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鄉:鬆莊村裡幸福多

40年前這裡荒山禿嶺、荒無人煙,40年後這裡森林覆蓋率高達53.5%,僅有205口人的小山村卻養有730多頭牛、3000多隻羊、150萬隻雞……

松莊村裡幸福多

薄霧還未散去,清脆的鳥鳴聲喚醒了整個村莊。初冬的清晨,今年42歲的中年漢子苗彩平打開了院門,推開了牛棚。伴隨著牛鈴的“叮咚”聲,武鄉縣石盤農業開發區松莊村新的一天開始了。

松莊村地處武鄉西北邊緣的大石山區,三面環山,層巒疊嶂。“這個村子原來由十八盤、馬家溝、五四街、羊道上、外丈牛坡、裡丈牛坡、圪梁兒等10多個山莊窩鋪組成,村民多以開荒種地、狩豬打山為生。”苗彩平的母親郭潤仙告訴記者,原來她家就在外丈牛坡,當時自然環境惡劣、資源匱乏、交通不便、通信不暢,大多數村民生活在貧困當中。

“到2015年底,松莊村205口人中,56人屬於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高達27.3%。”石盤農業開發區辦事處黨委書記李耀清說,“松莊村的脫貧問題曾是石盤開發區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

其實,多年來松莊人一直在努力探索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脫貧之路,特別是2008年薛彥青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以來,村黨支部一班人帶領全體村民進行了有益的嘗試、成功的實踐。

面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窘境,松莊人從心底裡發出了堅定的回答:“搬!”

10多年來,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松莊人逐步遷出了大山,2014年隨著新村建成投用,深居大山的最後18戶57口人喜遷新居,松莊村也由過去的10多個山莊窩鋪變成了松莊、保家溝、丈牛坡3個村落。

就這樣,苗彩平陪著年近七旬的老母親搬出了大山。“這裡有水、有電,還有網絡信號,路也好走,去哪兒都方便。”說起遷出大山的好處,苗彩平笑得合不攏嘴。

山上植新綠、山下建新房。松莊村在移民搬遷過程中,在搬出地同步實施退耕還林還草等生態工程,發展資源環境可承載的綠色生態產業;組織群眾在建設新村的同時,開展身邊“增綠”活動,不斷優化生產生活空間;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生態林業產業、農牧富民產業,健全完善生態補償機制,讓群眾共享“生態紅利”,同步實現“百姓富”“生態美”。

松莊村嵩興牧業合作社應運而生,村民們紛紛入社。苗彩平牽著自己的兩頭牛也加入其中。2016年在扶貧資金的幫扶下,苗彩平又買了兩頭牛。3年過去了,苗彩平家的牛群已發展成13頭。

“發展這麼快呀!”

“山大坡廣,地肥水美,這牛吃的是中草藥,喝的是礦泉水,發展能慢嗎!”苗彩平自豪地說道。

當說起今昔變化時,苗彩平道出了自己的最大心願,“過去是吃了上頓、愁下頓,窮得連媳婦也不敢討;現在是趕著牛兒奔小康,不僅脫貧,還要‘脫單’。”

與苗彩平這幫年輕人想法不同的是年近花甲的老人:窮窩雖然搬離了,新房咱也住上了,可耕地沒有了,搬出來後做什麼?

“針對鄉親們的這些想法,我們用實際行動解決了他們的疑惑。”薛彥青告訴記者,為從根本解決移民群眾的後顧之憂,村黨支部分兩次共墊灘造地263畝,經過5年多的涵養,以前人見人嫌的亂石灘已變成了現如今人見人愛的米糧川。與此同時,引進了大象集團的養雞場,除吸納村民入場打工外,還帶活了村裡的運輸業,更為重要的是全村種地沒有一家買化肥,全部施用發酵後的雞糞,不僅改良了土壤,糧食產量也是逐年增加。

不知不覺已來到了松莊村文化活動廣場。“我們現在過上了和城裡人一樣的生活,每天都喜歡和朋友們來跳跳舞,鍛鍊身體。”正在廣場佈置音響的村民郭素萍說,如今的農村和城裡一樣,生活富裕,環境好,精神生活也豐富。

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近年來,松莊村實施了通村公路硬化、村容村貌整治、入戶路硬化、自來水設施改造、汙水管網建設、生活垃圾分類、庭院美化、文化廣場、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農家書屋等基礎工程建設。同時,建成了50KW的光伏電站,每年增加村集體收入7萬元。

“以前,大家幹完農活,除了打牌、喝酒、聊天,很少有別的活動,鄰里糾紛也多。如今,村民們遇上農閒時間就到廣場上跳舞,到書屋讀書、看報,還參加村裡組織的各種健康有益的文體活動,生活幸福著呢!”村民陳德全感慨。(來源:長治日報 趙海鵬 趙蘭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