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特的義務兵種——武警黃金部隊紀實

泛柚是以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前沿科技為技術支撐,集行業資訊、供需平臺、產品貿易、專業數據報告、基礎服務、產業服務、專業服務、增值服務等為一體的地質資源信息綜合服務平臺。


獨特的義務兵種——武警黃金部隊紀實

【摘要】找一個金礦要花費多少人力?王豔忠給記者粗略估算了一下:“若一切順利,170人用4年能找到一個金礦。但更多的時候,幾百人用十幾年時間也未必能找到一個,找礦的成功率僅為5%。”

【正文】鑫城礦業公司鍊金廠,坐落在牡丹江東寧縣一個人跡罕至的山溝裡。緊挨主廠區的冶煉廠房,看上去像座監獄——圍牆3米多高、裝著電網,兩扇大鐵門緊緊地關著。每隔一個多月,鍊金廠就會熱鬧上四五天:24小時不間斷作業,把一坨坨“黑泥”(從金礦中提取的純金)運到隔壁的冶煉廠房,煉成一塊塊黃澄澄的金磚,然後再押運到機場。

“黑泥”、金磚,若非親眼所見,記者幾乎無法將二者聯繫在一起。上海黃金交易所的最新報價顯示,每克黃金價值人民幣269.4元,若按年產黃金200千克計算,這樣一個小廠,每年的產值就能達到5000多萬元。“地方如此偏僻,你們當初怎麼能知道這兒有金礦呢?”見記者滿臉疑惑,廠方負責人呵呵一樂:“我們可沒這能耐,這礦是黃金部隊找到的。”

獨特的義務兵種——武警黃金部隊紀實

採金的人,甚至沒有親眼見過金子

共和國成立之初,我國的黃金年產量不過4.07噸,根本無法滿足經濟建設的需要。直至改革開放初期,這個數字也從未超過10。怎樣才能擴大黃金儲備量?***將重任交給了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王震。在與地質學家多方研究後,王震得出結論:中國缺少的不是金礦,而是專業化的找金隊伍。他於是提議:“讓部隊去找金子!”

建黃金部隊,這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都從未有過。在武警黃金部隊第一支隊(以下簡稱一支隊)參謀長柴明喜看來,部隊找金具備兩大優勢:官兵的吃苦和奉獻精神較強;部隊在地方有良好的聲譽,地方政府和百姓都願意配合。

1979年3月,12支地方地質隊的數百名科技工作者整編入伍,解放軍基建工程兵黃金指揮部成立。1985年,它被正式列入武警部隊序列。如今,整個黃金部隊共有3個總隊12個支隊,分佈在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柴明喜告訴記者,黃金部隊的主要職能,是在全國勘探地質、尋找金礦。鑫城礦業所在的金廠礦區,正是由一支隊找到的。

但令人遺憾的是,發現金礦的人不一定能見到金子。在牡丹江海浪機場,記者見到一支隊政治部主任李軍。他身著軍裝,和普通軍人唯一的區別,是他佩戴的“黃金”二字的胸章。“很多人覺得,黃金部隊是冶煉、看護黃金的,事實上,我們的大多數官兵甚至沒有親眼見過勘探出來的金子。”李軍說。

但也有例外。黃金部隊的“輝煌戰績”中,流傳最廣的是那塊“狗頭金”的故事。1983年,五支隊戰士姚金鳳在興安嶺地區淘金時,意外發現了一塊沾滿泥沙的石頭。他剛想把它扔掉,卻發現這塊石頭掂在手裡特別沉。細心的姚金鳳想把它弄乾淨了看個究竟,於是將它拿到水管下衝洗了一番,沒想到這一衝,卻衝出了一塊黃燦燦的金疙瘩——重2155.8克,含金70%以上的“狗頭金”。“狗頭金”是由一些可溶態金在河溝裡、流水裡長期吸附、沉澱而形成,每2公斤需耗時2億年。如今,這塊“狗頭金”被陳列於國家軍事博物館。

獨特的義務兵種——武警黃金部隊紀實

從“老三件”到“新五件”

與煤礦、油田多出自平原地區不同,金屬礦通常藏在人跡罕至的深山裡,其中,金礦因儲量極小最難勘探。古時候,人們常根據異常的地質現象找金。唐代就有記載:“山上有蔥,下有銀;山上有薤(音同謝,蔬菜類植物),下有金。”但隨著人類幾千年持續不斷地尋金、採金,容易辨認的金礦幾乎已經開採殆盡。上世紀80年代以後,人們開始進入對金礦的“勘探時代”。

