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浚到底做了什麼,讓昏君趙構說出“寧可亡國,不用此人”之語?

亂世出英雄,但是也出現了許多無能之輩。今天杜少就給大家講講,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宰相張浚。

注意,此人並非“中興四將”中的那個勾結秦檜陷害岳飛的武將張俊,而是文官張浚。張浚一生志大才疏,人生大起大落。他於宋有功,但又每每在關鍵時刻“馬失前蹄”。他是堅定的主戰派,卻屢戰屢敗,幾次大敗都改變了南宋的國運。就連一向貪圖偏安一隅的陽痿皇帝宋高宗趙構都說,寧可亡國不用此人。

張浚到底做了什麼,讓昏君趙構說出“寧可亡國,不用此人”之語?

張浚像

一.經略西北:富平之戰,一戰丟關陝

張浚,是唐朝宰相張九齡的弟弟張九皋的後代。靖康之變後,張浚恥於在張邦昌的偽朝出仕,聽聞宋高宗即位,便南下投奔趙構。張浚真正發跡始於“苗劉兵變”。建炎三年,趙構御營將領苗傅和劉正彥因不滿宋高宗趙構寵幸宦官康履、御營都統制王淵,遂發動政變,廢除趙構。張浚當時駐守在平江,就聯絡張俊(武將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呂頤浩率兵前來,共同平叛。各軍彙集後,共推張浚節制諸軍。

順利平叛後,張浚被提升為知樞密院事,主管軍事。張浚素有大志,並且是堅定的“主戰派”。早在趙構巡行揚州之時,就上書“中原天下之根本,願下詔葺東京、關陝、襄鄧以待巡幸”。而在建炎四年,張浚有了經營川陝的想法。當時河南、河北淪陷,但是陝西卻大部分在宋軍控制之下,雖然在北宋亡國的過程中大宋最精銳的西軍損失很大,但主力尚存。張浚一到西北,就整頓西軍,仿古制登壇拜將,拜西軍宿將曲端為威武大將軍,西北軍事為之一振。但是,很快,張浚和曲端就發生了衝突。

張浚到底做了什麼,讓昏君趙構說出“寧可亡國,不用此人”之語?

西北名將 曲端

曲端主張分兵自守,不時率軍騷擾金軍,而金軍在陝西補給困難,得不到食物就會後撤回河東就食,這樣宋軍就會取得主動權,待時機成熟再主動出擊一舉打敗金軍。而張浚卻想畢其功於一役,彙集大宋西軍主力與金軍決戰,一戰定乾坤。這時金軍著重建立對宋的軍事緩衝區,主攻方向開始向陝西轉移,進攻環慶。曲端派吳玠等人在彭原店抵禦,自己率軍屯駐宜祿。吳玠是名將,日後更是南宋第一任川蜀大帥,此時是曲端的副將。吳玠在開始取得勝利後,遭遇金軍主力的反擊,被迫後退。曲端退駐涇州,沒有增援。吳玠怨恨曲端不前去增援,曲端則認為,前軍已敗,應該後退佔據險要。就這樣,二人相互彈劾。張浚藉此罷免了曲端。

很快,張浚就發動了決定大宋命運的“富平之戰”。建炎四年,張浚發佈攻金總動員令,想要收復被金軍佔據的永興軍(長安)。張浚初戰告捷,金國急派名將完顏宗輔、完顏宗弼、完顏婁室入陝。張浚認為時機已到,開始準備主力決戰。為了決戰,張浚集結了多少兵力呢?熙河路經略使劉錫(為主帥),涇原路經略使劉錡、秦鳳路經略使孫渥,環慶經略使趙哲、權永興路節度使吳玠共5路大軍,步、騎18萬人,號稱40萬。並且預借川陝地區五年民賦,集中大量糧草錢帛,以供軍需。這一戰,基本賭上了宋朝的國運。

張浚到底做了什麼,讓昏君趙構說出“寧可亡國,不用此人”之語?

