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經》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55e4680


其實最大的智慧只能用最簡單的語言來描述,“天地聖人沒有仁愛,他們只把萬物百姓當做稻草紮成的芻狗!”然而“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越淺顯直白的道理,越沒人相信。

你我這樣的百姓連肉狗都不算,都是這芻狗!

《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言,如不能悟,五千個字就有五千種解釋。如果悟了,通篇只有倆字“道德”。道是天地萬物本質本性,德為天地萬物運轉功用。直白一點的說法就是“體”和“用”。

天本來就是世間萬物的本源,是萬物的“體”,天生萬物就是為了“用”,聖人教化百姓,聖人就是百姓的“體”,百姓就是聖人的“用”。作為本體,運化無窮,而它的用,用就是了,毫不可惜。如果在我們萬物和百姓看來,這就是不仁!

就像是下棋,棋盤上車馬炮你來我往,將帥各坐中宮,下棋的人如同指揮千軍萬馬一般,好不威風!為了一個卒子一個士也會掙的面紅耳赤。我們知道棋子不過是木頭石頭雕刻的假體,不可能是真的千軍萬馬。若這些棋子有靈,真的以為自己是威風凜凜的大元帥大將軍,豈不悲哀?

作為祭祀用品的芻狗也是一樣,人們只是看中了它可以代替祭祀品的“用”,至於它本身,沒有人愛惜,人們對芻狗是不可能有仁愛的。如果這芻狗也有靈,感受到儀式的隆重,人民的敬畏,就真的以為自己受到大家的愛戴,忘記了自己只是一把野草的事實,那不是也很悲哀麼?

凡夫俗子們總是會錯意,把自己放在天地和聖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說什麼“不仁才是大仁”、“不仁就是不偏不私”,這只是你自己的理解。而且你這種理解你自己都想不通,因為你聽多了天地聖人的虛情假意,忘記了自己只是一條芻狗,更加悲哀了。只有當你被天地聖人丟棄的時候,才能體會到什麼叫天地不仁,什麼叫聖人不仁!


麻爪工學院首席瞌睡家


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一句,連同隨後一句:"聖人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兩句話,引起天大誤解,引發太多討論,很多人斷章取義,曲解老子的本意,把太多人引入字面表義的曲途之中,讓老子無端背鍋,讓老子被莫名摸黑。

因此,為全面瞭解這兩句話的真正含義,需要通讀老子《道德經》第五章,因為這兩句話語出第五章。

以下是我在《時空之外·道法自然》中對第五章的個人理解,供參考。

老子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大意譯解:

天地絕無偏愛,對萬物一視同仁(比如都是芻狗),聖人也絕無偏愛,對百姓一視同仁(比如都是芻狗)。

天地之間,多麼象一個風箱,虛靜之時是一片安寂,鼓動起來是一場折騰,形容再多都講不清其間的變化,不如就此打住最好。

可見,老子的書,其實很直白,非常好讀,越讀越來勁,5000字,一個小時就能讀完。能否讀懂真不重要,重要的是讀著非常帶勁。


劉怯之


我研究《道德經》19年,被你邀請,算你找對人了。

首先,我要告訴你,《道德經》語句簡單,並且深奧,有一些地方很難理解。如果不懂得神仙之學,即使教授,專家,權威,也不能明白其意思。在中國,只有西漢河上公先生比較能夠理解它。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生育萬物的天地,絕不會打著所謂“仁愛”的旗號去剝奪萬物的獨立與自由,就好像把萬物當做是稻草扎的狗一樣,不會干涉它的一切。

延伸的意思是,天地作為萬物的創造者,並不以萬物的主宰自居,而是給萬物獨立,給萬物自由,讓萬物由著自己的心意去生活,去努力,去創造,去發明。

《道德經》中的核心,就是道與德 而道與德的核心,又是愛與無為。無為,就是不壓迫萬物,不干涉萬物,不主宰萬物,不枷鎖萬物,順從萬物意志,不折騰萬物,讓萬物儘性發出自己生命的璀璨。萬物皆都獨立與自由,於是能夠爭奇鬥豔,讓天地繁榮昌盛。

這句話是在批評儒家文化“尊尊,卑卑” 試圖搞壓迫,搞枷鎖,試圖剝奪人們的獨立與自由。道家文化把獨立與自由,當做是一種生命的追求。這句話充滿對生命的體貼與尊敬。

迄今為止,已經出版的《道德經》翻譯書籍,基本上沒有完全正確的,很多地方發生錯誤。《道德經》是一部具有精神境界的書籍,假如一個人沒有精神境界,根本不要指望能夠正確理解它。

