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打響集體經濟“破零”戰

平安打响集体经济“破零”战

三合鎮三合村秦腔劇團正在排練

平安打响集体经济“破零”战

三合鎮莊廓村利用當地資源優勢發展鄉村旅遊壯大村集體經濟

平安打响集体经济“破零”战

位於平安區洪水泉鄉井爾溝的平安區十三五6.9兆瓦村級光伏扶貧項目。

平安區古城鄉木場村成立合作社流轉土地種植中藥材,每年為村集體經濟帶來7500元的收入。

青海新聞網訊

村一級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助推貧困群眾持續性增收的一條有效路徑。

今年,平安區聚力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以市場服務為導向,從村級經濟基礎、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等實際情況出發,因地制宜,多措並舉,不斷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積極探索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有效途徑和實現形式,打響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集體經濟“破零”戰。

項目“輸血”資源“造血”

這兩日,平安區三合鎮三合村裡,秦腔劇目《牆頭記》正在加緊排演。儘管屋外寒風習習,但屋內大家對唱詞、和音樂、學身段,練得不亦樂乎。

三合村自古以來有著濃厚的地方民族文化底蘊,秦腔在三合村有60餘年的歷史,村民中有較多的秦腔、“花兒”、眉戶戲等民間文化藝術的愛好者,他們自發組成了一支秦腔劇團。雖然是草根劇團,但這支劇團很受附近群眾歡迎。每年農曆五月十三的廟會,是村裡最熱鬧的時候,這裡的秦腔總要吼上三天才過癮。

“以前也就是自娛自樂一下,每年光廟會上的演出就要花近十萬塊。”說到這些,三合村黨支部書記吳吉新頗有些無奈,“想搞好這個秦腔劇團,想給村民辦點實事,想發展鄉村旅遊,但村集體沒有收入,很多事情根本幹不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況,是曾經三合村黨支部面臨的難題。

不過,就在今年6月,好消息傳來了——村上要成立“三合村文化演藝有限公司”,這讓唱了三、四十年戲的三合村村民祁鳳菊頓時有了精神,這意味著他們這些“散兵”就要正式歸“隊”了。藉助40萬元村集體經濟“破零”專項資金,演藝公司充實了原來草根劇團的硬件設備,購置了音響、舞臺設備、服裝等,組織村民開展具有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社火”、秦腔、“花兒”、地方曲藝、皮影戲等文藝演出,並提供舞臺搭建、設備租賃等服務。

有了正兒八經的“經紀人”公司,這支秦腔劇團在十里八鄉更火了。短短半年,承接了相約平安·平安文化藝術節暨首屆農民豐收節、平安驛袁家村冬春旅遊聯合推廣儀式等多場文藝節目演出活動,月增收近萬元。而像祁鳳菊這些“一線演員”,每月也有二三千的收入。但更讓這些秦腔愛好者高興的是,如今他們這一唱,不僅能給村集體經濟“錢袋子”添力,還能讓秦腔更好地發展和流傳下去。

“俗話說‘鍋裡有,碗裡才能有’,這是很有道理的。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了,村集體有了‘錢袋子’,村民的生活再差也差不到哪裡去,要脫貧致富,那自然是指日可待的事了。”吳吉新說。

據平安區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平安區以村集體經濟發展潛力較好、發展思路清晰的村為突破口,引導有條件的村深度發掘本村現有資源及特色,通過創辦企業公司或合作社、流轉土地等方式獲得集體經濟收入。除了三合村的有益探索,今年平安鎮張家寨村依託平安區唯一一個投入使用的規範化砂石廠(平安砂石廠),通過入股190多萬元,實現了每月3萬元的穩定收入。小峽鎮柳灣村初步建成大中型貨運車輛停放場,部分場地已通過對外出租收取租金1萬元。

參股合作共享收益

“請安靜,我向大家宣佈一件事情。咱們莊廓村集體經濟‘破零’了,收入了4.68萬元的第一桶金!”近日,三合鎮莊廓村黨支部書記馬玉錄在村戶代表會議上高興地宣佈了這件喜事。

一時間,安靜的會議室裡響起了陣陣掌聲和歡笑聲。

馬玉錄繼續說,企業向建檔立卡脫貧戶每人每月發放生活補貼100元,戶均年收入3466元,並按照每戶不少於一個用工指標,優先為建檔立卡脫貧戶家庭勞動力提供長期穩定的務工崗位,確保咱群眾的穩定收入。