富平大戰

建炎四年九月,劉錫率五路宋軍進抵富平地區,以一片蘆葦沼澤作為屏障,與完顏宗輔相隔紮營列陣,給宋軍運糧的鄉民紮成小寨在宋軍外圍。其時完顏婁室尚未到達戰場,張浚卻自負的拒絕了諸將各個擊破的建議,認為宋軍人數佔優,遂與金軍約定具體會戰日期,想要正面將金軍一舉擊敗。到了日期,金軍也不出戰,藉此消磨宋軍的氣勢。張浚更加自大,送給完顏宗輔女人的衣服羞辱他(三國志諸葛亮傳看多了的下場)。

此戰主帥劉錫信心不足,臨戰前升起了威武大將軍曲端的軍旗,想借曲端的威名震懾金軍,結果被完顏婁室識破。金軍驍將完顏摺合率3000精騎突然出擊,用土囊在葦澤中墊出一條通路,突襲宋軍外圍的鄉民小寨。鄉民逃入宋營,衝亂了宋軍。完顏宗輔乘勢自領中軍,完顏婁室軍為右翼,完顏宗弼軍為左翼發起全面進攻。宋軍瞬間大亂,五路大軍各自為戰。但是,完顏宗弼(就是傳說中的四太子金兀朮)不愧為名將“經驗包”,主帥劉錫之弟,名將涇原帥劉錡奮力一戰,竟將完顏宗弼打敗。金軍左翼開始退卻,完顏婁室看到後,緊急率右路軍猛攻環慶帥趙哲,金軍復震。趙哲抵擋不住,隻身逃離,懷慶軍崩潰,由於各路宋軍被分割包圍互不支援,於是接連崩潰。宋軍被擊敗。

此戰過後,宋軍堆積如山的糧草輜重被遺棄,而金軍靠著這些補給,一舉攻下陝西五路大部分地區。名將吳玠聚殘兵扼險於鳳翔之和尚原、大散關,才勉強守住了陝西和四川的交界。從此,南宋徹底丟失關中平原,川陝防線變成了川蜀防線。而這一戰,對於本就畏金如虎的高宗趙構來說,更是慘重打擊。戰後,趙構說:“此後而議恢復,亦萎人之望起矣!倚秦檜以偷安,固勢所必然。”而張浚並沒有因此獲罪,戰後想要再次起用曲端,但是在與曲端有矛盾的王庶、吳玠的挑唆下,枉殺了曲端。

二.整頓淮西軍:淮西兵變

紹興五年,隨著軍事實力的增強,高宗趙構也有了點底氣,再次任用張浚為右相(左相為趙鼎),兼都督諸路軍馬。同年,著手整頓南宋幾大主力岳飛、張俊、韓世忠、劉光世、楊沂中、吳玠的軍隊,一時間南宋軍威大振,頗有中興氣象。張浚鑑於戰場形式逆轉,積極準備北伐。之前“中興四帥”之一的淮西大帥劉光世,多次抗命,並且消極畏戰,趙構準備讓劉光世光榮退休,而將其“淮西軍”交給岳飛統帥,即“中興之事,一以委卿”。結果遭到秦檜、張浚反對。秦檜此時一味求和,自然反對。主軍事的張浚,雖然之前一直稱讚“唯岳飛與韓世忠可以託付大事”,但是在收編淮西軍一事上,卻動了私心。張浚曾問岳飛,可否把劉光世手下大將王德扶正,然後派文臣呂祉督軍。岳飛說,王德和酈瓊,都是劉光世手下大將,不分上下,扶正王德,酈瓊不會服的。呂祉一介文人,從來沒涉足過軍旅,不會服眾。張浚又問,張俊(中興四將之一)、楊沂中(趙構最信任的親信將領)如何?岳飛說張俊殘暴少謀,酈瓊最看不慣他。楊沂中跟王德差不多,怎麼可能駕馭淮西軍?要說劉光世雖然打仗不怎麼樣,但是馭人確實有一套。王德,武夫粗人,淮西軍第一悍將。酈瓊,棄文從武,頗具文采,淮西軍大將。這兩位互相看不起,但是就服劉光世。聽了岳飛的話後,張浚挖苦岳飛道:“我就知道淮西軍非得你才能收編”。氣的岳飛上書請求解除兵權。

《宋史 岳飛傳》: 詔詣都督府與張浚議事,浚謂飛曰:王德淮西軍所服,浚欲以為都統,而命呂祉以督府參謀領之,如何? 飛曰:德與瓊素不相下,一旦揠之在上,則必爭。呂尚書不習軍旅,恐不足服眾。 浚曰:張宣撫如何? 飛曰:暴而寡謀,尤瓊所不服。 浚曰:然則楊沂中爾? 飛曰:沂中視德等爾,豈能馭此軍? 浚艴然曰:浚固知非太尉不可。 飛曰:都督以正問飛,不敢不盡其愚,豈以得兵為念耶? 即日上章乞解兵柄,終喪服,以張憲攝軍事,步歸,廬母墓側。浚怒,奏以張宗元為宣撫判官,監其軍。

張浚到底做了什麼,讓昏君趙構說出“寧可亡國,不用此人”之語?

