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官場的“關係網”

在晚清的官場中,很講究關係,或者是親屬關係,或者是姻緣關係,或者是師生關係,或者是派系關係,或者是鄉情關係,等等。就是依靠這些關係,官員們之間互相利用,保官、保權、保升遷。正如俗語所說:朝中有人好做官,朝中無人莫做官。朝中有人,就是有關係,朝中無人,就是沒關係。這說明關係在做官的人們眼中,是多麼重要。

親屬和婚姻關係在各種關係中是最重要的關係,民間諺語比喻說這是“打斷骨頭連著筋”,可見是多麼密切。晚清時期,在最高統治者那裡,就特別講究這種關係。比如道光皇帝之後,皇權掌握在道光帝嫡系手中。咸豐帝是道光帝之子,同治帝是咸豐帝之子,這些沒有什麼好說的。關鍵是同治帝無後,以誰繼承皇位呢?

結果是以同治帝堂弟載湉繼承皇位。光緒帝無後,也是以其堂侄溥儀繼承皇位。道光帝三弟惇親王綿愷無後,就以道光帝的第五子奕宗過繼為子。道光帝四弟瑞親王綿欣之子奕志無後,就以奕宗之子載漪為過繼子,襲封王爵。道光帝第七子奕儇之子載濤曾做過道光帝五弟惠親王綿愉子奕謨的嗣子。皇帝的系統是這樣,皇后的系統也是這樣。慈禧做了咸豐帝的妃子,後來成了皇太后。慈禧的妹妹則嫁給了咸豐帝七弟醇親王奕儇。光緒帝是慈禧妹妹的兒子,他和慈禧的關係真是親上加親,慈禧既是他的伯母,又是他的姨母,還是他的母親太后。晚清的朝廷,簡直成了慈禧的家天下。

晚清官場的“關係網”

既然皇帝和皇后都特別看重親緣關係,以此維持自己的權力,大臣們當然也不例外。以慈禧的親信和重臣榮祿為例。榮祿的前輩幾乎都是清朝的功臣,是為大清江山捐軀的,因而他自己也很受最高統治者器重。儘管如此,榮祿仍很注重關係,用以維持和發展自己的權力。榮祿有兩個妹妹,一個嫁給了晚清滿族唯一的狀元崇綺,就是大學士穆彰阿的兒子,這一家在官場上有著廣泛而深厚的關係。另一個嫁給了宗室崑岡,他後來也成了大學士。

榮祿的兩個女兒,一個嫁給了禮親王家,一個嫁給了醇親王家,都是當時權勢極大的官宦大戶。榮祿的繼室,又是大學士靈桂的長女。有這樣的親屬關係,在晚清的政局中,誰又能撼動的了他呢。我們後面就要談到的袁世凱,既重視派系關係,也重視親緣關係。關於他的派系關係,此處先不贅,只就親緣關係略述一二。袁世凱有三十多個子女,他很重視他們的婚姻,非要“門當戶對”才行,實際上就是利用子女的婚姻,擴大他的關係網,以鞏固和擴大手中的權力。正是通過子女的婚姻,袁世凱和晚清政壇上有重要影響的人物張百熙、周馥、張人駿、吳大徵、端方、孫寶琦等結成了親家,形成了榮損與共的關係網。

師生關係在晚清官場上也是非常重要的關係。憑著科舉考試進入官員隊伍中的人,有他的啟蒙老師以及不同時期的業師,還有鄉試、會試時的考官等,也視之為師。在晚清的官場上,這種師生關係就是私人關係。老師在朝廷中有地位,學生就有可能升遷的快。反之,學生仕途順利,能飛黃騰達,老師也會受到影響,從中能得到許多好處。同治帝、光緒帝的師傅翁同和,每逢春節都給他在京城的老師拜年,反映了師生關係在官場中的重要性。

