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丙坤、楊斯德、沈君山、金庸:這些兩岸交流見證者先後離世

中國國民黨前副主席、臺灣海基會前董事長、兩岸企業家峰會臺灣方面副理事長江丙坤12月10日晚間在臺北病逝,享年86歲。消息傳出,引發兩岸媒體集體關注,各界紛紛發聲悼念這位為暖化兩岸關係努力打拼的老人。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檢索發現,在即將過去的2018年當中,除江丙坤之外,還有多名曾經為推動海峽兩岸交流作出貢獻的歷史見證者先後離世。

江丙坤、杨斯德、沈君山、金庸:这些两岸交流见证者先后离世

江丙坤:“九二共識”是兩岸的橋墩

許多媒體都在報道中提到,2008年5月至2012年9月擔任海基會董事長期間,江丙坤與時任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雲林舉行八次會談,簽署包括《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在內的18項協議,推動了兩岸直航、經濟合作、民間往來,促進了兩岸和平發展。

“陳江會談”也是繼“汪辜會談”之後兩岸關係改善和發展的又一起標誌性事件。

1993年4月,汪道涵先生和辜振甫先生在新加坡舉行了1949年以來兩岸高層人士首次以民間名義進行的會談。“汪辜會談”簽署了《汪辜會談共同協議》等4項協議,推動了兩岸經貿往來和民間交流的發展。

新華網2008年6月在報道中援引評論認為,無論是當年“汪辜會談”的成功舉行,還是此後“陳江會談”的開啟,都體現了兩岸人民的共同意願。

2016年蔡英文當局上任後,江丙坤曾明確表示,“九二共識”對兩岸很重要,海基會與海協會的平臺為橫跨臺灣海峽一座鐵橋,“九二共識”是鐵橋的橋墩,“橋墩沒了,平臺沒了,就是今天的困境”。

江丙坤、杨斯德、沈君山、金庸:这些两岸交流见证者先后离世

楊斯德:開國少將見證“兩岸密使”歷史細節

澎湃新聞今年9月報道:開國少將、原總政治部聯絡部部長、原中共中央對臺辦公室主任楊斯德,因病於2018年9月7日凌晨在北京解放軍總醫院逝世,享年97歲。

楊斯德將軍長期在軍隊服役,曾擔任過解放軍總政治部聯絡部部長。在戰爭年代,楊斯德長期戰鬥在“看不見的戰線上”。他深入敵佔區,臥薪嚐膽,瓦解敵軍,多次策反成功,立下赫赫戰功,被譽為“策反將軍”,其威名廣為傳頌。

不過,離開軍隊後,楊斯德曾擔任過中共中央對臺辦公室主任一職。

《黨史文苑(紀實版)》雜誌2007年第7期刊登的文章《“策反將軍”楊斯德》一文介紹,1985年,楊斯德到中共中央對臺辦公室工作,不久任辦公室主任。在這期間,他遵照黨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解決臺灣問題的方針政策,開創性地工作,積極投身祖國統一大業,為此受到鄧小平、楊尚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肯定和讚賞。

《世紀》雜誌2018年第4期刊發了歷史學者楊天石的文章《功敗垂成的沈誠兩岸之行》。文章中曾多次提到楊斯德在中共中央對臺辦公室工作期間關於“兩岸密使”沈誠的歷史細節。

楊天石在文章中寫道:“1986年8月,沈誠陪次子到北京處理商務,會見中共中央對臺辦公室主任楊斯德。此後,沈誠寫作約數千字的《國是建議備忘錄》……沈誠應邀到北京後,先後會見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楊拯民、民革中央副主席賈亦斌、中共中央對臺辦公室主任楊斯德、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常務副主席楊尚昆等人。”

文章還提到,“在楊尚昆接見後,沈誠從楊斯德、楊拯民談話中得悉,中共中央領導十分重視沈誠的《國是建議備忘錄》,做了認真探討,尤其是鄧穎超、鄧小平二人‘十分感興趣’,‘前途十分樂觀’。”

江丙坤、杨斯德、沈君山、金庸:这些两岸交流见证者先后离世

沈君山:“先生之道一以貫之,為兩岸找出路而已矣!”

