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晚报」水城一山村有 2600 多株古茶树 茶叶在清朝时曾上贡朝廷

近期,在水城县蟠龙镇木城居委的山间,村民总是看到调查人员的身影在林间穿梭,这是一项关于当地古茶树资源的普查。"20 多人忙碌的半个月,总算摸清了古茶树的‘家底’,直径 5 厘米以上的一共有 2641 株。"12 月 12 日,水城县委组织部在当地开展脱贫攻坚轮战的相关负责人说。


「贵阳晚报」水城一山村有 2600 多株古茶树 茶叶在清朝时曾上贡朝廷


(古茶树林)

蟠龙镇木城的古茶树,曾经入围 " 贵州十大古茶树之乡 "。但更多的,只是凭着 " 贡茶 " 的身份,古茶树究竟有多少株,一直未作详细的核查。

当地上了年纪的村民称,小时候他们就在茶树林中玩耍,也曾听过上辈人讲述,木城的茶叶在清朝时期就被定为贡品上贡朝廷,有专人采摘炒制,然后用马驼到外地销售,为此当地还形成了马店及茶马古道。


「贵阳晚报」水城一山村有 2600 多株古茶树 茶叶在清朝时曾上贡朝廷


(古茶树)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木城 4 个 " 生产队 " 的茶叶年产量超过万斤,由 " 生产队 " 统购后以每斤 2 元的价格卖给供销社。" 土地承包到户后,数千株茶树就分给了数百户人家,各自地里的茶叶各自管护,有的人家一年能采摘六七百斤干茶。" 当地居委会干部村说,此后,村民走的都是自产自销的道路,或背到乡场销售,或有人上门收购,价格也从当初的七八元一斤涨到了前些年的七八十元一斤。甚至在 90 年代初期,很多商户还将木城的茶青精选制作,远销浙江、上海等地,同时也催生了很多民间手工制作茶坊,带动群众致富。

可随着 " 务工潮 " 的到来,当地村民大都外出务工,地里的茶叶除满足自己饮用之外,大都因疏于管理,长在了灌木与杂草之间。乃至近十多年来,木城茶叶留下的只是名声和文化,市场却处在维谷之间。


「贵阳晚报」水城一山村有 2600 多株古茶树 茶叶在清朝时曾上贡朝廷


(开满花朵的古茶树)

据史料记载,木城茶叶早在明朝就开始大面积种植。因土质含硒高,茶叶有 " 泡六七次都还有茶香 " 的说法。《水城县 ( 特区 ) 志》和六盘水相关志书也记载,早在清朝雍正元年 ( 1723 年 ) ,当地茶叶就被采集制作敬献朝廷,此后连年成为 " 贡品 ",水城木城贡茶也因此而闻名。


「贵阳晚报」水城一山村有 2600 多株古茶树 茶叶在清朝时曾上贡朝廷


" 好在,大都数古茶树被保留了下来,这也让我们看到的它的价值。" 当地干部表示,从水城县政府到六盘水市政府,今年都把合理开发利用木城古茶树资源、促进当地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上了日程。于是,对古茶树的取样、数据核查等工作,近期在木城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据介绍,经过 20 多人的队伍实地核查半个月,总共在木城区域核查出直径 5 厘米以上的古茶树 2641 株。对于这些古茶树,均已标号标记进行保护。" 摸清了‘家底’,发展产业才能心中有数。" 当地扶贫干部表示。


「贵阳晚报」水城一山村有 2600 多株古茶树 茶叶在清朝时曾上贡朝廷


记者看到,这些古茶树成片生长于村民的房前屋后、坡埂上,已经不是单株,而是形成了 " 一笼笼 " 的乔木,枝干苍劲粗壮,枝头开满了花朵。

目前,水城县茶叶公司已经着手这些古茶树的开发与利用,包括考虑在当地建茶叶加工厂。" 我们要将厚重的古茶文化进一步发扬,让更多的人能品到木城古茶的清香。" 蟠龙镇干部表示。

贵阳晚报全媒体记者 高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