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單兵裝備發展歷程,和世界一流還存在多大差距?

我國單兵裝備發展歷程,和世界一流還存在多大差距?

在文章開始以前,首先作一個聲明,本文沒有貶低的意思,只是把解放軍現役的主流裝備拿來和現在的世界主流裝備做比較,從中發現一些問題,只有發現問題才能解決問題,對此某些網友有不同意見,說不應該拿幾十年前的裝備和現在比,我承認這一點,但不要忘了我們現在正是用的這些裝備啊!只有認識到了這一點,才能進步。

單兵裝備,看起來是個小問題,但卻是關係到戰場上一個最小單元--步兵切身利益的大問題,二戰美軍裝具已經實現了初步的整合化,而解放軍現在仍是分件單掛!現在已經21世紀了,再也不是那個光靠敢打敢拼就能贏得戰爭勝利的時代了,那些忽視單兵切身利益的思想已經大大落伍了!下面,從幾個方面談談中國單兵裝備。

一、首先說說迷彩服

迷彩服是作訓服的一種基本類型,由綠、黃、茶、黑等顏色組成不規則圖案的一種新式保護色。迷彩服要求它的反射光波與周圍景物反射的光波大致相同,不僅能迷惑敵人的目力偵察,還能對付紅外偵察,使敵人現代化偵視儀器難以捕捉目標。迷彩服最早是作為偽裝服出現的,希特勒的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首先使用了迷彩服,為“三色迷彩服”。德軍的迷彩服在實戰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後來各國軍隊紛紛仿效,並對迷彩的顏色和斑塊的形狀進行研究改進。60年代以後新研製的迷彩服採用合成化學纖維製成,不僅在防可見光偵察方面比原先的的棉布材料優越,而且由於在色彩染料中摻進了特殊的化學物質,使迷彩服的紅外光反射能力與周圍景物的反射能力大體相似,因而具有了一定的防紅外光偵察的偽裝效果。

遺憾的是,直到80年代,我們的解放軍仍然沒有大批裝備迷彩服,在中越戰爭中,參加戰鬥的部隊依然穿著20世紀60年代研製的“國防綠”軍服,無法很好地滿足戰場環境的需要。為了滿足前線戰士需要,以英國五色迷彩和韓國塊狀迷彩為藍本,小規模生產了一批配發偵察兵等精銳作戰力量。但效果並不明顯,隨後,仿照美軍的M81式林地迷彩,研製出瞭解放軍歷史上第一種制式迷彩服——87式迷彩服,並在1989年開始陸續裝備部隊。

總的來說,87迷彩服仍然是隻解決了有無問題,但其性能在大規模配發時已經落後,設計版型不好,散熱性差等。最重要的缺陷是防紅外偵察性能不好,為解決此問題,隨後又推出了97式迷彩服,並配發駐港部隊,但此款迷彩仍沒有解決耐磨性差,布料不夠結實,散熱性差等缺點。

再看看同時期的美軍迷彩,2002年美軍開始配發數碼迷彩,這種迷彩圖案設計時充分利用了視覺生理學,充分考慮到環境變化的因素。從近距離看,數碼迷彩服的圖案類似構成圖像的最小單位——像素;從遠處看時,這種迷彩圖案又能輕易融入各種不同的背景之中,使肉眼難以發現。現在裝備美軍的數碼迷彩服有林地數碼迷彩和沙漠數碼迷彩兩種,均由混紡料製成(50%棉布+50%尼龍)。這種布料的特點是不用熨燙,適合懶人穿。在臂部增加了一個兜;胸兜採用魔術貼封口;袖釦由明釦改為暗釦,避免勾掛東西;肘、膝及臀部等易磨損部位的加固層和布料之間留有填充護墊的空間;胸兜和名條均向內傾斜,類似於二戰中的M42傘兵服和越戰時的熱帶作戰服。可以看出,美軍迷彩在充分利用高科技的前提下人性化了許多,充分考慮了戰場長士兵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體現了其研究人員的嚴謹作風。

