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永康第一次到中科院西安光機所調研,在調研過程中得知“硬科技”這個概念。之後,王永康多次在各種大會上推薦“硬科技”、暢談“硬科技”。2017年8月25日,中國共產黨西安市第十三屆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共西安市委關於落實“五新”戰略任務加快補齊“十大短板”的決定》,在“補齊創新轉化能力短板”的部分專門強調“硬科技”。10月,在十九大陝西代表團全團討論時,王永康特別指出,要把發展硬科技產業作為西安落實中國製造2025的具體行動和重要舉措,努力把西安建設為全球硬科技之都。在2018年,激活硬科技創新力量,發展硬科技產業,進入了陝西省和西安市的地方政府工作報告,這在全國開創了先河。

2017年11月,我市成功舉辦了首屆全球硬科技創新大會;今年11月,又成功舉辦了2018全球硬科技創新暨“一帶一路”創新合作大會……在全國打響了“硬科技看西安”“全球硬科技之都”的城市品牌。記者瞭解到,上個月成功閉幕的2018全球硬科技創新暨“一帶一路”創新合作大會,參與大會報道的國內外媒體 400 多家、記者超過 300 人,當日在線直播關注量達到 500 萬餘次;大會共獲國內媒體報道約 4200 餘篇,新媒體發文約 1870 餘條,引發網民互動108 萬餘次,影響國內網民估算超過 1 億人次;同時獲得境外媒體報道 190 餘篇,傳播覆蓋 20 個國家和地區。

硬科技的概念雖是由米磊博士率先提出,但是這個概念的發展、推廣和落地,是許多人共同努力的結果。不僅西安市的主要領導、相關部門做了大量的工作,還有許許多多的人在為硬科技概念、硬科技產業的發展默默貢獻。

西鹹新區原副主任王飛,一直致力於硬科技概念的研究和推廣,硬科技概念推廣初期,他與米磊共同完善了硬科技的定義,闡述了硬科技與西安發展的關係。他還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委刊——《中國經貿導刊》上多次發表文章介紹和推廣硬科技,並利用各種機會推動硬科技產業在大西安的落地發展。2017年,他與同事共同推動全國首個硬科技小鎮落地西鹹新區灃西新城。如今,雖然調任省委工作,但王飛還是一如既往推動和關注著西安硬科技的發展。

硬科技 大西安在新時代的新擔當“說起大數據我們想起貴陽、說起互聯網人們想起杭州……這些城市都在積極打造創新發展的發力點,西安的科技資源這麼豐富,也需要一個響亮的標籤,讓人們一提起它就想起西安,我認為西安的科技標籤就是硬科技!經過兩年多的努力,這個目標我們基本實現了,但是不能放鬆,現在除了西安,全國許多城市和地區都在關注硬科技,發展硬科技,我們要更加努力,早日建成全球硬科技之都,讓西安扛起硬科技這個旗幟,引領西部乃至全國全世界的科技發展。這是我們所有關注西安硬科技發展的人的共同願望。” 王飛說。

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西北大學原副校長陳超不遺餘力地推廣硬科技。在會上,他向兩會代表、委員和領導介紹了“硬科技”,他說硬科技不只是技術過硬,還體現在對經濟發展提供硬支撐,對國家和城市的競爭力提供硬實力。會上,陳超還提交了支持硬科技發展的提案。

陝西省科協副主席韓開興也是西安硬科技發展的積極推動者,在硬科技發展之初,就參與了“全球首個硬科技小鎮”的籌劃,並對西安召開“全球硬科技大會”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如今還在積極地為大西安硬科技發展出謀劃策。

北京大學科技園副總裁、北京大學孵化器總經理王國成也是西安硬科技全程發展的親歷者,他推動了北大與未央區在新材料領域的合作,助力未央以高質量發展統籌高端產業和高速增長,打造“硬科技”之區。

……

兩年來,在無數人的共同推動下,硬科技在西安發展創下了許多第一次,如:第一次進入國家領導人的視野,第一次被《人民日報》和新華社重點報道,第一次舉辦全球硬科技大會,第一次走出國門被《自然》雜誌關注……可以說,硬科技已經是西安集體智慧的體現,是西安這座城市正將硬科技不斷做實做硬,不斷髮揚光大!

