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今日關注:新鄉這個縣,幹部的‘’夜生活‘’

記者 李虎成 趙同增

12月4日晚,原陽縣委第96次常委會,研究脫貧攻堅、生態環保、重大風險防範等工作,會議一直持續到晚11時之後。據瞭解,

從2015年底開始,原陽縣每週二晚上定期召開常委會議,縣委領導利用休息時間開會已成慣例,3年來堅持不懈、雷打不動。


在縣委領導的垂範下,大批戰鬥在脫貧攻堅一線的廣大黨員幹部從城鎮走進農村,日落而不息,用忙碌的身影打破了靜謐的鄉村之夜, 他們走街串巷到貧困戶家中訪寒問苦,他們挑燈夜戰學習交流扶貧經驗,他們在灘區遷建工地奔忙不息……他們的到來,不僅讓鄉村“沉悶”的夜晚生動起來,更讓貧困群眾的心暖了起來,讓通往幸福生活的道路寬了起來,讓原陽城鄉變化的步子快了起來。

連日來,記者數次夜訪原陽,追隨他們的腳步進農家、下工地,聆聽他們的故事,感受他們的付出與收穫,也見證了原陽縣脫貧攻堅工作的拼與搏。

星夜兼程,只爭朝夕,原陽的“夜生活”推動了各項工作全面發展。今年前三季度,該縣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7.62億元,增長25.7%,增速居新鄉(除長垣外)七縣(市)第1位;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均居全市第2位;最能反映經濟運行增速的工業用電量,增幅達到了33.5%。

河南日報今日關注:新鄉這個縣,幹部的‘’夜生活‘’


原陽夜景美如畫。王學偉攝

1、“夜訪”,讓他們與群眾的心貼得更近了⇦

日落人閒後,農家夜語時。在農村,閒聊是晚上的一檔重要“娛樂節目”,原陽縣的廣大駐村幹部卻賦予這一活動新的內涵。

12月3日晚7時,原陽縣黃河灘區已是夜色深沉。忙活了一天的縣環保局駐陡門鄉回灣村“第一書記”毛愛菊,馬不停蹄地又開始了每天例行的“夜訪”。第一站,毛愛菊來到了50歲的村民劉秀雲家,馬上被熱情地拉著坐到她家床上——這是劉秀雲地待客的“最高待遇”。


河南日報今日關注:新鄉這個縣,幹部的‘’夜生活‘’


前來夜訪的毛愛菊(左)被脫貧戶劉秀雲親熱地拉著坐到床上。馬嘯 攝


“毛大姐的‘夜訪’很簡單,就是坐到床頭和俺拉拉家常!”去年剛脫貧的劉秀雲告訴記者,毛愛菊基本上每月到她家夜訪一次,先把裡裡外外都看上一遍,再花上半個小時聽她嘮嘮家裡雞毛蒜皮的小事。

對於這些“雞毛蒜皮”,毛愛菊可不光是看看聽聽記記而已。

劉秀雲說,第一次“夜訪”,毛愛菊看到她家房子年久失修搖搖欲墜,不等她提出申請,就為她爭取了危房改造補貼資金和安居工程補助資金,幫她新建了大門和東偏房,整個小院煥然一新。

第二次“夜訪”,毛愛菊聽說她丈夫和孩子都在周邊打零工,活又累掙得又少,就介紹他們去浙江省湖州市的服裝加工廠工作,收入比原來翻了一番還要多。

第三次“夜訪”,毛愛菊給她送來了村裡的公益性崗位,抽空把特定區域的衛生打掃一下,每個月就有300元的“工資”,完全不耽誤幹農活。

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近3年時間過去,劉秀雲家由原來的住危房、低收入,變成現在的安居又樂業,全家人平均月收入都在萬元以上,2017年順利摘帽脫貧。

“夜訪”讓毛愛菊瞭解到群眾的真實訴求,小問題當場處理,大問題統籌解決,讓回灣村一天天發生著可喜變化。2016年1月以來,通過“夜訪”,毛愛菊爭取資金1.4萬元重修坍塌橋涵,籌措資金5000元挖通河道,還為村裡引來一個服裝加工廠,扶起了兩個養殖場,幫助20個貧困戶就近就業,讓13個貧困家庭穩定脫貧。


毛愛菊說,“夜訪”也是“逼不得已”,一方面是因為村民們白天都在忙著打工掙錢,只有晚上才有時間坐下來說說“閒話”;另一方面,駐村工作也是千頭萬緒,白天很難騰出時間。

從劉秀雲家“夜訪”結束,劉秀雲拉著毛愛菊送到門口:“毛大姐,脫貧後俺家已經攢了存款6萬多,明年開春準備把堂屋也翻蓋一下,牆東邊的電線礙著事沒法動工,你得幫俺想想辦法!”

“沒問題!咱村的線路也該改造了,我去找找電力公司,優先從你家這開始改,你就放心吧!”

喜悅的笑聲,在夜色裡久久迴盪、傳出好遠。

據瞭解,在原陽,和毛愛菊一樣,還有2000餘名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黨員幹部通過“夜訪”,走到群眾中間,收集群眾意見,解決群眾困難。截至目前,全縣幹部在“夜訪”中解決群眾困難超過5000個,協調爭取道路、綠化、公共服務設施等各類資金近億元。

2、“夜學”,讓他們服務群眾的能力更強了⇦

農村的冬夜分外清冷。11月29日晚9時,原陽縣陽和街道辦事處的視頻會議室裡氣氛卻十分“火熱”:30多個辦事處幹部和駐村第一書記,在觀看學習了縣委黨校講師羅虎山所做的與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相關的報告後,展開了熱烈討論。

