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同治年間西北迴亂那些事—西捻軍敗退撤出陝西(15)

清朝同治年間西北迴亂那些事—西捻軍敗退撤出陝西(15)

晨雲說史,上回我們說到左宗棠派劉松山等將領在陝西對西捻軍進行了圍追堵截的戰爭策略,西捻軍接連吃了很多敗仗,自知打不過左宗棠的剿捻部隊,也為了救東捻軍,直接出陝西渡黃河去了山西,山西那邊已經有清軍在防堵。左宗棠親自率清軍主力渡河去追擊西捻軍,左宗棠知道陝甘的形勢並不是很好,西捻軍已經損失了很多有生力量,也折騰不出什麼大風大浪管理。左宗棠命令在陝西圍剿西捻軍的劉松山部進剿陝西回亂武裝,劉松山老湘營成為了圍剿回亂武裝的前鋒主力。前面晨雲說過,董福祥原本屬於豪俠義士,當初是在安化縣組建地方團練,幫助清政府守縣城的,建立了強大的漢民武裝,護陵衛民,當時陝西各地很多在回亂武裝屠殺下逃命的漢族百姓紛紛逃到董福祥所在的陝北安化等地,一時間董福祥追隨者眾多,勢力壯大,安化縣把總王藹臣看到董福祥影響力日漸擴大,怕影響其地位和統治,就以莫須有的罪名逮捕了董福祥,董福祥在牢獄中受到了酷刑對待,被用沸水澆頂,好在董福祥平時俠義心腸,頗有威望,獄卒不忍見董福祥受此酷刑,向上謊報董福祥已被折磨致死,私下棄屍荒野,偷偷放了董福祥,董福祥被一個老婦人救回家細心醫傷,董福祥也算是大難不死之人,被醫好後就悄悄逃回了家,董福祥回家後立刻受到了追隨者的歡迎,於是董福祥一不做二不休,與其被清政府地方官匪捉拿處死,不如聚眾起事,董福祥扯起大旗起事後,追隨者蜂擁而至,多至幾萬人,大多是陝西回亂造成的飢餓流民,在清政府基層官匪的逼迫下董福祥從清廷的地方團練變成了清軍的對立者。董福祥率領的這支漢族流民義軍既要抵禦回亂武裝的掠殺破壞,又要防守官軍的進剿,有點力不從心。1864年,董福祥接受環縣縣令翁建的邀請,共同防守環縣縣城,保護百姓,但過後不久,董福祥又反清。隨後在捻軍入陝期間,董福祥聯絡捻軍和回亂武裝在金積堡大敗進剿的清軍,繳獲了無數的軍火物資,壯大了自身實力,後來董福祥率領的流民武裝被清軍金順部擊敗,退到了陝北三邊。晨雲說到太平天國西征軍及捻軍前期入陝和回亂武裝是有著一段時間的蜜月期,畢竟單打獨鬥,清軍也不是好惹的,經常聯合起來和清軍作戰,但是隨著回亂武裝在陝西的濫殺無辜和對漢族的種族滅絕行為和回亂有意針對太平軍及捻軍的故意挑釁攻擊行為,最終太平軍及捻軍和回亂武裝都決裂了,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天平天國和捻軍是有著明確綱領的,是以推翻清政府的統治為目標的,是具有進步意義的農民起義,陝甘回亂則不是,沒有明確的綱領,即反清又大肆屠殺漢族百姓,即使後期信教的漢族也一樣被屠殺,是打著反清旗號的宗教屠殺種族滅絕的戰爭行為,在回亂武裝的眼裡,一切異教徒都是該被消滅的。到了1867年的時候,董福祥已經控制了陝北十幾個州縣,一時在陝西無人出其左右。到了1868年董福祥自稱為陝甘自衛總團的大元帥,號稱手下有30萬部隊,控制區域南及延安,北達伊克昭盟,東起綏德,西至環縣、固原等地。在這期間白彥虎兩次率領回亂武裝多達二十萬進攻陝北,放言要燒燬黃帝陵,都被董福祥率軍擊敗,董福祥率領流民義軍保護了上百萬平民百姓免遭回亂武裝的屠殺。

清朝同治年間西北迴亂那些事—西捻軍敗退撤出陝西(15)

西捻軍被左宗棠趕出陝西時,陝西的形勢大致就是董福祥在陝西東北一帶以鎮靖堡為大本營,陝西回亂武裝基本齊聚東南董志原一帶,陝甘實力最強勁的馬化龍在北面的金積堡;西面的河州回軍也經常聯絡四方,襲擊官府。左宗棠認為若平陝西,第一步不讓西捻軍和回亂武裝聯合,第二是招降董福祥,董是被逼反叛 的,其手下大多是被陝西回亂武裝屠殺時逃掉的漢族百姓,是饑民流民,而且人數眾多,實力強大,可以採取談判招撫的政策。第三是攻取董志原,將陝回趕入甘肅境內。現在第一步目標已經達成,下一步就是擊敗董福祥並招降。左宗棠給劉松山下達的命令是留在陝西進攻陝北,平定陝西回亂,董福祥的控制範圍正好卡在了金積堡的前面,若平定陝甘回亂,必先平定陝北流民武裝。在左宗棠眼中,董福祥部隊基本都是流民,並不是真的反清,而是為了掠食自保,是可以爭取招撫過來的。西捻軍敗退山西后,劉松山帶領老湘軍向陝西叛亂武裝進軍了,清軍陸續佔領了鄜州、宜君、三水、綏德等地,董福祥為了打破清軍的包圍,數次圍攻綏德都被劉松山部擊敗,被迫轉入防禦,畢竟劉松山可是左宗棠的第一猛將,所帶領的老湘營全是經歷太平天國和捻軍最激烈戰爭洗禮活下來的士兵,戰鬥力是非常強大。

清朝同治年間西北迴亂那些事—西捻軍敗退撤出陝西(15)

1868年11月,左宗棠在追擊鎮壓完西捻軍以後回到西安。此時陝西回亂武裝基本已被肅清,大部在被趕到了董志原,左宗棠認為陝西大局已定,開始加緊進行進軍甘肅的各項準備。第一,整頓部隊。駐紮陝西的清軍,除左宗棠從湖北招募訓練帶過來的楚軍外,還有劉松山的老湘軍、郭寶昌的皖軍、黃鼎的川軍等;駐紮甘肅的清軍更是龐雜。這些部隊不但待遇差別很大,而且編制很不統一,有的名為一營,實際只有二三百人,有的則多至數倍。為了整齊統一,左宗棠下令淘汰疲憊老弱士兵,一律按楚軍的編制加以整頓,統一歸其指揮。同時,在陝甘就地招募新兵。到1869年時,左宗棠和劉典直接統轄的楚軍就有步隊五十五營、馬隊十五營,共三萬人左右,這還不包括劉松山的老湘軍等其他部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