岳飛嶽元帥

張浚最終還是任命王德為淮西軍主帥、酈瓊為副帥,以兵部尚書、都督府參謀軍事呂祉節制淮西軍。結果,當年八月,多次上書表示不服的酈瓊殺督軍呂祉,率四萬淮西軍、裹脅十萬百姓叛逃偽齊。淮西防區瞬間真空。關於張浚這個主戰派為什麼會如此處理淮西軍的問題上,宋史大家王曾瑜先生認為,張浚雖為都督諸路軍事,但是手下並無“實兵”,而岳飛頭銜中有“宣撫諸路”,侵奪了他的“都督諸路軍事”的權力,因此張浚想派文臣呂祉操控淮西軍,實際上是想將淮西軍變為自己的“實兵”。這一說法,有支持者,也有反對者。因為張浚當時還身兼右相,位列宰輔,就算無“實兵”,諸路軍馬也還是聽他節制。但無論如何,“淮西兵變”使得南宋損失了五大主力部隊之一,影響極其惡劣,兵變後張浚引咎辭職。宋高宗趙構說,“寧可亡國,不用此人“。

三.隆興北伐:縱容手下內訌

淮西兵變後,張浚依舊是堅定的主戰派,上書要求北伐,因此被秦檜記恨,多次被貶。直到金海陵王完顏亮南侵,才再次起復督戰。對於張浚的軍事能力,高宗趙構是心中有數的。

趙構曾說:“張浚用兵,不獨朕知之,天下皆知之,如富平之敗,淮西之師,其效可見矣。今複用兵,極為生事。”但宋孝宗即位後,主張北伐中原。因此再次啟用主戰派的張浚主管軍事,為樞密使。宋孝宗甚為看重張浚,言道“久聞公名,今朝延所恃惟公”。

張浚到底做了什麼,讓昏君趙構說出“寧可亡國,不用此人”之語?

隆興北伐

張浚主管軍事後,於隆興元年開始北伐,是為“隆興北伐”。其實這次北伐,無論是宋孝宗,還是張浚,都明顯準備不足。經秦檜近二十年的專權,南宋軍隊已經遠不是岳飛在世時候的軍隊了,軍中名將凋零,軍務廢弛。朝中大臣也多數不支持北伐。這時,張浚以僅存的名將李顯忠為主帥,以邵宏淵為副帥,全軍八萬人從淮西開始北伐。李顯忠率軍進攻靈璧,邵宏淵進攻虹縣。結果李顯忠順利攻下靈璧,邵宏淵卻沒攻下虹縣。最後還是李顯忠派降卒去勸降才拿下虹縣。邵宏淵心胸狹窄,性格爭強好勝,覺得沒面子,於是越發嫉妒李顯忠,並且也恥於居李顯忠之下。孝宗皇帝升李顯忠為淮南、京東、河北招討使,邵宏淵為副使。邵宏淵向張浚表示拒絕李顯忠的節制。在這種時刻,張浚非但沒有訓斥邵宏淵,反而答應了邵宏淵的無理要求。

從這一點看,即便到了晚年,主持了一輩子軍事的張浚仍舊不是一個合格的帥臣。至此,北伐大軍徹底分裂為兩支,各打各的。

李顯忠建議乘勝進攻淮北重鎮宿州,邵宏淵不予配合。等到李顯忠攻進了宿州城,邵宏淵才出兵搶功。邵宏淵要將宿州城裡錢帛全部拿來賞賜給士兵,李顯忠不同意。這時,金軍主力十萬反攻宿州城,李顯忠率部苦戰,但是邵宏淵拒絕支援,軍心浮動,已經有了潰敗的跡象。夜間,邵宏淵部將周宏自為鼓譟,揚言金軍來攻,宋軍不戰自潰。金軍趁勢進攻,李顯忠殺敵二千餘,終於獨木難支,宋軍就此全線崩潰,軍資器械喪失無數。宿州舊郡名符離,故稱“符離之潰”。宿州失敗後,隆興北伐徹底破產。宋孝宗第一次北伐就遭此打擊,信心大失,被迫議和。

隆興二年,張浚感到抗金無望,請求致仕。同年八月,張浚病逝。張浚一生都積極主戰,以克復中原為己任。但是,他是典型的“志大才疏”。長於戰略眼光,但短於戰術實施。其一生參與的幾件大事,都影響了宋朝的國運,改變了歷史走向。南宋朱熹曾評價張浚:“張魏公才極短,雖大義極分明,而全不曉事。扶得東邊,倒了西邊;知得這裡,忘了那裡”。“雖大義極分明,而全不曉事”應該是張浚一生最合適的寫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