怎麼勘探呢?經驗豐富的地質專家認為,地名中含“金”字的地方,基本都能找到金礦。一支隊副參謀長段曉君也說,一支隊勘探到的最大礦區——金廠礦區(已探明黃金儲量87噸)就是個例子。礦區所屬的東寧縣金廠鄉,清朝時就有過產金的記載;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日本人也在這裡開採過金礦;解放後,很多地質隊慕名而來,但也都無功而返。“有趣的是,有一個隊的帳篷就建在金礦上,可他們愣是沒發現。”1994年,黃金部隊正式進駐礦區,展開大面積勘探。

“當時的工具就是‘老三件’,錘子、羅盤、放大鏡。找礦十分困難,進度也很緩慢。”一支隊總工程師王豔忠回憶說。

當時,整個礦區面積為50多平方公里。為採集礦石樣本,技術人員徒步走遍了那裡的每一個角落。礦區有一些“鬼子洞”,是當年日本人採礦時留下的坑道。洞裡的礦石樣本很有價值,但由於裡面暗井遍佈,十分兇險,其他地質隊沒人敢涉足。為了獲得礦石信息,王豔忠拿著柺杖一點點探路,終於成功採集到十分寶貴的樣本資料。

如今,黃金部隊的勘探設備已換成了“新五件”:數碼攝像機、數碼相機、錄音筆、手持GPS(全球定位系統)、掌上電腦。礦區的探明儲量也日漸擴大,預計到2012年,可達到100噸。“100噸黃金聽起來不多,但在這個礦區,平均每噸礦石才含金不到3克。”王豔忠告訴記者,這樣的含金量在中國並不算低,“前幾年,若想開礦賺錢,每噸礦石的含金量需超過1克,現在隨著利用率的提高,這個數字只要不低於0.8,都可以開礦。”

獨特的義務兵種——武警黃金部隊紀實

他們都是探寶人

找一個金礦要花費多少人力?王豔忠給記者粗略估算了一下:“若一切順利,170人用4年能找到一個金礦。但更多的時候,幾百人用十幾年時間也未必能找到一個,找礦的成功率僅為5%。”

在整個黃金部隊中,在編軍人佔到總人數的90%,他們又主要分為兩類:技術幹部和施工戰士。

勘探的巨大困難,使技術幹部顯得尤為重要。他們多是地方大專院校地質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畢業後直接入伍,主要工作就是在野外甚至“無人區”採集礦石樣本、分析化驗,並依此判斷當地金礦的位置、數量等信息。人數不多,卻稱得上是整支隊伍的“大腦”。在部隊裡,技術幹部的年薪只有六七萬,加上獎金也不過十幾萬,但地方上很多金礦企業卻給他們開出二三十萬元的高價,開給王豔忠的更在百萬以上。不過,王豔忠從沒遞交過轉業申請。說到此事,他很感慨:“說沒動過心是不可能的,但我是部隊培養出來的,穿著這身軍裝就不能做那種事。”

除了技術幹部,大多數是普通的戰士。他們的分工主要有兩種:槽探和鑽探。槽探是指在地表挖深2至3米、寬2.5米的方坑,並從坑中取樣化驗;鑽探則是用鑽探機,從地下幾百米的深處採樣。

從牡丹江市區到金廠礦區,車程3個小時。每年4月一開春,一支隊下屬一大隊的戰士們就來到這裡安營紮寨,開始勘探。距一大隊營區5公里外的深山中,有一片行軍帳篷,負責鑽探的戰士們要在這裡住大半年。記者到達的那天,雖然氣候涼爽,但一走進帳篷,還是立刻感覺到悶熱。“立秋後已經涼快多了,前幾天,這裡面就跟蔬菜大棚一樣。”鑽探士官張慶斌已經在帳篷裡等候記者了。

張慶斌是土生土長的山西人,卻操著濃重的東北口音。他入伍21年,在東北就待了19年,當了19年鑽探兵。如今,他是一支隊裡唯一的六級士官(士官中的最高級別)。若沒有特殊貢獻或戰功,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當上六級士官。張慶斌憑藉的,正是他在鑽探領域高超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鑽探就是睜著眼睛幹閉眼的活兒——地下的事全憑個人的經驗和推斷。”他告訴記者。

張慶斌作業的鑽探機臺離駐地還有好幾公里山路,平日開車上去已十分困難,遇到下雨,得徒步走一個多小時。採訪當天,正趕上下雨,記者在幾位戰士的幫助下,幾乎是手腳並用地“爬”上鑽探機臺。機臺面積約10平方米,高13米,遠遠看去,像一個綠色的圓錐體。為維持鑽探機全天候不間斷運行,戰士們5人一班,3班倒輪流值班。在簡陋的機臺上,他們幾乎要全程站著完成作業。

