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先生於右任

一千年前,

北宋思想家、文學家范仲淹

為了讚美嚴子陵的高風亮節,

曾經感嘆道: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范仲淹先生的這段長嘆,

足以見得,

“先生”這個詞不僅是一個稱謂,

更是一種修為,一份崇敬,一種精神。

今天我們所要講的這位民國先生,

他不僅是一個超逸絕倫的名士,

還是一位明經興修的通儒,

更是一名淹貫古今的文化巨匠,

一代令人高山仰止的書法大師。

他,就是

于右任


民國先生於右任

于右任先生像

在上個世紀初,

于右任先生開創了中國書法藝術的新格局。

他對社會的關注、對民族的憂患、

對道義的擔當,

使他的書法作品風骨凜凜、別具神采

他心繫天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為國之大業獻計獻策,付出身心,

他在風雲動盪的時局中,

示範了民國的風骨與風度

無論是他的人格還是書法作品,

都無愧於“先生”這個稱謂。


民國先生於右任

德風堂考藏於右任書法作品欣賞


于右任,原名伯循,

1879年4月11日出生於陝西三原縣東關河道巷,

兩歲喪母,自幼由二伯母房太夫人撫養成人。

天資聰穎加上勤奮好學,

他16歲以第一名考取秀才,

19歲參加歲試,再以第一等的成績補廩生,

被譽為西北奇才。

1900年慈禧出逃西安,

于右任先生甚為憤懣。

照了一張披頭散髮的照片,

兩邊題寫“換太平以頸血,愛自由如髮妻”的名句。


民國先生於右任


自幼埋下的民族理想隨著成長更化成了行動。

于右任先生將譴責清廷的詩篇彙集為《半哭半笑樓詩草》刊印,

以“倡言革命,大逆不道”的罪名遭到清廷通緝。

幸而西安電報局和路驛同時發生故障,

家信才比緝捕公文先到,

他聞訊馬上逃往上海。

1904年,

26歲的于右任離開家鄉,

奔逃3000裡來到上海,

對他來說,

上海是躲避清廷追捕施展抱負的地方,

他化名劉學裕,

進入馬相伯先生創辦的震旦學院讀書。

民國先生於右任

于右任和馬相伯


1906年4月,

于右任先生為創辦《神州日報》赴日本考察,

得遇孫中山,加入了同盟會。

《神州日報》創刊後僅30多天,

即因鄰居失火之殃而受累。

兩年後,

于右任先生又連續創辦了

《民呼日報》、《民籲日報》、《民立報》,

當時影響力均甚大的三份報紙,

《中華民報》、《民國新聞》、《民權報》

被合稱為“橫三民”,

而於右任先生一人創辦的這三份報紙,

就被稱為“豎三民

”。


民國先生於右任

于右任創辦的“豎三民”

《民呼日報》揭發各省的腐敗吏治,

卻被誣陷有侵吞賑款嫌疑,

于右任先生被關押了一個多月,

《民呼日報》僅僅92天就被封殺了,

即便如此,

於先生依舊沒有停止革命宣傳,

出獄之後,

他繼續用手中的筆為匡復神州大地而努力,

于右任的另一份報紙《民籲日報》就誕生,

創刊不久,就風行一時,

也因為連篇累牘地報道日本侵略東北的事實,

日本上海領事館向清廷施壓,

開辦僅僅48天的《民籲日報》遭到清廷封殺。

《民呼日報》《民籲日報》兩報先後被封,

並沒有動搖于右任先生辦報的決心。

創辦了他的最後一份報紙《民立報》,

把於先生的報界生涯推向更高層次的輝煌。

後來二次革命開始,《民力報》被迫停刊。

人稱“元老記者”的于右任先生

七年來的辦報生涯自此畫下休止符。

這一時期正是人們所說

先生一支筆,勝過十萬毛瑟槍”的時期。

于右任先生創辦的”豎三民”,

對辛亥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很好的輿論基礎。

如果說清王朝是被一封封的報刊給轟塌的,

那麼于右任的“豎三民”就是這個炮群中的主炮。


民國先生於右任

德風堂考藏於右任書法作品欣賞


後來在孫中山先生的力邀下,

于右任先生入閣擔任臨時政府交通部次長,

首創了國內火車夜行的先例

這樣的文官在民國初年,

依然要掄起槍桿保衛西北的家園,

1917年,於先生兩次回陝督導軍事,

1918年,於先生成立陝西靖國軍,擔任總司令,

5年保衛家園的革命志業,讓他感到身心俱疲。

訪碑寫詩成了這個時候于右任先生排憂解悶的良方。


民國先生於右任

於先生有詩云“愁來且遣興”,

發愁的時候便去訪碑排遣,

訪碑以後還有“得失兩開顏。”

