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進軍“植物工廠”,能否打破70%不賺錢的日本式困境

京东进军“植物工厂”,能否打破70%不赚钱的日本式困境

導語:京東自建的植物工廠,是國內最大的日本技術水培蔬菜工廠,被認為是農業發展高級階段的植物工廠,為何在技術成熟的日本陷入困境?京東如何應對?

京東自建植物工廠,開創國內電商先河

12月6日,京東植物工廠落成儀式在北京通州舉行。京東自建的植物工廠總面積達1萬多平米,是國內最大的日本技術太陽光和人工光結合型植物工廠,也是國內最大的可量產、商業用途的日本技術水培蔬菜工廠

植物工廠內的蔬菜將常年處於最適宜生長的環境中,產量是常規種植的3-4倍,更是比常規種植方法節水90%以上。植物工廠生產的蔬菜將成為京東生鮮自有品牌“京覓”的一員,於近期上架京東生鮮線上平臺及7FRESH線下超市。

京东进军“植物工厂”,能否打破70%不赚钱的日本式困境

京東植物工廠正式落成

特點1:日本三菱提供技術支持

在水培蔬菜領域,日本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其技術出口也以技術穩定成熟而聞名。早在2017年6月,京東集團就與日本三菱化學控股集團簽約,雙方將在水培蔬菜領域展開業務合作。

目前,京東植物工廠從材料到設備、從種子到營養液均來自日本三菱,同時,三菱化學還提供了相應的栽培技術並派有日本專家常年駐場指導。

特點2:無農藥激素、無需清洗即可食用

據悉,京東植物工廠通過人工干預技術,植物工廠內的溫度、溼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等可以常年保持在最適宜蔬菜生長的狀態;進口自日本的淨水設備可以徹底杜絕水體汙染,再配合上“因菜制宜”的營養液,蔬菜無需使用農藥和激素就可以茁壯成長,營養遠高於有機蔬菜和普通蔬菜,

工廠內絕對安全的生長環境甚至可以確保蔬菜無需清洗即可放心食用。

特點3:耗水量極低

植物工廠還兼具節能環保屬性。植物工廠培育蔬菜的耗水量極低,比常規種植節水90%以上;同時蔬菜所需的營養液也是循環使用,整個植物工廠接近零排放,對環境造成的負荷極低。

特點4:高產量、高效能

高產量、高效能是植物工廠的另一大特色。以菠菜為例,植物工廠中培育的菠菜平均生產週期約為每年19茬,而普通田地種植的菠菜一年不會超過4茬,普通溫室一年也不超過6茬,效率高出3-4倍。

特點5:做高端蔬菜供應,初期只賣6種菜,價格低於有機蔬菜

植物工廠的蔬菜將作為京東生鮮自有品牌“京覓”的主打產品,於近日在京東生鮮線上平臺和7FRESH線下超市同步銷售。

初期,消費者通過上述渠道可以購買到菠菜、青梗菜、色拉菜5號、紅葉生菜、香菜和芝麻菜6類常見蔬菜且價格要低於市面上的有機蔬菜。

京东进军“植物工厂”,能否打破70%不赚钱的日本式困境

植物工廠一角

“京覓”品牌創立之初就瞄準了一、二線城市的家庭用戶以及對健康、營養、健身、保健等方面有著更高需求的用戶,旨在打造一條全產業鏈把控、全流程安全的生鮮產品“流水線”。

目前,自有品牌“京覓”已經囊括了30餘款產品,覆蓋果蔬、海鮮水產、肉禽等多個品類,成為了國內高標準生鮮的一面旗幟。

京东进军“植物工厂”,能否打破70%不赚钱的日本式困境

實時溫度監測

“京東植物工廠”是京東生鮮在供應鏈源頭佈局的一次嘗試。建立自有基地和品牌,從蔬菜生產到商品銷售的“一條龍”,確保規模效應和價格穩定等優勢。

植物工廠在日本陷入困境,京東如何應對

植物工廠被認為是農業發展的高級階段,最早可追溯至1957年的丹麥,隨後在歐美以及日本緩慢普及。日本擁有全世界最多的植物工廠。截至2014年8月,日本的植物工廠已發展到304家。

2016年12月底,運營了2年多的日本神奈川縣“橫須賀東芝無塵室農場”(簡稱,“無塵室農場”)悄然走到了盡頭。

近年,一度如火如荼的植物工廠模式在日本國內遭遇了重大的挫折。除了像東芝這樣的大企業紛紛撤出這一領域之外,日本國內7成左右的植物工廠實際處於虧損或慘淡經營的狀態。

植物工廠為何在日本陷入困境?日本的教訓又會給京東提供怎樣的參考?