廣大中國軍隊配發的迷彩大多是夾克式,說實話夾克式迷彩服上衣的確不適應訓練、作戰的需要,繫了武裝帶後整個人跟個葫蘆似的,有損軍容,而且在前後做動作時“露肉”,出水後兜水,而且夾克比較封閉,打溼後不易幹。總之,我軍的軍服設計中十分缺乏人性化,沒有真正為軍人提供最適合的軍服。個人覺得後勤的設計師們應該親自體會一下軍人的生活和戰鬥需要,不要再搞一些讓軍人無奈的設計。

後來我軍裝備了新式迷彩,從單調的夾克式發展到現在的派克式、短風衣、披風等多種款式,能夠滿足多兵種、多種季節、多種環境下使用的需要,特別是其布料,充分利用了高科技,防水透氣塗層,放到自來水下衝都不會漏水,但是汗卻可以排出來,有人造皮膚功能,寒區版的還有抓絨內擔,可以防止冷風侵入,又不影響排汗。

二、再說說我軍攜行具

單兵攜行具是單兵攜帶裝備、物品時使用的工具。因為單兵的負荷量將直接影響其作戰效能和持久能力,所以世界軍事強國一直非常重視單兵攜行具的發展,依據人機工程學原理不斷改進單兵攜行方式,使負荷在人體上的分佈更趨合理。早在1945年美國就有了制式單兵攜行具——M1945式攜行具。此後,美國又先後為士兵配發了M1956、M1972、XM80等攜行具。目前美軍的標準單兵攜行具是通用輕型單兵攜行具,簡稱“阿利斯”(ALICE)系統,具有裝取迅速、攜行舒適、耐磨性好、偽裝性強等優點。該攜行具曾伴隨美軍士兵參加過海灣戰爭、阿富汗反恐怖戰爭與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受到參戰士兵的好評。與美軍一樣,英、法、德、日、俄等國家也為本國土兵配發了各具特色的單兵攜行具。那麼,我軍的單兵攜行具發展狀況如何呢?建國以來很長時間內,甚至現在的很多中國部隊,都沒有自己的攜行具,對裝具的攜帶仍處在“分件單掛”水平上。生活攜行具其實就是打被包,當過兵的朋友都不會忘記自己新兵訓練緊急集合時打揹包的荒張,被子,褥子,一件備用作訓服都要打進去,鼓鼓囔囔不說,還需要很高的技巧,打鬆了一跑就散,而且打出來的被包對重量的分配極端不合理,被包帶又太窄,經常勒住肩部血管,壓迫神經,時間長了整條胳膊都是麻的,致使很多士兵談緊急集合而色變。分件單掛的戰鬥攜行具更是噩夢,“分件單掛”說白了就是“繩捆帶綁”,將所有需要攜帶的物品全部掛上就完了。下面我介紹一下我軍一個普通步兵拉動時穿戴裝具的過程。

第一步背手榴彈袋(內裝4枚手榴彈),左肩右脅;第二步背挎包,右肩左脅;第三步扎腰帶;第四步披子彈袋(胸掛式彈藥攜行具,俗稱胸罩,肚兜);第五步背防毒面具,左肩右斜;第六步背水壺,右肩左斜;第七步背揹包,雨衣、大衣扎於揹包上端,乾糧袋捆於揹包兩側,工兵鍬或鎬豎插於揹包背面中央;第八步背槍。這樣一套下來士兵就完全處在“五花大綁”之中了。有人數過,綁在戰士身上的帶子至少有十幾條,如揹包帶、手榴彈兜揹帶、胸掛式彈藥攜行具揹帶、挎包帶、水壺帶、槍帶……這些帶子不但互相干擾,而且帶來了不必要的麻煩,就連喝口水也要把所有的帶子都重新調一遍。因此,當戰士們身上掛滿各式零碎後,別說訓練作戰,就是長途行軍也會疲憊不堪。

到了90年代,這種問題逐漸被上級重視,於是經過多次論證和綜合分析,總後軍需裝備研究所終於在1991年研製出我軍第一代組合式單兵攜行具——91式單兵攜行具,並裝備部隊使用。