“這樣的場景在全縣14個鄉(鎮、街道辦事處),經常都能見到。”據原陽縣委組織部李彥偉介紹,為幫助基層黨員幹部提高服務群眾的水平和能力,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該縣已經舉辦了10期“扶貧夜校”,培訓扶貧幹部近4000人次,再加上各鄉鎮自行組織的各類培訓班,經常性學習交流扶貧經驗,實現了全縣扶貧幹部 “充電”日常化。


河南日報今日關注:新鄉這個縣,幹部的‘’夜生活‘’


脫貧攻堅工作的強力推進,讓原陽縣城鄉面貌煥然一新。王學偉攝


“扶貧夜校”選擇晚上進行,不佔用工作時間,學員自願報名;採取視頻教學,免去基層幹部集中培訓的奔波之苦;讓縣委黨校教師和縣領導講理論,邀請駐村第一書記談心得授經驗,理論實踐相結合,教學水平有保障;抽調組織部、扶貧辦工作人員成立14個聯合督導組,對培訓紀律和培訓成果進行全程考核,避免培訓“走形式”。

到扶貧夜校“充電”,學員們怎麼看?培訓效果如何?

縣委宣傳部派駐陽和街道辦事處大張寨村第一書記楊曉燕告訴記者,縣裡、街道辦事處組織的“夜訓”“夜學”,她一次不落全部參加,收穫非常大。楊曉燕說:“我從2017年12月才開始擔任第一書記,在農村工作中是一名‘新兵’、‘菜鳥’,正是扶貧夜校讓我快速成長,儘快完成角色轉換。”

今年5月,大張寨村貧困戶賈淑霞腦幹出血住進醫院,她的丈夫蔣彥超右腿殘疾原本收入就低,這下子更是雪上加霜,整個家被一股濃得化不開的絕望情緒緊緊包圍。

楊曉燕第一時間趕到醫院,用從扶貧夜校學到的心理知識,緊急開展心理干預,同時私下裡積極幫蔣彥超尋找新的工作機會,讓他能在照顧病人的同時還有一份收入。


河南日報今日關注:新鄉這個縣,幹部的‘’夜生活‘’


“扶貧日”對貧困戶實行免費體檢。卞瑞峰 攝


“很多時候,貧困群眾需求更多的,是心靈上的慰藉,這就要求我們多關注他們的精神世界,用真誠的心、火熱的心去接近他們,幫他們走出難關!”

在楊曉燕的努力下,蔣彥超和賈淑霞一點點卸下精神包袱,開始用積極的心態迎接病情和生活的雙重挑戰。“困難是彈簧,你弱它就強”,看待問題心態變了,其他一切都會發生變化,如今,蔣彥超適應了新的生活節奏,賈淑霞身體也正以“神奇的速度”恢復好轉,楊曉燕正謀劃幫她開一個網店,讓她能自食其力,重新拾回失落的信心。

楊曉燕的表現和變化,陽和街道黨工委書記陳慶峰看在眼裡喜在心頭:“下一次辦事處的扶貧夜校,我們準備讓楊曉燕同志上臺講一講!”

3、“夜建”,只為讓灘區貧困群眾早日搬遷“摘帽”⇦

晚6時,是官廠鄉安置區(柳月灣社區)項目工地的下班時間。11月30日,記者在現場看到,這裡一片燈火通明,到處都能聽到設備的轟鳴聲,腳手架上工人仍在忙個不停……好一番緊張施工的繁忙景象!


河南日報今日關注:新鄉這個縣,幹部的‘’夜生活‘’


凌晨時分,官廠鄉安置區(柳月灣社區)項目工地仍在緊張施工。孔令羊 攝 (2)


“除非遇到特別惡劣天氣,我們每天都要施工到凌晨時分!”第四施工區生產經理程廣保告訴記者,工地施工實行“兩班倒”,這班工人下班,那班工人上崗,兩班工人“無縫”交接。

“10月中旬進入裝飾裝修階段,我們在這階段共耗時1個半月時間!”據程廣保介紹,目前裝飾裝修階段已基本接近尾聲,外保溫牆、內外粉刷、水電和土建等工序同步進行,該施工區的26棟住宅樓預計3天內就能全部進入最後的精裝修階段。

按照正常的施工進度,完成這麼大的工程量需要近4月的時間,他們是怎麼把工期壓縮不足2個月時間的?程廣保說,除了連夜施工,每天多幹近6個小時,他們還採用了增加工人的方法。以第四施工區為例,每天施工的人數超過了600人,超出正常工地人數1/3,其他3個施工區也都是這種情況。

“遷建項目涉及九龍泉、金法奇莊、三里莊等8個村莊、1676戶、6000餘名灘區群眾,是涉及脫貧攻堅工作的重大工程,等不得拖不得!”官廠鄉黨委書記、黃河灘區居民遷建指揮部指揮長李震說,為加快建設進度,項目全部採用裝配式建築技術,集成化設計、工業化生產、裝配化施工,96棟6層住宅樓,住宅面積32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5萬平方米,原本需要至少兩年的建設工期,現在一年的時間就能完成,確保讓群眾在春節前就能高高興興地住進新居。

工期壓縮了,房子質量有沒有保證?

“群眾完全可以放心!”李震告訴記者,隨著施工進度的加快,指揮部相應增加了管理人員,專職質檢員每天常態化巡視,每棟樓都有對應的專業技術人員,對每一個環節都嚴格把關。

為保證項目順利實施,原陽縣從全縣30多個縣直單位和官廠鄉抽調精兵強將,組成了“豪華陣容”的遷建管理局和遷建指揮部,他們和施工人員保持同一個“生物鐘”,吃住都在工地旁,隨時應對各種突發事件,協調解決項目中遇到的問題,為項目推進提供強有力的保障。據瞭解,官廠安置區在全省遷建項目中施工進度位居第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