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流通改革40年三大焦点问题

我们总结流通改革40年,有三个问题必须正确回答。

一、流通改革40年不是“摸着石头过河”

有人说,我国的改革开放是“摸着石头过河”过来的。我说中国流通改革开放40年“不是摸着石头过河”过来的。诚然,在改革开放初期,确实我们不知道怎么去改革,所以,确实有“摸着石头过河”的问题。比如说我们从“半商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只具有商品的外壳)到商品,对商品的认识也是逐步深化的。这一时期是实践走在改革的前面。如个体户的出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个体户已经出现了,在汉正街市场、义乌市场已经出现了许多的个体户。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北京的机关报上还在讨论“长途贩运是不是资本主义”。我曾经在农村做过知青队长,我当时把30多个知青养活以后还去交公粮、水费,卖蔬菜,还卖了三头猪,因此,我被评为优秀知识青年。当时天还没亮我们去卖,到天亮我们就回知青队,卖农产品就是“资本主义尾巴”。

在改革开放中后期,我们逐渐形成了明确的改革理论,这里有一两代流通经济理论专家、包括我们在座的专家、教授的贡献。比如说20世纪80年代“三多一少”流通渠道的提出。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在这个文件里明确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时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四大正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86年万典武研究员主持的“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商品自由流通的改革目标”,对于指导流通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果我们总结改革开放40年,用“摸着石头过河”来下结论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甚至有人提出,新时代中国不需要改革的“顶层设计”。

在流通领域,对于商品的认识,消费品是商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只具有商品外壳,然后到商品,到现在商品(Commodity)由实物商品(Good)、服务商品(Service)、体验商品(Activities),确定新的商品概念,从商品流通,到流通产业、基础产业、支柱产业、战略性产业等。这些理论指导中国40年流通改革开放,特别是指导了90年代至今的改革开放。

总结改革开放这个问题一定要明确,如果不明确,我们总结来总结去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最近改革开放40杰出贡献表彰的专家中没有一个流通专家,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二、强调中国特色流通发展道路不是“走回头路”

我们总结改革开放40年时要强中国特色的流通,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流通发展道路。我在这里提出来,就是说总结40年要强调“道路”问题,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因为我们总结改革开放40年,出现了“走回头路”的现象,一些政府、一些企业集团“收权”,把企业的自主权收回。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流通发展道路内涵看,我曾经主持一个国家重点出版基金的项目,出版了《改革开放与贸易发展道路》专著,曾获得过商务部、教育部的两个优秀成果奖。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流通发展道路梳理为这么几个内涵。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流通的长期性,不可能一步跨到全面所有制的流通。

第二,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流通体制,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存在,不宜过早用国有经济代替多种私有经济。

第三,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分配形式将长期存在。这决定了中国流通业的发展的分配形式。我们总结改革开放的时候,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说“以先富带动后富”,现在我们总结改革开放的时候,应按照“共同富裕”。这是我强调总结改革开放40年,道路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个方面,我们不能把市场强调过多,另一方面,我们总结成绩的时候忽视我们发展道路问题。我经常跟国外官员讲课,给一些留学生讲课。一些外国官员和留学生说,你所讲中国的流通体系和我们韩国、英国、日本、美国的流通体制有什么区别。我要从本质上给他们讲,中国的发展道路与你们的发展道路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的流通发展道路。但是,在总结流通改革40年时也不能“走回头路”,现在出现一些国有企业“收权”,国有企业又没有了相应的自主权,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了。总结流通改革开放,关键性问题是不能回避的。

三、“新三步走”目标应提前实现流通现代化

总结改革开放第三个问题也非常重要,我们现在“新三步走”的目标已经提出来了,“新三步走”的目标应该提前实现流通的现代化,也就是说流通现代化强国要提前实现。这里有两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2020年实现小康和脱贫攻坚是我们第一个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流通产业。在经济活动中,生产重要,流通(卖出去)在当前更重要。为什么说在当前更重要,因为卖出比生产更重要,不仅是工业品、农产品也是这样的,当前是供大于求,同时又供不应求,特色的、品质的、健康的的供不应求,卖在当前是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农村脱贫攻坚的时候,帮助贫困户把农产品卖出去。

在满足消费升级过程当中,需要新流通去满足新的消费。总结改革开放40年时,商务部总结消费的巨大成就,但是没有讲改革开放40年流通作为一个产业(包括物流)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以及新流通满足新消费中的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促进消费升级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我们在满足消费升级的过程中需要新流通满足新消费,反过来新消费引领流通,流通又引领了生产,它是这么一种关系。十九大报告出来以后,有人讲过去是“流通决定”,现在讲“消费决定”,我说现在讲“消费决定”地位和作用,并不否定流通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先导性和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因为流通产业的“先导性和基础性”是从国民经济诸多产业来讲的,“消费决定”是从供应链的角度来讲的,过去是生产、流通、消费的推式,现在是以消费市场和消费需求决定我们的整个供应链的发展过程,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卖什么,就生产什么。

2030年国家提出来初步实行现代化强国,2050年要全面实现高层次现代化强国。国家已经提出来这个目标以后,我们说需要流通强国率先实现,这里流通强国包括了商流现代化、物流现代化、信息流(数字)现代化、资金现代化、以及人流(消费流)现代化。这里我说率先实现,也就是说在现代化强国的两个阶段性目标之前,由于流通产业的先导性、基础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产业的地位决定了它应该分阶段率先实现流通现代化。

总结流通改革开放40年,如果三个问题不解决,就是不到位的,就没有真正总结到最基本的东西。这三个问题非常关键,它决定了我们正确判断40年流通改革开放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