這種攜行具由戰鬥攜行具和生活攜行具兩部分組成。

戰鬥攜行具又包括彈藥攜行具和作訓包。彈藥攜行具由兩個前片和兩個後片組成,前後片通過側面交叉的圓繩帶及肩部兩個肩帶相互連接。前片設有4個7.62毫米56/81自動步槍彈匣包,後片則有4個手榴彈袋和1個水壺套。使用時,首先穿好彈藥攜行具,扣好胸扣,然後利用兩側的鬆緊調節繩調整胸圍,用肩帶調節長短。作訓包採用雙肩背形式,裡面有分隔布,使物品擺放有序。在包的前面附設有一個小袋,左右兩側各有一個耳囊。通常情況下,作訓包裡可以裝一把摺疊軍鍬、一副防毒面具、一日份的單兵野戰食品、急救包及水壺。作訓包的攜行方式有兩種:雙肩背或是和生活攜行具組合揹負。

生活攜行具其實就是一個大號背囊,分為寒區背囊和溫區背囊兩種。背囊上下設有開口,便於取放物品,上開口處縫有用於調節容量的尼龍綢加長袋。在背囊兩側附有耳囊、水壺袋和防毒面具袋。需要說明的是,背囊的總容量很有意思,溫區為60升+10升,寒區為79升+10升。為什麼呢?因為上面的那個尼龍綢加長袋可以根據需要多放出10升空間,不用時再收回去。按照規定,背囊內放大衣、被子和備用服裝;兩個耳囊裝鞋及個人生活用品;下面的兩個側袋放防毒面具和水壺。金屬內背架是這種背囊的一大特色。內背架可以增加背部的剛性,有利於背部力的傳遞和重心平衡,使重量在人體上均勻分佈,降低了對人體呼吸和肺功能的限制。此外,背囊與人體之間還設有兩條背墊,使背囊與人體保持一定距離,便於通風透氣。

可以說,91式單兵攜行具從根本上改變了解放軍單兵攜行的“分件單掛”、“繩捆帶綁”的落後方式,標誌著中國軍隊的單兵攜行具跨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不過,與外軍同時期的單兵攜行具相比,91式單兵攜行具仍存在不少缺點,如:正面不能調節;釦環容易鬆動;水壺袋設計不合理,只要靠牆坐著或躺下就會硌腰,而且只能裝下老式水壺。而且對重量的分配沒有考慮人的身高,個子大的士兵經常被磨破肩頭潰瘍。

但是,雖然有了這種攜行具,但廣大解放軍仍然在忙於整天打揹包,而攜行具整整齊齊碼在儲藏室中,美其名曰整齊劃一,這不能不讓人疑惑:攜行具到底是為了作戰訓練用還是為了擺起來好看用?

三、說說我軍防護裝備。

防護裝具,一般包括頭盔,防彈衣等。

一般來說,一個士兵在戰場上,有防彈衣,有頭盔,從心理上來說就有一種安全感,就是說我們教育戰士,說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為了保衛祖國而戰,這是從思想教育上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從物質上,你給他配備這麼多先進的防護裝備以後,他心裡就非常踏實,他敢打,敢勝的決心就更強。但遺憾的是,由於經費、技術,思想等原因,直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我軍還沒有裝備自行研製的頭盔,相當一部分是過去戰場上繳獲的戰利品。1979年的中越戰爭期間,我軍因未大量配備頭盔,因頭頸部受傷的戰鬥死亡率高達50.8%,這個數字等於二戰期間裝備M-1頭盔的美軍頭頸部戰鬥死亡率的1.6倍。到後來的法卡山戰役中,大量佩戴頭盔,結果傷亡率明顯降低。

20世紀70年代,我國聯合研製成功我國第一代防彈頭盔——GK80型鋼盔。於80年代初正式裝備部隊。GK80鋼盔所用材料為232防彈鋼,鋼盔重1.10~1.25千克,抗衝擊性能高於392焦耳,V50值為366米/秒。但由於防彈性能有限,擊碎的碎片在高速飛散時容易造成“二次破片”傷人,(所謂二次破片傷人,是指射擊到鋼盔的子彈被反射後再次傷人。)加之鋼是金屬熱導體,冬夏天佩戴極不舒適。另外沒有盔套,太陽反光很容易成為敵人射擊的目標。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GK80鋼盔已經明顯地在防彈性能、佩戴舒適性、防護面積、與其他裝備的適配性等方面遠遠落後於國外新型軍用頭盔。