為了讓村裡的黨員群眾對收入情況有更詳細的瞭解,村委會還把合作企業的負責人王孝忠邀請到會議室。據他介紹,公司會在2018年至2020年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7戶78人人均每年發放生活補助1200元,三年共計28.08萬元。每年補助村集體公益性事業4.68萬元,三年共計14.04萬元。到2019年,村級經濟合作社規範化運行後,按照股份分紅比例,村集體經濟在2018年“破零”5萬元的基礎上突破14.36萬元。除此之外,如果在旅遊基地打工,村民們還會另外獲得一份收益。

據馬玉錄介紹,作為省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示範村,今年,莊廓村以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為著力點,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在經營模式上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方式,由村集體經濟合作社集中統一流轉土地,公司投資建設基礎設施,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入股、聯營等方式參與公司管理,發展鄉村休閒旅遊養老等產業和農村三產融合項目。通過出租、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空閒農房,招募農戶勞動力到公司務工,讓農戶以入股分紅及務工的方式增加收入。

在莊廓村,農民參與、農民受益成了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塊“蛋糕”做得大又分得好,真正實現了村集體、業主、農戶的多方共贏。

光伏生財抱團取暖

“你看到的這座光伏發電站,是我們村的‘搖錢樹’。”平安區洪水泉鄉井爾溝村民指著家對面的光伏發電基地高興地說。

曾經的井爾溝村地勢偏遠,產業發展滯後,擁有村集體經濟是村民們夢寐以求的事。但這一切,在脫貧攻堅推進過程中,有了根本性的變化。

今年11月22日,平安區十三五6.9兆瓦村級光伏扶貧項目正式併網發電,該項目也是海東市十三五期間首個併網發電的村級光伏扶貧項目。項目建成後,可穩定生產運行20至25年,預計平均每年為44個貧困村新增集體經濟收入700萬元以上,帶動收益建檔立卡戶1029戶3674人。

在位於2872米的項目建設地平安區洪水泉鄉井爾溝石膏梁,已經建好的2萬餘塊太陽能光伏組件整齊排列。據平安區扶貧開發局局長郭青華介紹,今年平安區統籌安排將44個貧困村各50萬元扶貧專項資金整合投入到平安區6.9兆瓦村級光伏扶貧項目,採取村級聯建光伏扶貧電站的方式,進行統一建設、管理,由第三方運行維護公司負責運營和日常維護,通過參與入股企業分紅的方式獲得集體經濟收入。此外,對22個非貧困村、1個貧困村(紅崖村)各40萬元和6個貧困村各5萬元村集體經濟“破零”專項資金,引導入資平安驛“袁家村·河湟印象”項目,確保入資收益在201年8至2020年按照7.5%、8.25%、9%的比例逐年增加。

與此同時,對於像井爾溝這樣經濟基礎薄弱、單打獨鬥很難有出路的空殼村,平安區“對症下藥”,加強資金整合,採取“抱團取暖”的方式推動集體經濟“破零”。

今年,平安鎮中村、南村、紅嶺村等11個村利用40萬村集體經濟“破零”工程專項資金購買商鋪和公寓,通過租賃獲取集體經濟收入。小峽鎮上店村、下店村、紅土莊村等9個村,古城鄉沙卡村、北村、六臺村等7個村,巴藏溝鄉巴家村、索家村、河東村等8個村共計24個村通過村村聯合、抱團取暖的方式,分別合資購買商鋪進行租賃,通過收取租金按股分紅實現村集體經濟“破零”。截至目前,小峽鎮下轄各村聯合購買的2間商鋪已獲得租金收益共計9.5萬元,租賃所得以各村出資額及佔股比例進行收益分配。

發揮資源優勢,特色產業帶動一批;加強政府扶持,入資項目撬動一批;加強資金整合,抱團取暖發展一批。得益於集體經濟“破零”工程,今年以來,平安區越來越多小村莊摘了“空殼帽”,集體經濟中有了收入,幹部群眾有了夢寐以求的“錢袋子”,它們在鄉村振興的路上,邁著更加鏗鏘有力的步伐,走向了發展的“春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