派系關係是晚清官場上另一種重要的關係。曾國藩和袁世凱的派系在晚清官場上有代表性。先說曾國藩的湘軍派系。曾國藩,湖南湘鄉人,道光朝進士,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他曾任禮部右侍郎,從倭仁等講習程朱道學。咸豐二年(1852),曾國藩丁母憂回籍,正趕上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於是,他於咸豐三年(1853)奉命幫辦團練,後擴編為湘軍。在鎮壓太平天國農民起義過程中,他被授為兩江總督和欽差大臣。在鎮壓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和捻軍起義之後,曾國藩又被授為大學士,任直隸總督。曾國藩依靠鎮壓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起家,經歷了十餘年血與火的考驗後,隨著太平天國的被鎮壓,曾國藩的派系也最終形成。這一派系多達80餘人,有許多是秀才、貢生出身,後來成為清政府中重要人物的就有十餘人。

晚清官場的“關係網”

比如:左宗棠,湖南湘陰人,道光十二年(1832)舉人,後屢試不第,曾做家鄉塾師。太平天國起義後,一度在家鄉辦團練。咸豐十年(1860),由曾國藩保舉,被朝廷特旨任為四品京堂襄辦軍務。後來,左宗棠成為清政府中的封疆大吏,曾任陝甘總督,兩江總督,被授為欽差大臣,通商事務大臣。劉蓉,湖南湘鄉人,諸生出身。咸豐四年(1854),隨曾國藩與太平軍轉戰江西。同治元年(1862),他被授為四川布政使。以後又升為陝西巡撫。李宗羲,四川開縣人,道光朝進士,曾任知縣。咸豐三年(1853),在和太平軍對戰中,負責督運糧械,很得曾國藩信賴。後來,升為安徽按察使、江寧布政使,以及山西巡撫,兩江總督。李鴻章,安徽合肥人,道光朝進士。咸豐三年,回籍辦團練。八年(1858),入曾國藩幕,襄辦軍務。十一年(1861),奉曾國藩命編練淮軍。後來升任江蘇巡撫,湖廣總督,直隸總督,北洋通商事務大臣等。何璟,廣東香山人,道光朝進士。曾任監察御史,道員。咸豐十一年(1861),入曾國藩軍總辦營務處。後來任安徽按察使,福建巡撫,閩浙總督。羅澤南,湖南湘鄉人,諸生出身。咸豐二年,在籍倡辦團練。次年,應曾國藩命率勇赴長沙,協同擴編為湘軍,又協助曾國藩改定湘軍陸營制,並同曾國藩標榜程朱理學,門生多為湘軍悍將。後來曾升任知府。郭嵩燾,湖南湘陰人,道光朝進士。咸豐二年,隨曾國藩辦團練,被派赴南昌和太平軍作戰。又為曾國藩出謀創辦湘軍水師。後來曾任廣東巡撫,福建按察使,駐英駐法公使。

唐訓方,湖南常寧人,舉人出身。早年求學嶽麓書院,與曾國藩相識。咸豐三年,曾國藩創練水師,他任為副右營,後改為陸軍,隨曾國藩轉戰各地,與太平軍作戰。後來任知府,湖北布政使,署安徽巡撫,直隸布政使。彭玉麟,湖南衡陽人。咸豐三年,從曾國藩創辦湘軍水師。奉曾國藩命,轉戰各地與太平軍作戰。後任安徽巡撫,水師提督,兵部右侍郎,兵部尚書。黎庶昌,貴州遵義人,廩貢生。為曾國藩幕僚,是“曾門四弟子”之一。後來任清政府駐法、西等國參贊,出使日本大臣。以上我們簡要介紹了曾國藩派系的主要人物,從中不難看出,是曾國藩使他派系的人物飛黃騰達,而他派系人物的飛黃騰達,又使曾國藩本人在朝廷中的地位更無人代替,真可謂一榮俱榮。這就是晚清官場中關係網的作用。

晚清官場的“關係網”