在這種壓力下,我國科研人員經過不懈努力,1994年,我軍第一代非金屬軍用頭盔研製成功,從而實現了我軍防彈頭盔整體水平的躍升。這種被人稱為“中華神盔”的QGF02頭盔在54式手槍5米射距範圍內,其抗彈率達到100%,V50值達630米/秒,明顯優於美軍裝備的PASGT頭盔,抗彈能力比GK80鋼盔提高了38.4%。其綜合性能已經達到了上世紀90年代國際同類產品的先進水平。

經過各種嚴格測試,“中華神盔”的綜合指標均超過美軍PASGT頭盔,而美軍PASGT頭盔經歷了阿富汗、伊拉克戰爭,已經成為美軍的標誌。中國頭盔優於美軍頭盔,說明我國在頭盔研製方面,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但美軍PASGT頭盔也有可借鑑之處——美軍頭盔總體設計優良,特別是充分考慮信息化裝備需要,頭盔上預留了應有的電子裝備的接口和卡具,這些“中華神盔”在設計時根本沒考慮到,不得不說是一個缺陷。

再說說防彈衣。

大家知道,早在一戰的時候,戰場上的死亡那個時候已經明顯地看出來,炮引起的死亡遠遠地超過了用槍直射的死亡率,到二戰的時候看得更清楚了,在二戰的時候戰場上的死亡有80%以上是死於彈片,就是炮彈、手榴彈的彈片。而這種破片傷,只能靠防彈衣、頭盔這些來防護。尤其是這次伊拉克戰爭,美軍在伊拉克打這麼長時間,他為什麼死亡只有一千多人,就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配備了非常好的頭盔和防彈衣,曾經有一個士兵的精神有毛病,在人群中扔了一個手榴彈,但只死了一個人,其他都是傷,傷可以治,但是死人只死了一個,為什麼?就是因為美軍有非常好的防護裝具。筆者認為這個裝具的重要性甚至超過你一個先進的大炮的重要性。對鼓舞士兵的鬥志,敢打必勝的信心都非常有好處。

但是中國的防彈衣呢?

從建國到1997年,在這48年的時間內中國軍隊居然沒有配發自己的防彈衣!在經歷的幾場共和國戰爭中,廣大解放軍就是靠著自己的勇氣和鮮血打贏了戰爭,但中國軍人也付出了巨大代價,成為中國很多家庭時常隱隱作痛的創傷。我在《為了忘卻的紀念》中曾寫過:戰爭對於我們這樣一個大國來說是個“小仗”,而對於那些年輕的士兵來說——他們投入的卻是自己的“整個生命”!

1997年的時候,駐港部隊要配備一套最先進的裝備,當時中國還不具備生產防彈衣的技術,所有的防彈衣都要向國外購買。當時,就是在購買防彈衣的時候遇到了國外種種阻撓。經中國軍工人員的不懈努力,終於研製出了代表世界先進水平的“護神”防彈衣。

後來,“護神”又相繼開發出一系列非金屬防彈背心和相應的防彈插板。其中,有采用芳綸及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材料製成的軟體防彈衣,需要時插入防彈板就可變成硬體防彈衣。“護神”所用的高強高模聚乙烯纖維的強度比同直徑的優質鋼絲高12倍,重量卻只有其1/8,用這種纖維製成的新型軟質防彈衣纖薄如紙、堅韌如鋼,放在水中還可以浮起來。實驗數據顯示,這些防彈衣均能防止51式手槍子彈的攻擊,在加裝高等級複合陶瓷防彈板後,一些防彈衣還能抵禦5.8毫米鋼芯步槍子彈。

但還是那句話,就算再好的裝備,不大批列裝還是白搭!