日本問題一:高科技蔬菜敗給了露天蔬菜——價格高、口感區別不明顯

日媒稱:“是因為(植物工廠的蔬菜)價格不敵露天栽培的蔬菜,而且初期必須投資大量設備成本,因此獲利始終難以突破。”東芝這座植物工廠主打的是一種類似於方便麵的即食型蔬菜沙拉——“Salad Cafe”。在百貨店裡,一杯重量為80g的這種蔬菜沙拉的售價為350日元,而露天栽培的同種蔬菜350日元能買1000g之多。

東芝的媒體負責人表示:植物工廠生產出來的蔬菜並沒有成為高品質的商品。最主要的原因是和露天蔬菜在口感、味道等方面的區別並不明顯。

京東對策一:瞄準一、二線城市,應重視產品差異化、可種附加值高的藥材

京東植物工廠的蔬菜背靠京東自營品牌,瞄準了一、二線城市的家庭用戶。這類消費者對健康、營養、健身、保健等方面有著更高需求,也許會對價位高於露天蔬菜低於有機蔬菜的植物工廠蔬菜更多信任,那麼三四城市的消費者又該如何滿足呢?產品差異化對消費者的選擇非常重要。

初期京東植物工廠有菠菜、青梗菜、色拉菜5號、紅葉生菜、香菜和芝麻菜可供選擇。因為綠葉菜生長週期短,需肥耗能相對較少,利於控制成本。後期京東可考慮種植附加值更高的藥材,例如當歸。

京东进军“植物工厂”,能否打破70%不赚钱的日本式困境

日本問題二:只有不到3成植物工廠能夠盈利,沒有搭建好銷售平臺

據日本設施園藝協會的一項調查發現,截至2015年3月,日本國內的“人工光利用型”、“太陽光、人工光並用型”以及“太陽光利用型”的植物工廠一共有400多座。其中,42%的經營者處於虧損狀態,收支持平的經營者為33%,只有25%的經營者能夠盈利。

2015年6月,植物工廠領域的先驅、當時日本國內最大的植物工廠運營公司“未來”(MIRAI)股份有限公司因負債11億日元,提出破產申請。

據瞭解,雖然“未來”公司的最大日產量能夠高達2萬棵,但由於沒有搭建好銷售平臺,以至於60%的蔬菜最終被當成廢棄物處理。

京東對策二:自有線上線下渠道,可與大型餐飲連鎖合作、拓寬商業模式

相比而言,京東植物工廠具有天然的銷售基因:京東生鮮線上平臺及7FRESH線下超市。

但是還不夠。

分銷渠道除了C端之外,可考慮與大型餐飲連鎖企業合作。目前,已經有植物工廠與海底撈、呷哺呷哺等品牌火鍋店合作。

其次在商業模式層面,植物工廠在賣蔬菜之外,可以開發新型商業模式,比如親子教育、休閒農業、採摘活動等挖掘用戶對植物工廠的深層次需求。

植物工廠確有前景可期

京东进军“植物工厂”,能否打破70%不赚钱的日本式困境

日本科技企業積極推動植物工廠的海外出口,

中國大陸便是其中一個主要目標市場。

2015年,日本三菱化學控股集團開始在中國大陸推行大規模的植物工廠模式。根據計劃,到2017年之前,在江蘇等中國15個省份建造50個植物工廠。

2017年,三菱開始與京東合作,三菱出技術,京東出生鮮銷售渠道,在北上廣建設植物工廠。

無獨有偶,松下也在我國搞起了植物工廠。今年3月份,松下位於蘇州的植物工廠將結束試運營,作為松下在國內的一項正式業務對外銷售蔬菜。該工廠佔地1000㎡,目前仍在提升產量,計劃目標是月產量翻2倍達到9噸/月。去年9月份,松下植物工廠推出了“品蔬生活”的品牌,旗下蔬菜進駐了蘇州AEON永旺超市、泉屋百貨,以及幾家松下電器門店內。

還有一家國產品牌——“中科三安植物工廠”,由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與福建三安集團共同發起。其二代植物工廠已經投產,但並不生產蔬菜,而將目標瞄準了生物醫藥材料開發,目前用於生產名貴中藥材金線蓮。

鴻海集團旗下的富士康利用舊廠房空間打造了一座全球最大的植物工廠,面積高達5000多平方米,擁有14層種植層架,日產量可達2.5噸之多。

而在鄰國日本,儘管有70%的植物工廠不盈利,日本7-11仍投資3.67億元設立大型植物工廠,每天可生產相當7萬份沙拉的生菜,提供給東京和神奈川縣門店銷售沙拉及製作三明治。

種種跡象讓人不得不信服,植物工廠確有前景可期。

但京東植物工廠想光靠葉類蔬菜征戰我國種類繁多的農產品市場,份額實在有限。

京东进军“植物工厂”,能否打破70%不赚钱的日本式困境

更多學習,可關注中國品牌農業倡導者、中國人民大學品牌農業課題組組長婁向鵬老師的《品牌農業》《大特產》系列專著。

點擊閱讀神農島近期最受歡迎文章

與大家見面了!

每週精選一篇讀者最喜歡文章

推送給企業家朋友

您在百忙之中 精彩不會錯過

請掃描二維碼關注

京东进军“植物工厂”,能否打破70%不赚钱的日本式困境

不夠盡興?猛戳↓↓“閱讀原文”↓↓查看所有歷史文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