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中國最鋒利的青春片,也可能是曹保平最好的電影!

《狗十三》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很有力度,甚至有點像罵人。

狗,是兩條名為愛因斯坦的狗,所以片子英文名又叫“Einstein and Einstein”;十三,是個名為李玩的女孩今年13歲。

兩者合在一起,是13歲的女孩擁有又失去兩條狗,並被迫成長的故事。

它是中國最鋒利的青春片,也可能是曹保平最好的電影!


一向以黑色犯罪電影示人的導演曹保平,這回正兒八經拍了部給所有人看的青春片。

提到青春片,影迷朋友們可能下意識地抗拒。也難怪,這幾年大家碰到不少狗血的青春片。墮胎、劈腿、車禍,一片糟亂。

而《狗十三》拍攝完成後,等了五年時間才最終上映,不過這樣漫長的等待最終證明是值得的。

如果你看懂了藏在《狗十三》裡那些難言的傷痛,那說明你已經長大

它是中國最鋒利的青春片,也可能是曹保平最好的電影!


愛因斯坦和愛因斯坦


電影開篇,李玩在為選擇興趣小組而糾結。物理小組她想去,天文小組也感興趣。

李玩不知道的是,她其實根本沒有選擇。為了補上英語的短板,父親直接給她報了英語興趣小組。

沒人在乎李玩是怎麼想的,李玩的興趣並不重要,為她好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等你大了,你就知道你爸是為誰好。”這是中國父母“愛”的殺手鐧。這句話能讓你一肚子氣,偏偏還無法反駁。

作為補償,父親給李玩買了只狗,李玩接受了,給它起名愛因斯坦。

它是中國最鋒利的青春片,也可能是曹保平最好的電影!


李玩的父母離異,她一直寄養在爺爺奶奶家。對於從小就沒有父母在身邊的李玩來說,孤獨是件不可避免的事情,有隻狗陪著自己,要好受很多。

沒想到,沒過多久,爺爺在遛狗時不慎把狗弄丟了。偏偏大人們還想了個餿招:重新買條狗,假裝愛因斯坦被找回來了。

成年人的世界,找個臺階順著也就下了,沒必要為一隻狗鬧來鬧去。

偏偏李玩不依。認狗那一幕,她的眼神裡滿是委屈,當所有人都在說謊時,她開始驚恐:“你們當我是傻子嗎?隨便找條狗就沒事啦,這就是你們對待錯誤的態度嗎?”

可李玩最終還是屈服了,這是最要命的一點。

它是中國最鋒利的青春片,也可能是曹保平最好的電影!


曾經的李玩,固執得像塊石頭;不過最終,她還是成為了父親口中懂事的孩子。

電影結束時,李玩已經可以應付父親飯局上的應酬,吃下夾到碗裡的狗肉。儘管這些她都不喜歡,她卻可以不動聲色地接受了,像成年人那樣。

而那些倔強的,無法長大的部分,就像愛因斯坦2號,在大人(繼母)歇斯底里的咆哮聲中,被弄走了。

它是中國最鋒利的青春片,也可能是曹保平最好的電影!


雖然父親後來跟李玩說,狗其實是被送去了流浪動物收養中心,因絕食而死。

對於父親的解釋,她只是輕聲回了句“謝謝”。至於這是真相,還是父親的謊言,都已經不再重要。

大人們總是依著自己的想法,為孩子做出一個又一個的決定,將孩子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可這一定是對孩子好的嗎?

電影裡,父親逼著李玩參加英語興趣班,甚至找來李玩的表姐教她英語,就是為了能讓李玩保送高中。可是最後,李玩搞砸了英語演講比賽,卻靠著物理競賽全省一等獎,拿到了保送名額。

我想,導演已經給出了答案。

孤獨的成長之路


李玩一直很孤獨。

父母離異,跟爺爺奶奶一起長大。在她的生活中,父母的角色是缺失的。

這種缺失,某種意義上加大了李玩和父親之間的鴻溝。父親極少考慮李玩想要的是什麼。交流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東西。

中國家庭,一向是父權式的家庭。父輩的權威是最重要的,而所有的問題,都要在這種權威下被消弭。大家關心的是問題的解決,而不是個人感受。

《狗十三》的特別之處在於,它如同手術刀一般,通過一個13歲女孩的成長之路,將這些問題剖解在我們面前。

它是中國最鋒利的青春片,也可能是曹保平最好的電影!