如果把中國主力集團軍和美國機步師的裝備對比一下,我們就可以發現,在坦克、火炮、各型導彈、槍械等方面,我軍絲毫不遜於美軍,有些能力還要勝過美軍,例如我軍的對地導彈和遠程火箭所顯現的遠程打擊能力。我軍落後在3個方面,戰場信息控制、武裝直升機和防彈衣。

我軍對越自衛反擊作戰的數據顯示,我軍的死傷比在1:2到1:4左右,由於統計資料來源的不同,我們很難得到準確的數據(有資料說我軍犧牲6954人,受傷14800多人,也有資料說我軍犧牲12000人,受傷38000人),對比美軍的死傷比,相差將近一倍。考慮到我軍戰士的頑強程度,如果裝備了防彈衣,我軍步兵戰鬥力提升恐怕不止一倍。

我軍目前沒有裝備防彈衣,可能有兩個理由:

第一是經濟因素,一件高性能防彈衣價格不菲;第二就是性能上的考慮,我們的防彈衣性能還是不過關。

但是這樣的理由不能成為我軍不列裝防彈衣的藉口。

我們不是強調“以人為本”嗎?我們不是強調“一切為打贏”嗎?

我們的防彈衣外銷價格為每件3600元人民幣,我們給主攻部隊每人配備一件還是能承受的。

技術沒有達到最佳指標,可以退而求其次,再差的防彈衣,面對飛來的子彈總比血肉之軀強。戰爭實踐表明:武器裝備越是現代化,流彈及碎彈片的致傷率越高。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彈片傷僅有16%,在侵越戰爭中卻上升為80%。據統計,戰場上死亡總數的80%是由中速流彈和碎彈片造成的。穿上防彈衣後,可有效地阻擋流彈和碎彈片,傷亡率降低58%。其中胸部受傷造成的死亡率從30%降到8%,腹部受傷的死亡率從39%降到7%,受保護部位負傷離降低了74%。

因此,即使我軍防彈衣性能有差距,也應當列裝,能為子弟兵能擋一發子彈,一個彈片也好!

四、窮人的軍靴--中國作訓鞋

對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的人來說,最熟悉的軍鞋恐怕就是解放鞋了。20世紀50年代初,隨著我國橡膠工業的發展,解放軍各部隊全部換成了解放鞋,一穿就是半個多世紀。半個多世紀以來,作為平戰結合的通用軍鞋,解放鞋參加了中國軍隊的歷次作戰行動,並在部隊訓練、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中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不少老兵至今仍對伴隨著他們度過戎馬生涯的解放鞋有著深深的感情。

然而,由於解放鞋採用純棉材料製作鞋面和鞋裡,所以特別容易磨損。此外,這種鞋耐磨性不好,透氣、透溼性差,穿上異味大,有“燒腳”的感覺。總之,式樣陳舊、功能欠缺的解放鞋已無法滿足部隊的實際需要。

在這種情況下,解放鞋的換代產品—99式作訓鞋應運而生。99作訓鞋由總後軍需裝備研究所研製,鞋型設計吸收了旅遊鞋、運動鞋的特點,增強了對腳踝和腳背的保護功能。與解放鞋相比,99作訓鞋的抗菌防臭性也改進了很多,適合部隊高強度作戰訓練穿用。據部隊戰士反映,這種鞋特別輕便,加厚的鞋底比老式解放鞋好了很多,抓地力極強。目前已經大規模列裝部隊。但這種鞋雖然比解放鞋有了很大進步,但他終究是膠鞋,無法與真正的作戰靴相比。

一般來說,配發部隊的作戰鞋應遵循幾個基本原則:必須能在特定環境下保護士兵的腳;必須簡易、耐用,而且易於供應;必須能保持雙腳乾燥、暖和或涼爽;應保持腳和靴子之間的摩擦最少。這樣說來99作訓鞋顯然不符合要求,99作訓鞋不防水,容易被水滲透,弄溼襪子和腳。此外,大批配發部隊的99低腰作訓鞋容易崴腳也是個不爭的事實。