1991年秋天 ,我遇見天蠍星先生,他用《道德經》中章句教誨我如何面對這個世界,如何做事,那時候開始我研究與參悟《道德經》。後來,因為人生髮生了一些個人不幸事情,接觸了基督教文化,得到了啟發,對《道德經》的真義有了突飛猛進的理解。一切都是命運安排。由此看來,理解《道德經》 需要很多側面文化進行幫助。

以上就是我的闡釋,希望你能夠有所啟發。

三克油。


二郎戩先生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出自今本《道德經》第五章,歷代對這句話的意思爭議比較大。

芻狗,指古代祭祀時用草紮成的狗。如下圖:

歷代的解釋有很多,以下列出對這句話的三種解釋:

1、天地是不仁義的,把萬物當做狗一樣對待。

2、天地無所謂仁,也無所謂不仁,天地看待萬物是一樣的,把萬物、百姓像對待芻狗一樣平等對待,沒有偏愛的私心,一切隨其自然發展。

3、將這句話斷開解,如錢鍾書:“芻狗萬物,乃天地無心而不相關,非天地忍心而不憐惜。以此維護天地仁愛的本質。

那麼這句話究竟應該怎麼解,我們既不能望文生義,也不能脫離老子《道德經》的整個思想文本進行解釋,來看《道德經》中對“天地“的解釋,概有兩種特性:

1、天地不自生但能長生。“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2、猶如風箱,生生不息。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天地之間不正象個風箱嗎?雖然空虛,但不短缺,越拉動它風量越多。

由此歸之,天地任其自然、不自生的特性使得天地具有不偏愛萬物、不恣意作為的行為,所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既不能將天地理解為仁愛之天,也不能將天地理解為不仁愛之天,而應理解為自然之天。


東方國學


上半年《遠大前程》這部電視劇非常火爆,收視率很高。

但劇中三大亨中的老三陸昱晟,就說了這樣一句話: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從字面上理解,天地是不仁義的,把萬物都當做芻狗,聖人是不仁義的,把百姓當做芻狗。感覺天地、聖人都不是好東西,對萬物、百姓這麼輕賤與蔑視。


這句話的意思,被很多人誤解,也可以說誤讀了幾千年。


我們從文字的角度,看看【仁、芻】兩字的字義:



【仁】

代表二人關係,人人關係,二人之間要親仁。同時也會引申為:公平、平等、仁愛


【芻】(繁體:芻)

從字形上看,芻由屮、屮、又手形組成,芻字本義:草、手抓草。

由芻造出的字:皺、雛


皺,物體表面上的褶紋,有草皺巴巴的特性


雛,出生不久的小鳥,毛絨絨的,毛象草一樣

趨、謅、鄒、縐、騶在造字過程中都有用到了芻(草)的特性。


當然,有人問:急、煞,這兩字與草的物性沒一毛的關係,是的,


急,由及+心組成,與芻草沒什麼關係

煞,由殺+殳組成的,與芻草沒什麼關係


文字的字義必須回到造字時的源頭,才能理解字的來源,才不會弄錯意思。

從上述仁、芻的解釋,再回頭來理解: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可能就簡單多了:芻狗不是狗,是古代祭祀用草紮成的狗,用之前很受人尊敬,但用過後就會被丟棄。


仁指公平,天地是公平的,不會說對誰特別好、對誰特別壞,萬物順應自然而發展

同樣,聖人對待百姓,也是很公平的、無私的,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他們自由生息。


.

.


【專注說文解字、快速識字、K12全語文、海外漢語,漢字創新思維、漢字國學、解字古詩文】,漢字師認證課程,教授古汀說文道字系統核心原理,掌握其延伸出來的應用,

想了解詳情,關注本號,私信留言 ”99“

瞭解《人字學習體系》,私信留言:“人”


漢字谷主


芻狗不僅是指祭品,還是指很低賤的祭品,是貧窮人家用以祭天地的,跟牛羊相比狗已經是低賤的祭品了,它卻還是草扎的狗,所以這裡是強調低賤。但是牛羊是祭,草狗也是祭,在天地那裡看來萬物都是一樣的,如果說草狗低賤,那麼萬物都是象草狗一樣的低賤了。把萬物都看做低賤的,從“仁”的道德規範來說,天地自然就是不仁的了。但是既然一樣低賤,也就無所謂高貴,既然無所謂高貴,也就無所謂低賤,萬物眾生都是平等的了。

