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乡:松庄村里幸福多

40年前这里荒山秃岭、荒无人烟,40年后这里森林覆盖率高达53.5%,仅有205口人的小山村却养有730多头牛、3000多只羊、150万只鸡……

松庄村里幸福多

薄雾还未散去,清脆的鸟鸣声唤醒了整个村庄。初冬的清晨,今年42岁的中年汉子苗彩平打开了院门,推开了牛棚。伴随着牛铃的“叮咚”声,武乡县石盘农业开发区松庄村新的一天开始了。

松庄村地处武乡西北边缘的大石山区,三面环山,层峦叠嶂。“这个村子原来由十八盘、马家沟、五四街、羊道上、外丈牛坡、里丈牛坡、圪梁儿等10多个山庄窝铺组成,村民多以开荒种地、狩猪打山为生。”苗彩平的母亲郭润仙告诉记者,原来她家就在外丈牛坡,当时自然环境恶劣、资源匮乏、交通不便、通信不畅,大多数村民生活在贫困当中。

“到2015年底,松庄村205口人中,56人属于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高达27.3%。”石盘农业开发区办事处党委书记李耀清说,“松庄村的脱贫问题曾是石盘开发区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

其实,多年来松庄人一直在努力探索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脱贫之路,特别是2008年薛彦青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村党支部一班人带领全体村民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成功的实践。

面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窘境,松庄人从心底里发出了坚定的回答:“搬!”

10多年来,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松庄人逐步迁出了大山,2014年随着新村建成投用,深居大山的最后18户57口人喜迁新居,松庄村也由过去的10多个山庄窝铺变成了松庄、保家沟、丈牛坡3个村落。

就这样,苗彩平陪着年近七旬的老母亲搬出了大山。“这里有水、有电,还有网络信号,路也好走,去哪儿都方便。”说起迁出大山的好处,苗彩平笑得合不拢嘴。

山上植新绿、山下建新房。松庄村在移民搬迁过程中,在搬出地同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绿色生态产业;组织群众在建设新村的同时,开展身边“增绿”活动,不断优化生产生活空间;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生态林业产业、农牧富民产业,健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让群众共享“生态红利”,同步实现“百姓富”“生态美”。

松庄村嵩兴牧业合作社应运而生,村民们纷纷入社。苗彩平牵着自己的两头牛也加入其中。2016年在扶贫资金的帮扶下,苗彩平又买了两头牛。3年过去了,苗彩平家的牛群已发展成13头。

“发展这么快呀!”

“山大坡广,地肥水美,这牛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发展能慢吗!”苗彩平自豪地说道。

当说起今昔变化时,苗彩平道出了自己的最大心愿,“过去是吃了上顿、愁下顿,穷得连媳妇也不敢讨;现在是赶着牛儿奔小康,不仅脱贫,还要‘脱单’。”

与苗彩平这帮年轻人想法不同的是年近花甲的老人:穷窝虽然搬离了,新房咱也住上了,可耕地没有了,搬出来后做什么?

“针对乡亲们的这些想法,我们用实际行动解决了他们的疑惑。”薛彦青告诉记者,为从根本解决移民群众的后顾之忧,村党支部分两次共垫滩造地263亩,经过5年多的涵养,以前人见人嫌的乱石滩已变成了现如今人见人爱的米粮川。与此同时,引进了大象集团的养鸡场,除吸纳村民入场打工外,还带活了村里的运输业,更为重要的是全村种地没有一家买化肥,全部施用发酵后的鸡粪,不仅改良了土壤,粮食产量也是逐年增加。

不知不觉已来到了松庄村文化活动广场。“我们现在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每天都喜欢和朋友们来跳跳舞,锻炼身体。”正在广场布置音响的村民郭素萍说,如今的农村和城里一样,生活富裕,环境好,精神生活也丰富。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近年来,松庄村实施了通村公路硬化、村容村貌整治、入户路硬化、自来水设施改造、污水管网建设、生活垃圾分类、庭院美化、文化广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家书屋等基础工程建设。同时,建成了50KW的光伏电站,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7万元。

“以前,大家干完农活,除了打牌、喝酒、聊天,很少有别的活动,邻里纠纷也多。如今,村民们遇上农闲时间就到广场上跳舞,到书屋读书、看报,还参加村里组织的各种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生活幸福着呢!”村民陈德全感慨。(来源:长治日报 赵海鹏 赵兰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