硬科技是西安新時代的歷史擔當硬科技 大西安在新時代的新擔當“我們現在給硬科技下的定義是: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術、光電芯片、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智能製造等領域中,以自主研發為主,需要長期研發投入、持續積累形成的高精尖原創技術。有明確的應用產品和產業基礎,對產業的發展具有較強的引領和支撐作用。”談到何謂硬科技,作為硬科技概念的提出者米磊經常這樣向媒體記者解釋。

“硬科技這個概念提出後,也是不斷髮展和完善的。硬科技創新熱潮在西安的蓬勃興起,強調把事關國家發展的關鍵領域核心技術、知識產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裡,將科技創新成果與實體經濟緊密聯繫起來,加快形成先進生產力,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打造國家競爭新優勢。其實,說的通俗易懂一點,‘硬科技’就是我們短缺的那些技術,能夠為國家發展提供硬支撐的技術。”對於硬科技的解釋,王飛更加簡單明瞭。

“西安創建國際化大都市,只有歷史文化牌是不夠的,硬科技為西安提供了新的非常有價值的獨特定位和表達。”資深經濟評論撰稿人、西部網副總經理劉曉斌認為,硬科技之所以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同,是因為這個表述是對科技產業發展趨勢的一種精準判斷和高度凝練的概括,它所指向的不是一個區域、一個行業,而是基於全球化和國際化科技產業發展的判斷,硬科技概念本身就是一種國際表達。

不僅西安社會各界一致看好硬科技與西安發展的高度契合,國家層面也對西安建設全球硬科技之都充滿期望和支持。

在前不久召開的2018全球硬科技創新暨“一帶一路”創新合作大會上,科技部黨組成員夏鳴九在開幕式致辭中說:“當前西安正在向國際化大都市邁進,堅持邁向全球開放創新,堅持提升科技創新策源能力,堅持構建多樣、包容、協同創新生態。我們相信在西安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新時代的西安一定能夠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硬科技創新之都,鑄就新的輝煌。”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亞平院士則表示,相信未來的西安一定會充分發揮硬科技在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引領和關鍵核心作用,建設好全球硬科技之都,成為全球區域創新高地。“為了實現這個願望,中國科學院、陝西省人民政府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共同籌劃建設中科院西安科學園,希望通過中科院西安科學園的建設和發展,助推西安市科技創新的構建,相關產業鏈的延伸,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為把西安打造成為新的綜合性的國家科學中心,支撐西安國家中心城市和創業人才高地建設貢獻一份力量。”張亞平院士說。

“科學家、企業家看好大西安、看漲大西安,西安打造全球硬科技之都可謂順天時、得地利、應人和。西安硬科技光電芯片、新能源等八個領域都在工程科技範疇,中國工程院跨學科、跨部門,一級學科覆蓋率10%,我們堅定選擇與西安市委、市政府共同主辦全球硬科技大會,助力西安做大硬科技八個重要領域,打響大西安硬科技品牌。我們當前在籌劃與陝西省共建陝西研究院,進一步匯聚院士專家資源。”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院士幹勇說。

正在孕育發展的硬科技精神硬科技 大西安在新時代的新擔當

在2018全球硬科技創新暨“一帶一路”創新合作大會上,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永康對硬科技的內涵進一步進行了闡釋:一是技術硬,關鍵是核心技術,尊重自主原創;二是實力硬,服務實體經濟推動高質量發展;三是志氣硬,實現強國夢想,勇挑使命擔當;四是精神硬,科學工匠精神,專注堅守篤行;五是品牌硬,深挖大西安的優勢,打造硬科技之都。

同時,王永康的講話中將硬科技創新所需要的擔當、責任與工匠精神提升為硬科技的精神內涵,指出這種精神同西遷精神都是激勵西安人建功立業,新時代西安奮鬥再趕超的寶貴精神財富。硬科技 大西安在新時代的新擔當“‘硬科技’體現了很深的中國思維。‘硬’在中文語義中不單指堅固,更是能力強,質量強、剛強有力的表述。陝西人、西安人有個特點,就是特別實在、特別硬,他們喜歡吃硬菜,脾氣倔,踏實務實,不喜做摻水分的事!發展硬科技,也是一件很符合陝西人、西安人氣質的事,陝西人善於認準一件事情埋頭苦幹!而硬科技的研究很大程度上需要坐得住冷板凳,潛心科研,才能出硬科技成果。”王飛發表在《人民日報》的一篇文章,對陝西人幹事創業的“硬氣”也進行了論述,認為硬科技出現陝西,發展於西安,絕不是偶然。