無論訪到或者沒訪到,心裡都覺得舒服。

就在苦悶的情緒找到宣洩的出口,

那蓄積心中已久的民族氣節

更入潮水般盡情湧現。

大氣的表現在於右任先生的書法上。

從碑版、墓誌到摩崖,

于右任先生的書法在這個時候

開創出非常輝煌的時期。

尚武精神穿透了于右任先生的書法作品


民國先生於右任

德風堂考藏於右任書法作品欣賞

任何一個成功的書家,

無論天資多高,

如果沒有“退筆成冢”“池水盡墨”,

殫精竭慮、力耕硯田的辛勞,

想取得卓越的成就無疑是痴人說夢。

于右任先生曾自述學書:

朝臨石門銘,暮寫二十品。

辛苦集為聯,夜夜淚溼枕。”

可見其在藝術追求的道路上所用心力之多。

于右任先生崇尚碑學,

不僅朝臨暮寫,

還冥心搜求了從漢代至宋代的墓誌近400餘方,

銘其齋曰“鴛鴦七志齋”,

其收藏碑石因之也被稱為“鴛鴦七志齋藏石”。

後悉數轉贈西安碑林,

為中國書法遺產的傳承與保護立下不滅之功


民國先生於右任

德風堂考藏於右任書法作品欣賞


主張教育救國的于右任先生,

依舊打起精神辦學與建設,

陝西三原的南郊中學和民治小學

都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

于右任先生以靖國軍的名義興辦的學校。

除去上述兩所學校,

于右任創建的學校還有渭北中學、

渭北師範(後改為陝西省立第三師範學校)、

三原中學、陝西中山軍事學校、

思恭小學校等多所學校,

並在故鄉設立了“右任獎學金”,

位於陝西楊凌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也是當年于右任先生和部下楊虎城先生

為了改善農民生活興建的學校。

民國先生於右任

于右任和楊虎城


於先生一生參與創辦的還有

復旦公學(今復旦大學)、上海大學、

中國公學(1949年因經費匱乏停辦,部分院系合併到華北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

等在全國範圍內影響極大的著名學府,

於先生為我國現代教育事業的發展

和優秀人才培養作出了巨大貢獻

于右任先生始終最為掛念的還是老百姓的生活

1929年,陝西年饉,赤野千里,屍骨遍地。

於先生徹夜難眠,西望故土,長淚滿襟,

於先生將自己的全部積蓄和集資來的錢

帶回陝西賑災第一線。

民國先生於右任


於先生相信只有科學治農才能解民倒懸之苦

1931年,於先生毅然以自己祖遺

和本戶族人的300畝土地為基礎,

並用公平價錢購進湖北等地客戶轉售的土地千餘畝,

創辦了鬥口村農事試驗場。

向農民免費傳授農耕新技術,種麥植棉,栽種果樹。

並撰文刻碑:“本場即行奉歸公家……子孫不能自用……”