對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的人來說,最熟悉的軍鞋恐怕就是解放鞋了。20世紀50年代初,隨著我國橡膠工業的發展,解放軍各部隊全部換成了解放鞋,一穿就是半個多世紀。半個多世紀以來,作為平戰結合的通用軍鞋,解放鞋參加了中國軍隊的歷次作戰行動,並在部隊訓練、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中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不少老兵至今仍對伴隨著他們度過戎馬生涯的解放鞋有著深深的感情。

然而,由於解放鞋採用純棉材料製作鞋面和鞋裡,所以特別容易磨損。此外,這種鞋耐磨性不好,透氣、透溼性差,穿上異味大,有“燒腳”的感覺。總之,式樣陳舊、功能欠缺的解放鞋已無法滿足部隊的實際需要。

在這種情況下,解放鞋的換代產品—99式作訓鞋應運而生。99作訓鞋由總後軍需裝備研究所研製,鞋型設計吸收了旅遊鞋、運動鞋的特點,增強了對腳踝和腳背的保護功能。與解放鞋相比,99作訓鞋的抗菌防臭性也改進了很多,適合部隊高強度作戰訓練穿用。據部隊戰士反映,這種鞋特別輕便,加厚的鞋底比老式解放鞋好了很多,抓地力極強。目前已經大規模列裝部隊。但這種鞋雖然比解放鞋有了很大進步,但他終究是膠鞋,無法與真正的作戰靴相比。

一般來說,配發部隊的作戰鞋應遵循幾個基本原則:必須能在特定環境下保護士兵的腳;必須簡易、耐用,而且易於供應;必須能保持雙腳乾燥、暖和或涼爽;應保持腳和靴子之間的摩擦最少。這樣說來99作訓鞋顯然不符合要求,99作訓鞋不防水,容易被水滲透,弄溼襪子和腳。此外,大批配發部隊的99低腰作訓鞋容易崴腳也是個不爭的事實。

再看看美軍的軍靴,早在1952年,美軍便少量裝備了一種專用的叢林靴。這種靴子由棕色優質牛皮和綠色帆布構成,帶有皮製護腿,考慮到叢林戰的需要,在靴子的內側開有兩個小孔,以便及時排出灌進靴筒的水。這種叢林靴主要供應越戰初期派駐南越的美國軍事顧問,越南戰爭升級之後就逐漸消失了。越戰期間,美軍正式裝備了專門研製的叢林作戰靴,帶有排水孔和加強帶,適合熱帶雨林作戰。今天,世界各國軍隊裝備的叢林作戰靴基本沒有擺脫越戰期間美式叢林靴的雛形。現在,我們來看看美軍現役的叢林靴吧。美軍現在使用的叢林靴於1990年成為制式的熱帶作戰靴。這種叢林靴的靴身為綠/黑色尼龍加皮革製成,有2個排氣孔;靴底沿用了越戰時使用的巴拿馬式花紋,不易積存泥漿;鞋底內有金屬片,可保護雙腳免遭刺傷。

今天,美軍仍在不斷對叢林靴進行改良,並首次用芳綸複合材料製成網狀結構的靴墊取代了靴底內的金屬板。改進後的叢林作戰靴不但減輕了重量,而且加強了防雷能力。

有人片面強調膠鞋的好處,說什麼舒服阿,適合跑步急行軍啊云云。但大冬天你能穿個膠鞋四處跑嗎?現在已經不是那個靠膠鞋走路無聲悄悄摸上敵人前沿的時代了,如果中國再不裝備作戰靴,那麼必將在未來的戰爭中給前線將士帶來極大隱患!