就在楊斯德將軍逝世之後不久,臺灣媒體報道:臺灣清華大學原校長、知名物理學家沈君山於2018年9月12日上午10時,因腸道破裂引發的感染病逝於臺灣新竹馬偕醫院,享年87歲。

沈君山的父母皆是著名的農學專家,父為沈宗瀚,曾任臺當局原農復會主委。沈君山文武兼備,加上家世顯赫,故曾被稱為“臺灣四公子”之一(另三人為連戰、錢復、陳履安)。

沈君山長期致力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新網今年9月在報道中曾介紹,臺灣體育健兒循“奧運模式”參加國際賽事,兩岸運動員同場競技,沈君山在其中作出貢獻。

沈君山曾回餘姚故里探尋父親沈宗瀚(知名農學家)的足跡,捐資助學。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沈君山三度與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會面深談,傳為佳話。

此外,1995年,沈君山與時任北京清華大學校長王大中共同簽署《海峽兩岸清華大學交流合作備忘錄》,標誌兩岸清華大學正式確定校際合作關係。患病後,沈君山仍時時思考兩岸關係,認為統一將是未來大勢所趨。

《南方週末》曾在2007年的一篇文章中援引臺灣《聯合報》老社長張作錦的說法:沈君山“以學術為本業,以政治為副業,又沉浸於棋橋的文化意趣中,且有眾家美女長相左右,他認識的人可真是不少;但是作為一位新聞界的朋友,長期觀察他三十餘年,……要是叫我給沈君山的半生下一個評語,我要說:先生之道一以貫之,為兩岸找出路而已矣!”

江丙坤、杨斯德、沈君山、金庸:这些两岸交流见证者先后离世

金庸:視“兩岸統一為畢生最大願望”

2018年離世的名人自然包括10月30日在香港去世的94歲武俠小說泰斗金庸先生。對於兩岸關係發展,胸懷家國的金庸也曾作出努力。

華夏經緯網在金庸逝世後的紀念文章中就曾寫道:“作為報業人,他(金庸)胸懷家國,肩擔道義,視‘兩岸統一為畢生最大願望’,併為此筆耕不輟,‘玩命’辦報。”

文章透露,在此前很長一段時間內,金庸小說在臺灣都被列為禁書行列,這其中有很多原因……“金庸的《書劍恩仇錄》《碧血劍》《射鵰英雄傳》3部武俠小說盡管誕生於香港,但依舊難逃被禁命運,理由如今看來也是相當可笑。《射鵰英雄傳》被封僅僅因為‘射鵰’二字與跟毛澤東詞作《沁園春》中的‘只識彎弓射大雕’相關,就被抹黑。《天龍八部》據說則因慕容復一角影射蔣家父子‘反攻大陸’被封。”

儘管掛著禁書的名號,但金庸小說在臺灣反而呈現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之勢,事情迎來了轉機……從1977年開始,臺灣遠景出版事業公司創始人沈登恩不斷向國民黨當局提出“解禁”金庸作品的要求,經過不懈努力終於在1979年9月得到時任“新聞局長”宋楚瑜的一紙公文,言“金庸的小說尚未發現不妥之處”,同意遠景出版社在臺灣出版金庸的小說。

“解封”後的金庸小說得以刊載,金庸作品更是被搬上了臺灣熒屏……金庸在臺灣成為上至政客下至平民的心頭愛,臺灣政要中不乏“金庸迷”。宋楚瑜當年曾私下向遠景出版公司發行人沈登恩借閱《射鵰英雄傳》,孫中山之子孫科在臺生病住院時,依舊念念不忘金庸的武俠小說,如今國民黨新星韓國瑜受訪時也曾表示自己是金庸迷,金庸的通俗文學對自己影響非常深遠。

華夏經緯網文章寫道,“兩岸統一”是金庸最大的願望。《金庸傳》中寫道,“他多次表示對於海峽兩岸,他私人都無所企求,希望整個國家好,全國同胞的生活幸福。他畢生最大的願望,就是能親眼看到兩岸統一。”

在金庸看來,“臺灣人民是中國人的一部分,他們的愛憎、悲喜、物質慾望、精神生活和一般中國人並無分別。臺灣人內心所喜歡的事物,一般中國人內心也喜歡”。

金庸在文章中還寫道:“說‘臺灣人’不是中國人,那是無論如何說不通的。他們說中國話、寫中國字、遵守中國人的風俗習慣,他們的祖先也是來自福建、廣東各省,唯一的不同只不過是移居到臺灣去早了幾代而已。中國數千年來,那一省的人不是東南西北的移居到別省去的?”

視“兩岸統一”為畢生最大的願望的金庸以筆為劍,為兩岸關係發展屢發建言。1981年10月1日,金庸發表社評《和平統一是共同願望》;1982年中秋節,發表社評《和平統一與條件成熟》;1984年1月10日,在論及香港問題的社評中,金庸再度談到兩岸統一……

正是有了楊斯德、沈君山、金庸、江丙坤們的努力,如今,兩岸交流往來的涉及面更廣、程度更深、水平更高。《人民日報》在今年6月就曾刊文指出:畢竟,骨肉不可分,親情不可斷,民心相親不可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