李玩需要的是理解,需要的是家人的愛,這也是她能夠兩次接受愛因斯坦的原因。

但在這樣的家庭中,理解與愛註定是種奢侈品。

更何況父親和繼母還生了一個弟弟。在弟弟的生日宴會上,所有人的關注點都在弟弟身上,李玩就這樣躲在人群之外,豔羨又落寞的看著他。

它是中國最鋒利的青春片,也可能是曹保平最好的電影!


李玩和弟弟的待遇從一開始就有差距。她的名字是隨口起的,而弟弟的名字則是爺爺引經據典想出來的;弟弟犯了錯,哪怕是打破了奶奶的頭,也能得到原諒。這種失落感,將伴隨她一生。

電影的最後,李玩和堂姐在路邊看到一條神似“愛因斯坦”的狗。堂姐激動的要上去認狗,李玩卻表現的格外冷靜。

當堂姐問她為什麼不去確認,她說:“我當時好害怕它會撲過來,還好它沒有”。

當人在生命的歷程中,一再失去那些重要的東西時,對於失去這件事,她就會麻木。

它是中國最鋒利的青春片,也可能是曹保平最好的電影!


那個追求她的男孩子說想跟她在一起,很害怕失去她時,她很冷靜的回覆說:“這樣的事情以後還多著呢。”

她需要的是家人的關心、陪伴,但她已經清楚的意識到,她與家人的鴻溝也許一輩子都無法磨平。這是一種無法言喻的孤獨感,讓人感到無力。


每個人都身處牢籠


《狗十三》絕不能當成單純的青春片來看,曹保平的野心也不止於此。

他始終以一種冷靜客觀的視角,呈現著錯綜複雜的中國家庭關係,在這樣的家庭中,所有人都是被壓迫者,即便是多以負面形象出現的父親,也不總是可惡的。

他是個傳統的家長,在電影中,始終處於疲憊的狀態。他承擔了家庭大部分的經濟壓力;他努力維持著前妻的孩子與現家庭的平衡;在酒局上,他需要去奉承上級,奉承合作伙伴。他有他內心的痛苦與煎熬,同樣無人可以溝通交流。

他和李玩一樣都是孤獨的,孤獨的無可救藥。

它是中國最鋒利的青春片,也可能是曹保平最好的電影!


在打過李玩之後,他跟李玩道歉:“爸爸工作太忙,壓力太大,你也不省心”、“爸爸打你是因為愛你”。很多孩子在被父母打過之後,或許都聽過這樣的話,感覺虛偽又敷衍。

可是從父母的角度來看,這可能的確是他們的真心話。他們不是不愛子女,而是真的不知道如何表達。

電影中有一幕看得人心酸。他在酒局之後送李玩回家,前妻突然打來電話,一陣寒暄。忽然,這個男人就哭了。一邊哭,他還要一邊捂住李玩的眼睛。他不想讓李玩看見自己的脆弱。

它是中國最鋒利的青春片,也可能是曹保平最好的電影!


他和前妻為什麼離婚,沒有人知道。他跟李玩說,自己不是個好爸爸。他知道自己和李玩之間,存在著某種裂縫,可是他不知道那道裂縫在哪裡,更不知道如何去填補它。

在《再回首》歌聲中痛哭的父親,真的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堅強。

每個痛哭過的人,終將學會接受成人世界的遊戲規則。

他們將自己的傷口包紮起來,假裝成若無其事的樣子,投身到滾滾的社會洪流中去,去世俗,去奉承,去討好,去威嚴,去變成大人。

它是中國最鋒利的青春片,也可能是曹保平最好的電影!


有朋友跟我說,電影中曾多次出現從防盜窗往內拍的鏡頭,開始她還不懂是什麼意思,後來看到李玩坐在防盜窗臺上哭的時候才明白,這就是個籠子的視角。

所有人都被關在籠子裡,沒有人能避免。


中國電影導演中心

我們不止提供場地,也提供態度

它是中國最鋒利的青春片,也可能是曹保平最好的電影!

微博:@電影導演中心,喜馬拉雅:影享·電影大師課,網易號:電影導演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