剩下的一些零散的單兵裝具就更差了,中國至今沒有配發戰術手電,而美軍的L 手電筒經過了實戰考驗已經相當成熟(甚至解放軍某些演習也在用美軍的L手電)。中國的黃色武裝帶和牛皮手槍套與全身的迷彩不協調,影響整體的隱蔽水平,而且材料偏硬,不舒服,應該按照國際潮流改為尼龍製作。中國的81步槍刺刀功能單一,無法勝任複雜多變的戰場環境(95步槍上配的仿美軍M9刺刀在解放軍中很受歡迎)。單兵沒有配發指北針(美軍連單兵GPS都有了),這樣無法使落單的士兵判斷自己的位置。水壺還是幾十年前的老式樣,只能仰起頭來喝水,增加了暴露目標的幾率,應該改為軟管吸水。中國現在仍然再用65式防毒面具,其能否對現代新式毒氣有效不說,而且設計不合理,帶上後不能做劇烈運動,否則容易窒息。中國廣大步兵仍然沒有裝備瞄準鏡和榴彈發射器,這必然影響火力的發揮(似乎81步槍沒有預留加裝瞄準鏡和榴彈發射器的空間?哪位大俠知道?)

總之,我軍長期以來片面強調人的因素,不重視人與裝備的完美結合,我軍的裝備設計也不注意人機工程,性能不好而且士兵使用的環境更差,早在二戰德國單兵裝備就很重視人機工程,比如德軍M35頭盔使用牛皮作為內襯保證士兵使用的舒適性,北歐地區的哨兵軍靴加有木製鞋底以防止寒氣從腳底侵入,M42型傘兵靴鞋底加有防震緩衝裝置以防在著陸當中傘兵受傷,寒帶作戰的士兵都配備了兩套白色偽裝套衣以適應積雪地區的作戰環境,等等,這些東西看起來不起眼,但實實在在關係到每一個士兵切身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戰爭德結局。

其實中國軍隊什麼好裝備都有,但就是不下發!這才是中國軍隊真正的痛!

我本人不是唯武器論者,也不是“言必稱美國”者,我本人非常欽佩老一輩解放軍創造的輝煌歷史,但我們應該看到,時代已經改變,如果仍然抱著老黃曆不放,那麼帶來的必然是落後,帶來的必然是中華民族的再次屈辱,讓我們同心協力,共同為改變中國軍隊落後現狀而努力,有了我們的獻技獻策,我們的軍隊才能不再痛,我們的國家才能自豪的屹立於世界軍事強國之林,到那時,才能真正實現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邁誓言,讓海內跳梁,在赤龍的怒吼中顫抖!

二,再說說我軍攜行具

單兵攜行具是單兵攜帶裝備、物品時使用的工具。因為單兵的負荷量將直接影響其作戰效能和持久能力,所以世界軍事強國一直非常重視單兵攜行具的發展,依據人機工程學原理不斷改進單兵攜行方式,使負荷在人體上的分佈更趨合理。早在1945年美國就有了制式單兵攜行具——M1945式攜行具。此後,美國又先後為士兵配發了M1956、M1972、XM80等攜行具。目前美軍的標準單兵攜行具是通用輕型單兵攜行具,簡稱“阿利斯”(ALICE)系統,具有裝取迅速、攜行舒適、耐磨性好、偽裝性強等優點。該攜行具曾伴隨美軍士兵參加過海灣戰爭、阿富汗反恐怖戰爭與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受到參戰士兵的好評。與美軍一樣,英、法、德、日、俄等國家也為本國土兵配發了各具特色的單兵攜行具。

那麼,我軍的單兵攜行具發展狀況如何呢?

建國以來很長時間內,甚至現在的很多中國部隊,都沒有自己的攜行具,對裝具的攜帶仍處在“分件單掛”水平上。生活攜行具其實就是打被包,當過兵的朋友都不會忘記自己新兵訓練緊急集合時打揹包的荒張,被子,褥子,一件備用作訓服都要打進去,鼓鼓囔囔不說,還需要很高的技巧,打鬆了一跑就散,而且打出來的被包對重量的分配極端不合理,被包帶又太窄,經常勒住肩部血管,壓迫神經,時間長了整條胳膊都是麻的,致使很多士兵談緊急集合而色變。分件單掛的戰鬥攜行具更是噩夢,“分件單掛”說白了就是“繩捆帶綁”,將所有需要攜帶的物品全部掛上就完了。下面我介紹一下我軍一個普通步兵拉動時穿戴裝具的過程。

