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強大帝國,卻因君王一代不如一代亡國,之後害中原亂了幾百年

周氏一族,源於華夏民族,因夏商時期,周氏部族頻遭遊牧蠻夷襲擾,所以,他們選擇遷移至陝西岐山地區定居。他們主要活動範圍是在渭河流域,即:如今的關中地區,以姬為氏,周人嗣其姓。周氏始祖為姬棄,又被稱為“后稷”,享農神讚譽。

周人曾長期在陝西武功地區生活,至公劉時期後,周氏部落又隨之遷往豳(bīn),並就此定居,據城為國。值得說明的是,當時,周人部落還沒有“周”的概念,他們在豳城居住穩定,靠農耕勞作維持生計。

一個強大帝國,卻因君王一代不如一代亡國,之後害中原亂了幾百年

公劉去世後,部落首領之位又傳了九代,至古公亶父時,再遇外敵侵入。為了遠離磨難,周氏部族離豳遷徙,一路艱苦跋涉,翻過漆、梁等山,最終,來到渭河流域岐山一帶。當時在岐山南面,有一處平原名為周原,這是“周”概念的最早出處。

古文字中,“周”字的最早寫法是上面為田,下面為口,兩者相合,逐漸發展為“周”字。

周族所居之地,土地肥沃,灌溉便利,這為周族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基礎。且周族上下同心協力,首領古公亶父建邑築城,周族勢力迅速壯大,至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族國力空前強盛,引起了商朝的警惕。

一個強大帝國,卻因君王一代不如一代亡國,之後害中原亂了幾百年

當時,以周族的實力不足以對抗商朝,周族首領為了保護部族,選擇與佔據中原的商朝建立同盟關係。說是同盟,其實就是降志臣服,不過這也並非壞事,在與商朝打交道的時間裡,周族認識到了己方的不足,他們積極吸收商朝的文化體系,特別是天命的觀念,對周族影響至深。

後來,周族效仿商朝政治體系,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即“周朝”雛形。而原本屬於商朝的天命觀念,則在周公旦一番整理下,成為了周朝的立國基礎。封建王朝數千年的“皇權至上”觀念,便是來源於此。

古公亶父去世後,留有三子,即太伯、仲雍、季歷,其中小兒子季歷最受古公亶父寵愛。太伯、仲雍知曉父意,主動把首領之位讓給弟弟季歷。季歷統領周族時期,與商朝的關係最為緊密,商王文丁為了拉攏季歷,將其封為“牧師”,賜其婚姻,雙方關係進入“蜜月期”。

一個強大帝國,卻因君王一代不如一代亡國,之後害中原亂了幾百年

商朝如此討好態度,與周國的日益強大有關。須知,周國經過多年發展,儼然已是商朝屬下的強大方國,商王選擇優待周國君主季歷,顯然,是不願兩方相拼。哪怕能夠覆滅周國,商朝也會元氣大傷,因此,在這樣的默契下,雙方關係愈加親密。

不過,這種現狀並未維持多久,周國之後的一系列動作,打亂了商朝的計劃。在季歷的授意下,周國吞併周邊小國,且主要針對的為親商諸侯國,這種直接挑釁行為,令商王文丁大為惱怒,他命人把季歷抓來,當場處死,以示懲戒。

季歷之死,對於周國震動極大,而正是從這一刻,商朝與周族的仇恨正式結下。其實,從歷史角度看待,一邊是日益壯大的周國,一邊是日漸衰落的商朝,新老交替已不可避免,雙方遲早會有決裂之日。季歷死後,其子姬昌接替王位,即是後世所稱的周文王。

一個強大帝國,卻因君王一代不如一代亡國,之後害中原亂了幾百年

周文王有心伐紂,奈何周國實力與商朝相差懸殊,只好繼續臣服,韜光養晦。商朝雖殺了季歷,但仍舊對周國不放心,命人把周文王囚禁,並殺其子熬湯,逼迫文王喝下。後來周國臣子以美女、珠寶相交換,方才救回文王。這次有驚無險的經歷,更加堅定文王的伐紂決心。

周文王回到周國後,對內大力提倡生產發展,在國內搜捕逃亡奴隸,防止勞動人口流失。對外政策則是揮軍擴張,吞併數個小國,軍隊一度逼近商朝勢力範圍。此時的周朝已經今非昔比,天下三分佔其二,士氣正盛。周文王將都城從周原地區遷至灃水西岸,建立豐都。

在周文王的統領下,周國實力空前強盛,已經具有與商朝分庭抗禮的資本。文王死後,其子姬發即位,是為周武王。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率戎車三百,虎賁三千,甲士四萬五千征討殷商。商朝派出七十萬軍隊迎戰,雙方大戰於牧野之地。

一個強大帝國,卻因君王一代不如一代亡國,之後害中原亂了幾百年

僅從數據看,雙方兵力數十倍之差,對比懸殊,不過,這一戰卻以商軍慘敗而結束,商紂王鹿臺自焚,商朝覆滅。所謂的“七十萬”軍隊,基本都是強徵被迫而來,交戰沒多久,大批商朝軍隊出現倒戈,可見,商朝是毀於自身。

武王滅商後,控制了原本的商朝國土,四方諸侯盡皆臣服。眼下出現一個難題,面對如此廣袤的國土,他又該怎麼達到有效控制呢?最後,周朝制訂出一項政策,即“分封制”。他把自己的同宗族人和一些開國功臣,分封至各地,建立諸侯國。

