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片 = 爛片?我們的青春該何去何從?

從2013年"致青春"開始,中國的青春片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但看似繁榮的國產青春片市場卻是爛片的重災區,各種粗製濫造和濫竽充數的電影無數。賣情懷、賣青春的現象層出不窮。都說商人的嗅覺是最敏銳的,他們把握住人們對於青春的美好憧憬,讓人們懷著愉快的心情走進電影院,卻發現這些電影都是披著青春片外衣去販賣情懷和焦慮。說著最胃痛的話,做著最矯情的事。反而票房節節高,讓人摸不著頭腦。

青春片 = 爛片?我們的青春該何去何從?

▲後來的我們五一期間橫掃13億票房

都說國產青春片有三寶:打架、墮胎、分的早。對於中國觀眾年輕化的趨勢,導演紛紛瞄準了青春電影,冠以"懷舊"的情懷,或添加"行走的荷爾蒙",做足賣點,賺足眼球,引來了"消費青春"的爭議。

我們的青春,究竟是什麼樣的?

青春片為什麼火?

青春片 = 爛片?我們的青春該何去何從?

說起青春電影,其定義還有著比較大的彈性。在好萊塢電影類型中,一般把青春片定義為青少年電影(teen film),主要講述的12-17歲的高中生,內容圍繞初戀、成長、叛逆等。

青春片 = 爛片?我們的青春該何去何從?

▲2017年的黑馬青春片《伯德小姐》

而在大陸一般來講的青春片,是指"從年齡階段和題材來看,反映了青年人及其生活、愛情、心理需求和精神風貌的影片。"

這類青春片主要以校園生活為背景,但多以"過來人"的身份回望青春,回憶懵懂愛情,通過在中學、大學的對比中獲得懷舊的一種傾訴。這種回憶式"青春片"近年來是愈演愈烈。

青春片 = 爛片?我們的青春該何去何從?

2013年由趙薇指導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開啟了國產青春片的熱潮,成為當年的票房黑馬,收穫7.26億票房。從此之後,國產青春片如雨後春筍一般不斷湧現。《匆匆那年》、《小時代》、《同桌的你》均取得了不錯的票房。

青春片 = 爛片?我們的青春該何去何從?

▲爭議與票房齊飛的小時代

青春片 = 爛片?我們的青春該何去何從?

▲懷舊元素無處不在的致青春

但當觀眾走進電影院看過了電影,才大呼上當受騙。這些電影要麼是粗製濫造的廉價貨,要麼就是毫無意義的無病呻吟。在故事上千篇一律,"墮胎"、"分手"、"打架"三板斧永遠都能在這些青春片裡看到。偶像明星劣質的演技加上根本沒有共鳴的故事,讓觀者在電影院裡哭笑不得,一次又一次的消費了觀眾對於青春片的耐心和寬容。

青春片 = 爛片?我們的青春該何去何從?

▲國產青春片套路

這種憤怒終於在2017年爆發,當年的青春片沒有一部票房過億。曾經隨隨便便破三億的青春片,如今也是步履維艱。2018年情況也好不到那裡去,《後來的我們》雖然拿到了13億票房的佳績,但很大程度上因為五一黃金檔期優勢以及重磅對手"復聯3"的缺席所致。其本身糟糕的素質勢必還會拖累國產青春片的口碑,國產青春片路在何方?

青春片 = 爛片?我們的青春該何去何從?

▲後來的我們也曾遭遇"退票風波"

中國真的拍不好青春片嗎?

當然不是!其實中國很早就開始了青春片的嘗試,真正形成並發展應當在80年代初,誕生了如《青春萬歲》(1983)、《女大學生宿舍》(1983)、《青春祭》(1985)等一批青春題材影片。這些或傷感惆悵或激情昂揚的青春自敘,反覆演繹著大時代裡的小故事,並最終在對歷史的追索和麵對未來的激情中,為文化反思和人性訴求的書寫提供了新鮮的活力。

青春片 = 爛片?我們的青春該何去何從?