再說袁世凱的北洋派系。袁世凱北洋派系源於李鴻章。如前所述,李鴻章曾是曾國藩派系中的人,後來,他任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二十多年,成為淮軍的首領,為北洋派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李鴻章長期擔任北洋大臣,但北洋派系並未形成。到袁世凱時期,才形成北洋派系。袁世凱,河南項城人。光緒八年(1882),隨淮軍入朝鮮,負責前敵營務處。光緒十一年(1885),被李鴻章保薦為三品道員,改任“駐朝總理通商事宜”。光緒二十年(1894),在中日戰爭即將爆發之際,請調回國,次年在天津小站訓練“新建陸軍”。在“戊戌變法”期間,袁世凱向榮祿告密,出賣維新派,得到慈禧太后寵信,不久升任山東巡撫,在鎮壓義和團過程中非常賣力。光緒二十七年(1901),繼李鴻章之後,袁世凱署理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次年實授。光緒二十九年(1903),任練兵處會辦大臣,後借改革軍制擴編北洋軍為六鎮,從此成為北洋軍閥的首領。袁世凱在任北洋大臣的六、七年中,形成了自己的北洋派別。

該派系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王士珍,直隸正定(今屬河北省)人,北洋武備學堂畢業。長期督辦正定鎮標隨營炮隊學堂。光緒二十一年(1895),袁世凱在小站訓練新式陸軍,次年初,王士珍經人介紹投靠袁世凱,為督操營務處幫辦兼講武堂總教習,是北洋軍骨幹之一。歷任統制、提督、陸軍部大臣。馮國璋,直隸河間(今屬河北省)人,北洋武備學堂畢業。袁世凱在小站創練新式陸軍時,被任為督練營務處總辦。光緒二十五年(1899),隨袁世凱到山東,參預鎮壓義和團。光緒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在北京設立練兵處,馮國璋任軍學司司長,是北洋軍骨幹之一。光緒三十二年(1906),署正黃旗蒙古副都統兼陸軍貴胄學堂總辦。後長期擔任軍諮使。

段芝貴,安徽合肥人。光緒十二年(1886),入北洋武備學堂。畢業後調往日本充東文學生。光緒十八年(1892)冬回國,任職軍械處。光緒二十三年(1897),投效袁世凱新建陸軍,充督操營務處提調兼講武堂教習,後歷任管帶和幫統。光緒二十六年(1900)後,因隨袁世凱鎮壓義和團被保升為道員。光緒三十一年(1905),調任陸軍第三任統制,以及督練處總參議兼督辦天津巡警工程捐務事宜。後署理黑龍江巡撫。

徐世昌,直隸天津人。早年結識袁世凱,由袁資助入京應考中舉。光緒十二年(1886)成進士。袁世凱在小站練兵時,他兼管營務處,是袁世凱的主要謀士。光緒二十七年,被袁世凱薦任國子監司業。光緒二十九年,成立練兵處,他以內閣學士任練兵處提調。次年署兵部左侍郎,後又兼會辦練兵處,不久授軍機大臣,巡警部尚書。光緒三十三年(1907),任東三省第一任總督、欽差大臣兼管三省將軍事務。宣統元年(1909),調任郵傳部尚書兼津浦鐵路督辦。次年,再任軍機大臣,授體仁閣大學士。袁世凱北洋派系的形成,不僅使這一派系的成員在晚清政局中相互關照,相互利用,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為在民國年間直接掌握最高權力奠定了基礎。

鄉情關係也是晚清官場上一種重要的關係。這種關係是以鄉土為紐帶,把官員們聯繫起來,正如俗語所說:老鄉遇老鄉,兩眼淚汪汪。當然,晚清官場上的人們,倒不會淚汪汪,然而作為同鄉的他們相互關照,確是真的。我們前面說到的曾國藩的湘軍派系,其中就有鄉情關係。據不完全統計,湘軍兵源大部來自湖南,尤以湘鄉籍最多。曾國藩派系中骨幹80餘人,湖南籍的人數就佔四分之一。我們說鄉情成就了曾國藩及其派系中的成員,是一點也不過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