這裡是說要對萬物眾生平等看待,自然以待,不要人為區分高低尊卑,不要人為定義什麼仁義道德的規範。

緊接著後面的就是天地之間就象風箱,看著空空的但其實不空,只要鼓動一下就有很多風鼓出來。人說的太多,定義、規範、作為太多,最終會技窮,不如守著天地之間的本道,讓萬物眾生按自然之理自然發展。(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風中CD


我來試著回答一下這個問題!老子的《道德經》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什麼意思呢?首先,我們要知道天地不存在“仁不仁”的問題,洪澇多發地帶,你非要在那裡久居,受災了你說“天不仁”,這是沒有道理的,你住的高一些遵循了自然規律,那你就沒有危險了!天地皆為規律,它不因某個地方已經發洪水了它就不下雨了,也不會因為某地沙漠化它就多下一些,天地就是天地,它是一種規律!什麼是“芻狗”?祭祀用的祭品,用草紮成,祭祀時老百姓非常地重視它,祭祀結束後就沒有人理會它了!“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呢?規律!萬物的規律,萬物生長的規律!如果天地規律你掌握不了,你可以看看萬物是怎樣生長的?“泡桐樹”會不會長在長江裡?魚會不會爬行如飛?牛和馬會不會翱翔於天空?不會呀!“芻狗”之規律就是萬物之規律,人類找到萬物生長的規律,也就找到人類生存的規律!換句話講,“你沒有看到過豬肘子,還沒有看到過豬跑嗎?”如果有人這樣亂解釋,“天地不仁慈,把萬物當作芻狗一樣對待”,這種人屬於愚蠢;如果有人把“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翻譯成“聖人不會仁慈,他們把老百姓當芻狗一樣的對待和支配“,這種人的良心就是大大地壞了!“聖人不仁”就是“聖人也沒有找到的規律”,你可以看老百姓是怎樣生存下來的,老百姓只所以一代一代的生存繁衍,自有他們的生存之道,這就是規律!你按規律辦事就可以了!說白了,就是老子的思想“道法自然”!我就問你們,聖人會不會真的“不仁”?如果聖人不仁慈,他會是聖人嗎?老子不仁嗎?孔子不仁嗎?孟子不仁嗎?莊子不仁嗎?你說你們那地方上某個人不仁壞透了,那是因為他不是聖人,不是聖人當然歹毒,所以,“某些天才哪”!千萬別亂翻譯老子的《道德經》,亂翻譯那就是害人!


楓林橋1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這是《道德經》第五章的內容。

翻譯過來差不多是這樣:

這句話,是說,天地不以惻隱之心,對待萬物都是一樣的。聖人不以惻隱之心,對待所有人都是一樣。天地之間,像個風箱一樣,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這個說的本來就是眾生平等,說的是不濫以用惻隱之心去區分對待他人。說的是對待他人,無論對方是誰,無論是王侯將相,還是街邊小乞,都理應一視同仁。各自以本我的姿態、規律生存、進化與發展。以順自然的形式來實行的一種大無愛精神。

這句話,看似無情,實則有情。他不是勸告眾人一定要以仁待人,而是以平常之心待人。他看似待人自私,但是他又對所有人都是一樣。也就無所謂自私。順其自然,從皮相上看作“無情”的意思,但是實際上正因為“無情”才以至於“無私”、“無慾”,才能做到真正的一視同仁,視萬物為平等。

因此,這句話,是一句真正的大仁大慈的語句。道德經中有這一句話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這句話放這裡來講,也更像是叫人復歸於無慾無私。正因為無慾無私,所以“無情”,所以對待萬物同等,所以有情。因為無仁,所以有仁。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本是大仁大德之話,只是因為一群人故意的曲解,改變了他原有的意思。尤其以網絡小說用的最多,將如此一句大愛之語,變成了一句鄙俗之言。


L流氓星


《道德經》第五章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兩句話極易引起讀者的誤解,很多人望文生義,把這兩句話解釋為:“天地冷酷無情,輕賤、蔑視萬物,就像對待草扎的狗一樣。聖人冷酷無情,輕賤、蔑視百姓,就像對待芻狗一樣。”