▲第四代導演張暖忻的《青春祭》

而中國最有影響力的青春片就一定要屬姜文導演的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了。在上個世紀90年代的中國歷史舞臺,不斷為青春提供了"不穩定因素",歷史和時代對青春的擠壓,讓青春躁動中充斥著不安的因子。正是這樣一個時代,誕生了像賈樟柯的"青春三部曲"(《小武》、《站臺》、《任逍遙》),王小帥的《十七歲的單車》、《青紅》以及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他們用個性化的鏡頭語言,講述自身的成長煩惱和青春感悟。

青春片 = 爛片?我們的青春該何去何從?

▲《17歲的單車》,青澀的高圓圓

通過青春故事中的激烈衝撞來表達對於現實的焦慮與不安。遊走在作品中的邊緣人物諸如小偷、搖滾歌手、民工、外鄉人,與性、暴力、等殘酷物語結合起來,形成了當時青春片對主流社會的拒絕和反叛姿態。 那個年代,保守卻掩蓋不了青春的悸動,青春片完美的表達了那個年代青春的樣子。

青春片 = 爛片?我們的青春該何去何從?

▲《陽光燦爛的日子》

國產青春片路在何方?

為什麼曾經如此出色的國產青春片會淪落到這般田地?其實原因很簡單,一切為了利潤,把電影當做生意。

青春片 = 爛片?我們的青春該何去何從?

從懷舊歌曲到熱門小說統統拿來改編成青春片,什麼《同桌的你》、《睡我上鋪的兄弟》彷彿所有和"青春"沾邊的文化符號,都可以改編成青春片,甚至連英語課本里的人物"李雷和韓梅梅"也不例外。和其他大製作的商業片相比,青春片不僅門檻低投資少,而且拍攝週期短,製作難度也比較小,大量的電影公司推出類似的青春片作品,受眾廣又收益可觀,粗製濫造的電影層出不窮,甚至隨便兩個流量明星湊一湊,穿上校服就可以拍青春片了。

青春片 = 爛片?我們的青春該何去何從?

▲各類"跨界"導演層出不窮

不但如此,青春片還成為各種"門外漢"來當導演的試金石。各類明星偶像轉型當導演層出不窮,拿技術門檻低的青春片下手,滿足自己的"導演夢"和"逐利夢"

青春片 = 爛片?我們的青春該何去何從?

▲可憐出色的青春片無法施展拳腳

同類型電影扎堆上映,質量難以保證,無疑是對青春片的一種"捧殺"。觀眾對於如今的青春片不再信任,導致出色的青春片無法得到應有的認同。《閃光少女》就是其中之一。閃光少女不再聚焦懷舊青春,而是當下最流行的"二次元"青春,結合樂器和青年期細膩的情感,讓所有看過的觀眾為之動容。但上映時只收獲不到7000萬票房,和其他"懷舊"青春片只能用慘烈形容。

青春片 = 爛片?我們的青春該何去何從?

▲《閃光少女》收穫了不錯的口碑

對不起,我可沒有這樣子的青春。

那些懷舊青春片的劇情可以用魔幻來形容了,而我們大多數的人的青春,只是行為單單純純,長相普普通通,不停刷題,偷偷看小說,偷偷看手機,男生討論體育和遊戲,女生討論電視劇和八卦,所有人都不停通過各種方式接近或者遠處遠遠觀望那個心中發光發亮的人。

青春片 = 爛片?我們的青春該何去何從?

我們並不知道要怎樣懷念青春,有些事,寧願去忘記,國產青春片跟我們的青春無關,是兩個世界的故事,也是我不願瞭解的故事。我們想在電影裡看到快樂,那些關於青春的、無憂無慮的情緒。衷心希望可以看到更多像《閃光少女》一樣的青春片,也希望每一位去看青春片的觀眾都能在看過電影之後發出由衷的感嘆:

"我在回憶,這就是我的青春年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