第一步背手榴彈袋(內裝4枚手榴彈),左肩右脅;第二步背挎包,右肩左脅;第三步扎腰帶;第四步披子彈袋(胸掛式彈藥攜行具,俗稱胸罩,肚兜);第五步背防毒面具,左肩右斜;第六步背水壺,右肩左斜;第七步背揹包,雨衣、大衣扎於揹包上端,乾糧袋捆於揹包兩側,工兵鍬或鎬豎插於揹包背面中央;第八步背槍。這樣一套下來士兵就完全處在“五花大綁”之中了。有人數過,綁在戰士身上的帶子至少有十幾條,如揹包帶、手榴彈兜揹帶、胸掛式彈藥攜行具揹帶、挎包帶、水壺帶、槍帶……這些帶子不但互相干擾,而且帶來了不必要的麻煩,就連喝口水也要把所有的帶子都重新調一遍。因此,當戰士們身上掛滿各式零碎後,別說訓練作戰,就是長途行軍也會疲憊不堪。

到了90年代,這種問題逐漸被上級重視,於是經過多次論證和綜合分析,總後軍需裝備研究所終於在1991年研製出我軍第一代組合式單兵攜行具——91式單兵攜行具,並裝備部隊使用。

這種攜行具由戰鬥攜行具和生活攜行具兩部分組成。

戰鬥攜行具又包括彈藥攜行具和作訓包。彈藥攜行具由兩個前片和兩個後片組成,前後片通過側面交叉的圓繩帶及肩部兩個肩帶相互連接。前片設有4個7.62毫米56/81自動步槍彈匣包,後片則有4個手榴彈袋和1個水壺套。使用時,首先穿好彈藥攜行具,扣好胸扣,然後利用兩側的鬆緊調節繩調整胸圍,用肩帶調節長短。作訓包採用雙肩背形式,裡面有分隔布,使物品擺放有序。在包的前面附設有一個小袋,左右兩側各有一個耳囊。通常情況下,作訓包裡可以裝一把摺疊軍鍬、一副防毒面具、一日份的單兵野戰食品、急救包及水壺。作訓包的攜行方式有兩種:雙肩背或是和生活攜行具組合揹負。

生活攜行具其實就是一個大號背囊,分為寒區背囊和溫區背囊兩種。背囊上下設有開口,便於取放物品,上開口處縫有用於調節容量的尼龍綢加長袋。在背囊兩側附有耳囊、水壺袋和防毒面具袋。需要說明的是,背囊的總容量很有意思,溫區為60升+10升,寒區為79升+10升。為什麼呢?因為上面的那個尼龍綢加長袋可以根據需要多放出10升空間,不用時再收回去。按照規定,背囊內放大衣、被子和備用服裝;兩個耳囊裝鞋及個人生活用品;下面的兩個側袋放防毒面具和水壺。金屬內背架是這種背囊的一大特色。內背架可以增加背部的剛性,有利於背部力的傳遞和重心平衡,使重量在人體上均勻分佈,降低了對人體呼吸和肺功能的限制。此外,背囊與人體之間還設有兩條背墊,使背囊與人體保持一定距離,便於通風透氣。

可以說,91式單兵攜行具從根本上改變了解放軍單兵攜行的“分件單掛”、“繩捆帶綁”的落後方式,標誌著中國軍隊的單兵攜行具跨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不過,與外軍同時期的單兵攜行具相比,91式單兵攜行具仍存在不少缺點,如:正面不能調節;釦環容易鬆動;水壺袋設計不合理,只要靠牆坐著或躺下就會硌腰,而且只能裝下老式水壺。而且對重量的分配沒有考慮人的身高,個子大的士兵經常被磨破肩頭潰瘍。

但是,雖然有了這種攜行具,但廣大解放軍仍然在忙於整天打揹包,而攜行具整整齊齊碼在儲藏室中,美其名曰整齊劃一,這不能不讓人疑惑:攜行具到底是為了作戰訓練用還是擺起來好。

隨著我國經濟不斷髮展,軍力不斷提升,少數主力部隊單兵裝備也大大改善,但是希望好的裝備能夠普及,也能夠做到更加人性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