其實這樣的解釋完全違反了老子的本意。

首先,我們要理解“不仁”是什麼意思,是不是指仁愛的反面——狠毒呢?並不是,雖然仁愛的反面確實是狠毒,但是這個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的,在仁愛和狠毒之間還存在著一種不屬於兩者的狀態,被老子稱為“不仁”。

舉個例子,你對於自己家人肯定是仁愛的,對於犯罪分子肯定是狠毒的,而對於路人則是一種冷漠的態度,既非仁愛,又不是狠毒,而是一視同仁,毫無偏私,這就是“不仁”。

天地對待萬物就是“不仁”的態度。

古人總是認為,天地間存在著一個至高的主宰者,這個主宰者是仁愛的,他灑下陽光溫暖萬物,降下雨露滋潤萬物,蓄養萬物,培育萬物,就像父母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

老子卻在《道德經》中告訴大家,並非如此,在萬物之上並不存在著一個仁愛有情的主宰者。一切事物的生長、發育都是自然而然的,並不是被外在的力量所驅使,而是順應著自己的自然本性,這種自然本性就是內在於萬物的“道”。

因此,天地對萬物毫無偏私,任其自由發展,這就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老子認為,人應該效法天地的法則,所以《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的本性是自然,毫無偏私的對待萬物。那麼統治百姓萬民的聖人也應該效法天地,毫無偏私地對待百姓,任他們自然而然地發展,這就是聖人的“不仁”。

其實,這個“不仁”就是“無為”。居士我在之前一篇文章中說過,所謂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不妄為。無為就是順應萬物的自然規律,輔助百姓自我發展而不加制約,不去驚擾百姓,不能強作妄為。

有很多統治者做不到不仁和無為,他們自以為是仁愛有為的君主,認為自己有責任去指導百姓。比如今天告訴農民,種水稻比種小麥賺錢,大家把麥子拔了種上稻子,明天告訴牧民,養羊比養牛效益高,趕緊把牛宰了買小羊羔。這麼胡亂折騰之下,百姓必然越來越窮。而最好的統治方法就是不要替百姓操心,任他們自由發展。

很多人看到“不仁”,就認為老子反對儒家的“仁愛”。其實儒家學說中也蘊含著不仁和無為的思想,比如《論語·衛靈公》中就記載了孔子的無為思想:“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孔子認為,舜只要端正地坐在王位上,天下就能大治,根本不需要他親自做什麼。這正是《道德經》中所說的“無為而無不為。

綜上所述,老子認為統治者應該順應天地的自然之道,對待百姓毫無偏私和偏愛,任憑百姓自然發展,自然就能天下大治了。這正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不僅治理天下是這樣,養育孩子也是同樣的道理。當然了,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父母是絕對做不到對孩子“不仁”的。但是有些父母愛孩子愛得太過分了,恨不得所有的事情都替孩子包辦,這樣養出來的孩子只能是個廢物,因此做父母的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對孩子太過偏愛,要給他們留出自由發展的空間。



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歡迎關注,一起交流。


夢露居士讀國學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不能只從這句話本身去理解。

要理解這句話,首先要理解《道德經》全部章節中兩條主線:道~天地~萬物與聖人~天下~百姓,整部《道德經》都是圍繞這兩條主線展開的。第一條主線說的是道和天倫,第二條主線說的就是德和人倫。

道與天倫的核心法則就是無為而治,無為而治不是什麼都不為,而是像無那樣作為,做到:生而不有、養而不恃、長而不宰,這就是道,道就是讓萬事萬物按照自己的天性去生長,都可以活出最好的自己和做最好的自己,只成就不控制不主宰不傷害不佔有。德與人倫也應該像道與天倫一樣。

理解這句話還要結合第三十八章,即德經的第一章所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理解了這句話,就能夠理解老子的“天地不仁”與“聖人不仁”中的“仁”。我們可以看出,老子是反對“仁”的,只有在失去道、再失去“德”的前提下才會被迫選擇“仁”。

因此,“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本意是,天地和聖人都不應該選擇“仁”這種方式,而應該選擇“道”,至少應該選擇“德”,遵守天道,對萬物和百姓不要動不動就橫加干涉、不要去主宰、不要去佔有,就像對待稻草狗一樣,紮好後(生和養之後)就要順其自然、讓其保持自己的天性自生自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