近兩年來,在大西安硬科技成果不斷湧現,2018年1月8日,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共授予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271項,其中陝西36項科技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勵,佔2017年度全國三大獎授獎總數的13.28%。在獲獎項目中,西安交通大學郭烈錦院士等完成的“太陽能光催化制氫的多相流能質傳輸集儲與轉化理論及方法”、孫軍教授等完成的“金屬材料強韌化的內在與外在微納尺寸效應”等科研成果都屬於硬科技領域。同時,西安硬科技航天領域的代表單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六研究院,自主研發的120噸級液氧煤油高壓補燃發動機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同樣,2018年揭曉的2017年度西安市科學技術獎,有131項科研成果獲獎,其中信息技術、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等硬科技“八路軍”都有優秀成果脫穎而出。

今年5月22日,由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與精密機械研究所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高性能條紋相機通過驗收,這標誌著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條紋相機達到實用化水平。該項目的研製成功,對我國精密測量儀器水平的提高以及打破國際封鎖、替代進口、實現超快診斷相關技術與儀器的自主研製生產、滿足國家重大工程、國家戰略高技術及前沿科學領域的需求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性推動作用,解決了我國條紋相機這一高端科學儀器受制於人的窘境。該項科研成果也成為我市硬科技成果的又一標誌性代表。

硬科技 大西安在新時代的新擔當2018年11月4日至9日,聯合國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國際委員會(ICG)第十三屆大會在西安召開,這是中國繼2012年在北京舉辦ICG第七屆大會後,再度舉辦該項國際導航領域盛會。這樣的大會選擇在西安召開,這是因為西安是中國地理版圖的幾何中心,是中國大地原點、我國授時中心所在地,是中國地理座標系統的起始標和基準標,在北斗系統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基礎性作用。

而且,一批從西安走出去的科技工作者,把西安的硬科技精神帶到了全國。2018年10月24日,擁有“世界最長跨海大橋”“世界最長海底沉管隧道”“世界最長鋼結構橋樑”等多個世界之最稱號的港珠澳大橋正式建成通車,這座橋的總工程師蘇權科就是畢業於西安公路學院(現長安大學)橋樑與隧道專業。

硬科技 大西安在新時代的新擔當“港珠澳大橋共有100多家科研單位、上千名科技工作者參與其中,西安是參與港珠澳大橋建設最多的城市。在許多的技術攻關中,我們千百次地實驗攻關,拿出‘硬’精神,取得‘硬’科技,完成‘硬’任務!”蘇權科告訴記者,這座聞名遐邇的大橋有著濃濃的西安元素:長安大學的師生和科研力量深度參與了港珠澳大橋的建造全過程,海底沉管隧道的沉降和接口變形實驗、港珠澳大橋的通風系統都出自長安大學;西安的國測一大隊,解決了港珠澳大橋的測量問題;中交一公院旗下的西安方舟工程諮詢有限責任公司擔任了港珠澳大橋設計圖紙的審查、橋樑階段施工階段的監理及全橋的橋面鋪裝瀝青路面工作;中交第二公路局承擔了港珠澳大橋跨徑最大的通航孔橋——青州航道橋的建設工作。產自西安的瀝青路面攤鋪機,是世界上最寬幅的瀝青路面攤鋪機,“一般的路面攤鋪機都需要鋪好多遍,而這個機器一遍就過了,大大縮短了工期。眾多西安力量的加入,推進了港珠澳大橋的建設進程。”蘇權科說。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必須靠自力更生奮鬥,靠自主創新爭取。正如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永康所說,西安大力發展硬科技,就是要推動實體經濟發展和科技強國、製造強國建設,推動高質量發展。搶抓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黃金機遇,具備戰略眼光,樹立全球視野,發動科技創新的引擎,擦亮“全球硬科技之都”名片,讓硬科技成為“共享未來”全新樣本,已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圖/記者 李福民 雷偉東(均為資料圖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