這些諸侯國等同於周朝控制廣袤疆域的據點,權力下放,短期內確實能夠鞏固統治,但是,隨著諸侯國勢力的興起,周朝統治勢必會面臨威脅。周武王死後,其子繼位,即周成王。不過,周成王年紀尚小,由周公代為理政。

一個強大帝國,卻因君王一代不如一代亡國,之後害中原亂了幾百年

此事引起諸侯管叔、蔡叔的不滿,到處散佈抹黑言論,稱周公大逆不道,欲謀王位。眾所周知,周公輔佐幼主,這是周武王託付,且周公為人,朝臣都很瞭解,並不相信外部散佈的流言。管叔、蔡叔見陰謀沒有得逞,便聯合武庚、徐、奄等國起兵造反。

同年,周公率領大軍東征,用了三年時間,終於平定叛亂,武庚、管叔被殺,蔡叔則被流放北方。此次東征勝利,對維護周王朝的統治,起到了巨大作用,震懾住不少蠢蠢欲動者。

周武王在世時,曾想在伊洛河地區建立新都,然而還未付諸行動,便猝然病逝。周成王親政後,秉承父輩遺志,下令在洛陽地區建立新城,以方便未來對新徵服地區進行統治。不久後,洛邑建成,它與武王時期的鎬京具備同等作用,屬於西周的政治、文化、軍事中心。

一個強大帝國,卻因君王一代不如一代亡國,之後害中原亂了幾百年

周朝通過不斷對外作戰,控制了大片疆域,南到巴、濮、鄧、楚;北到肅慎、燕、亳;東邊到達濱海;西邊直抵甘、青,總疆域面積已經超過商朝。各地分封的諸侯王,需要定期朝見天子,具有保護王室的職責。

除此之外,諸侯國還需要向天子納貢服役,拒絕者將受到懲處。初期,周朝對諸侯國的管束還能起到作用,但隨著時間推動,周朝的管束成為擺設。天高皇帝遠,各諸侯國互相攀比,在封地內發展勢力,擅自割地,並佔為己有。

土地從公有變為私有,無疑對井田制造成了巨大沖擊。

一個強大帝國,卻因君王一代不如一代亡國,之後害中原亂了幾百年

西周時期,社會經濟迎來快速發展,大量奴隸的投入,得以使產出大於需求,各類手工行業達到鼎盛期。青銅業也迎來發展時機,生產規模不斷擴大,不僅周室建設有青銅作坊,各諸侯國同樣有各自的青銅作坊。

作坊多了,自然使生產的青銅產量不斷提升,應用領域廣泛,平常生活中皆可見到青銅的身影。值得一提的是,青銅業的高速發展,推動了文字的普及,西周出產的許多青銅器,上面都鑄刻有銘文,記載內容多是當時的社會事件。

可以說,西周在穩定統治時期,實現了跨時代發展,農業、畜牧、紡織、冶金、建築、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皆取得成績。考古學家曾在一座西周晚期的墓葬內,發現有人工冶制的鐵器,這說明,在西周時期,古人就已經具有人工冶鐵的能力。

一個強大帝國,卻因君王一代不如一代亡國,之後害中原亂了幾百年

周厲王時期,天子昏庸,殘暴荒淫,不僅剝削百姓,還下令全國不得議論國事。在這種高壓統治下,國人最終發起暴動,推翻周厲王統治。公元前828年,周宣王繼位,他吸取前人教訓,尋求改革。

當時,外部的戎狄頻犯疆域,周宣王發動對戎狄的防禦戰爭,最終取得勝利,然而,這些不足以挽回西周衰落之勢,社會矛盾根深蒂固,周宣王迴天乏力。

周朝作為中原國家,佔據富饒之地,常會遭到外部蠻夷的入侵。正是由於這點,周朝自建國以來,一直與其他國家陷入交戰。江漢流域,是蠻族賴以生存的根據地,周昭王率軍征討南部蠻夷,結果受到強烈抵抗,最終,周昭王身死,周朝軍隊損失殆盡。

一個強大帝國,卻因君王一代不如一代亡國,之後害中原亂了幾百年

這次失敗對於周朝是沉重打擊,喪失了控制南方各國的主動權。後來,周穆王與周宣王皆曾率軍南征,皆未獲得重要勝利。噩侯馭方曾不堪周朝奴役,率南淮夷、東夷,廣伐南國東國,一路勢如破竹,無堅不摧,短時間內即攻至洛邑地區。

周天子緊急派兩支大軍阻敵,皆不敵潰敗,危機之下,各地同姓諸侯出兵增援,最終,擊退噩侯馭方聯軍。對西周威脅最大的外族是犬戎,它在西北方發展壯大時,中原地區的西周卻逐漸衰落。

周宣王之子,名為周幽王,十分寵愛褒姒。他計劃除掉當時的太子宜臼,立褒姒的兒子伯服作為繼承人。然而,宜臼的生母是申侯的女兒,申侯得知周幽王所作所為後,極為惱怒,私下聯合犬戎攻打西周,將周幽王殺死於驪山,西周就此滅亡。

一個強大帝國,卻因君王一代不如一代亡國,之後害中原亂了幾百年

宜臼靠著各地諸侯的擁護即位,遷居洛邑,建立東周。東周的前半期,諸侯爭相稱霸,稱為春秋時代。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聯手滅智氏家族後,三家分晉,各諸侯相互征伐,稱為戰國時代。東周共傳25王,歷時515年,這一時期是中國的社會制度轉變的時期。

『《周朝興亡史》、司馬遷·《史記·周本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