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加减法”力促经济高质量发展——绵阳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述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贫困人口达到减贫标准35142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8.53%;提前完成年度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任务;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到55.1%、38.1%,继续保持全省领跑优势;全市84家企业、109个产品(含服务)荣获第十二届四川名牌称号……

这些漂亮的数据,折射出我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

今年6月,《绵阳市2018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工作方案》“出炉”,对66项改革任务作出安排部署。市委七届五次全会作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抓好‘三去一降一补’和‘一提一创一培’,培育新的经济结构,强化新的发展动力”的决策部署。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我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着力破除无效供给,降低成本补齐短板,培育发展新动能,做好无效供给“减法”,推进创新产业“加法”,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力。

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释放发展新活力

去产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今年以来,在全市7户水泥企业开展季节性错峰生产,有效化解水泥行业过剩产能,深入开展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大排查工作,全市无违法生产销售“地条钢”企业。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分类处置“僵尸企业”、长期亏损企业和低质无效资产48项。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持续深化“三去一降一补”,把优化存量资源配置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牛鼻子”工程,打出“组合拳”,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行政效能,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

去杠杆,强化企业上市培育,建立了省内首家新三板学院,在天府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超过300家,采用贷款展期等方式有效化解出现暂时经营困难的7家企业24.6亿元贷款风险,全市政府性债务余额逐步减少。

降成本,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全面落实国家减税各项政策措施。1-9月,累计减免税收61.92亿元,同比增加10.89亿元,增长21.3%。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融资、人工、用能、物流成本,持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商事制度明显简化,企业创设成本大幅降低,加快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行“互联网+政府服务”,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补短板,实施县域经济发展“振兴计划”,推行领导联系县域工作机制,进一步激发县域经济活力。同时,实施建设领域“三大攻坚行动”,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打好“脱贫攻坚战”,不断补齐项目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品牌建设等短板。

增强创新驱动力 培育发展新动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处理好减法和加法的关系。做减法,就是减少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为经济发展留出新空间;做加法,就是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以创新驱动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为经济增长培育新动能。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也是培育发展新动能的过程。今年以来,我市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夯实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设科技城创新中心三期,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工程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势头不断增强。

经济数据,印证了新动能的持续发力。1-9月,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到55.1%、38.1%,保持全省领跑优势。

如何推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我市大力实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行动计划,代表技术进步、转型升级和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实现较快增长。1-9月,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增长40.06%、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增长12.42%、节能环保产业增长29.16%、新材料产业增长18.76%;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互联网+”,全市实现网络交易额2108.27亿元,同比增长13.67%,居全省第二位;加快推进“沃野绵州”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工程,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58%。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今年我市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867家,加快长虹全国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全市建成孵化科技企业孵化器58家(其中国家级7家)、总面积达114万平方米。

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产业结构更优化

在三台,麦冬产业已成为全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试验田”。从自产自销、提篮小卖,到精深开发形成麦冬饮品、洗护套装等系列产品,再到打造“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麦冬文化旅游胜地……一株麦冬产生的“72变”,是我市探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动写照。

传统农业产业无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为此,我市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强力推进优质粮油、中药材等6大重点产业和生猪、麦冬等10个主导产品快速发展。

同时,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新建和改造提升现代经济作物产业标准化基地,优化农产品产地粗加工设施建设布局,实现就地就近商品化处理,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绿色循环农业等,并培育壮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大力推动农旅融合,建设一批设备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由之路。1-9月,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3.7:37.1:49.2,三产比重不断提高,对增长的贡献持续提升,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的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极大地改善了供求关系,推动工业产品价格合理回升,企业效益保持较高增速。1-9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1.67%。

改革春风正劲,发展行稳致远。站在新起点,绵阳正以昂扬的姿态、坚实的步伐,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黄小芹 绵阳日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