于右任矢言:“不置私產”。


民國先生於右任

德風堂考藏於右任書法作品欣賞


古人云: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子承父業。

于右任反其道而行之,

他“栽”樹,拒絕兒孫享福。

此為“大道為公”佳話中的佳話。


民國先生於右任

于右任與檢察院全體委員合影


1931年2月2日,

于右任先生出任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

於先生是民國史上在任最久的五院院長,

從大陸到臺灣,擔任監察院院長長達34年,

他除了到院辦公之外,

公暇之餘,

總是在案頭寫寫書法。

民國先生於右任


1932年於先生在上海成立“標準草書研究社”,

於1936年集出了百衲本標準草書千字文,

揭開了中國文字發展史上草書標準化的第一幕

同時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於體草書”。

審美情趣和書法風格的轉變,

使於先生的書法頓時脫胎換骨,

從流美雋秀的二王、歐、趙體系

轉向渾穆樸拙的魏碑體系,

其草書也由早前的舒放縱逸變得內斂簡潔。

民國先生於右任

德風堂考藏於右任書法作品欣賞


1948年之後,

於先生開始了對其草書的革新創變,

由平正入險絕,

由流暢入厚拙,誇張變形,

追求雄渾蒼樸、不齊之奇,

漸開新境,終成一代草聖。

於先生到了晚年,

鋒芒斂盡而真力彌滿,

大樸不雕,由巧返拙,

將筆法豐富的變化隱於平淡的氣韻之中,

達到了不經意處妙天然的“中和”之大美。

民國先生於右任

德風堂考藏於右任書法作品欣賞



1949年先生被迫抵臺,

從此,他與夫人高仲林和長女於芝秀天各一方,

與大陸隔海相望,

開始了孤獨的晚年生活。

先生在臺灣的最後15年,

非常渴望落葉歸根,但未能如願。

先生的最後歲月是在疾病和憂戚中度過的。

民國先生於右任

德風堂考藏於右任書法作品欣賞


林語堂曾言:

“當代書法家中

當推監察院長於右任的

人品、書品為最好模範。”

先生雖貴為民國高官,一生不斂私財。

但他是真正的一介布衣。

30年代,他患傷寒,

上海的名中醫陳存仁為他治癒,

他無錢付診費,

親書一帖懷素體的《千字文》贈之。

耄耋之年患牙疾,

想裝一口假牙,

因付不起8000元新臺幣而作罷。

對小方副官鬧著要回家。

1948年國民大會選舉,

先生競選副總統,

為選民代表送上“為萬世開太平”的條幅一份。

而其他的幾位競選者都是用汽車、金條來拉選票,

紙彈敵不過銀錢,

于右任先生雖然落選,

但是他謙謙君子的作風

依舊贏得了滿堂彩。

民國先生於右任

于右任先生競選總統照片


北洋政府曾出每月3000大洋聘他,

還贈文虎一等勳章,

于右任拒絕道:

“錢,我見過。

什麼文虎章,

狗也給,貓也給,

我看不值半文錢。”


民國先生於右任

德風堂考藏於右任書法作品


1962年1月12日,

先生八十三歲,

重病纏身,自知不久於人世,

於是考慮後事:

“我百年之後,

願葬玉山或阿里山樹木多的高處,

山要高者,樹要大者,

可以時時望大陸。

我之故鄉是中國大陸”

1962年1月24日,

于右任先生寫下了這首令人肝腸的詩句: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

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

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

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

一字一淚,成千古絕唱!

民國先生於右任

于右任望大陸手稿


1964年11月10日,

享年84歲。

至此,

這位風雲際會的民國大佬

傳奇的一生畫上了句號。

人們打開他珍貴的保險箱,

既沒有金銀財寶,

也沒有股票證券,

有的僅是三公子於中令出國留學籌集旅費所出具的借款單,

平時挪借副官宋子才數萬元的賬單,

以及夫人高仲林早年為他縫製的布鞋和襪子。

人們讚譽:

右老遺產,僅有賬單,

清廉自苦,元老典範。”

臺灣評價其:

三十功名袖兩風,

一箱珍藏紙幾張。

民國先生於右任

臺媒紀念于右任先生逝世報紙


于右任先生墓園牌坊兩邊的石柱上刻有:

西北望神州,萬星風濤接瀛海;

東南留聖蹟,千秋豪傑壯山邱

牌坊背面的題字是:

革命人豪,耆德元勳尊一代;

文章冠冕,詩雄草聖足千秋

民國先生於右任

德風堂考藏於右任書法作品欣賞


1967年8月,

臺灣登山協會的青年學生自籌資金,

在臺灣的最高山(也是我國東南地區最高峰)玉山之巔,

塑造了一座于右任的半身銅像。

于右任先生生不能回大陸同骨肉團聚,

死無法安息故土,

只能長眠於海峽彼岸。

這尊銅像的建造,

也算是滿足了於先生遙望故鄉的遺願。


民國先生於右任


西安市徳風堂畫廊以“傳承弘揚、誠信求真”為宗旨。長期購、銷近現代書畫名家作品。當代名家、名人字畫訂製(帶視頻或作者本人與作品的合影),幫您免費鑑定字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