寂寞是鑽探兵的“敵人”之一。在幾乎與世隔絕的駐地,戰士們的業餘生活十分單調,閒時只能用電腦打打撲克,或看看《解放軍報》。一支隊副參謀長段曉君告訴記者:“習慣就好了。金廠礦區算不錯了,還有手機信號。在有的礦區,戰士們只能趁著天氣好,將手機綁在房頂的角上,偶爾收發一兩條短信。”

與鑽探兵比起來,槽探兵的生活似乎要“優越”一些:住的是營區的磚房,作息時間規律,不用值夜班。可瞭解情況的人都知道,當槽探兵是“最不划算”的。戰士中流傳著這樣一個真實的笑話:一個剛入伍的槽探兵剛乾了幾個月便鬱悶無比,“早知道當兵就是來挖坑,我就讓我爹替我來了,他挖得比我好多了!”

就這樣,戰士們會將採集到的礦石樣本送到各支隊的研究所。所有的化驗結果彙總起來,就是黃金部隊的找金成果。這些成果,連同勘探圖紙,最終都要上報,再由國家統一協調開採。而戰士們接下來要做的,是收拾行裝,開赴另一個目的地。

獨特的義務兵種——武警黃金部隊紀實

既膽大又“膽小”

一個貧困縣,或者一個市,只要發現一座中型金礦,一年就能脫貧。上世紀80年代,黃金部隊曾在哀牢山腳下的雲南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找到儲量27.2噸的大型金礦。很快,墨江一躍成為全國屈指可數的年產黃金萬兩縣。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然而,這樣一支被看成“財神”的隊伍,為何至今仍默默無聞?“其實我們挺不想接受採訪的。有些事,一旦公開,會給我們帶來很多麻煩。”一支隊總工程師王豔忠向記者道出了其中的奧秘。

採訪過程中,記者向幾乎每位採訪對象提了同一個問題:“黃金部隊最大的秘密是什麼?”得到的答案也驚人地一致:“勘探成果和地質資料。”它們就像金礦的“藏寶圖”,內行人得到了,就能按圖索驥,找到“寶藏”。

正因如此,黃金部隊的所有技術幹部,都要和部隊簽訂專門的保密協議。資料的借閱和登記十分嚴格,電腦資料也是經過加密的。於是,外人便打起了技術幹部的主意。“向我們打聽消息的人實在太多了,還有不少試圖花錢收買情報的。上世紀90年代,我們每個月的工資才幾百塊錢,但很多人拿著地圖找到我們的技術人員,許諾說只要在上面指一指金礦的位置,就能得到1萬元。”一支隊副參謀長段曉君告訴記者,“不過我沒聽說有人這麼做。”他又補充道:“你說我們的技術人員是膽大還是膽小呢?說膽小吧,他們連‘鬼子洞’都敢進;說膽大吧,他們連在地圖上指一下都不敢。”

黃金部隊還有一個重要任務——保護金礦,嚴防私挖濫採。但不少採礦者還是跟在黃金部隊的後面,在勘探工地旁,用粉碎機不停碾磨剛挖出來的金礦石;或在離營區200米的山頭上找尋金子。走在金廠礦區內,記者不時能在山坡上看到一個個小洞。戰士們告訴記者,這都是當地村民挖金礦留下的。由於金廠礦區歷史悠久,很多村民都有找礦、挖礦、鍊金的本事。部隊進駐金廠前,村民們夏天種地,冬天就在山上到處挖金礦,有些還真靠這個發了財。

1994年黃金部隊進駐礦區後,私挖濫採的現象並沒有馬上消失。直到2007年,一支隊聯合地方政府,集中整頓了私挖濫採情況,將31個違規坑道全部爆破,情況才得以好轉。

黃金是國家重要戰略資源和硬通貨,是一國經濟實力的標誌。黃金資源儲備量的增長,無疑給了中國雄厚的底氣,而對於這些成天和金子打交道,自己卻過著清苦生活的戰士們來說,他們面對的不是財富,而是一個又一個新礦區,一場又一場新的硬仗。

獨特的義務兵種——武警黃金部隊紀實

延伸閱讀:

黃金的分類

自然形態的黃金可分為三類:巖金、沙金和伴生金。其中,巖金的比例佔到80%以上,沙金則幾乎絕跡。

過去,採金的對象,主要是埋藏在沙子裡的沙金。沙金的採集過程較簡單,只需將含金的沙土反覆淘洗即可,俗稱“淘金”。沙金易於尋找,且用這種方法淘出來的金成色較高。但其開採時對環境、植被的破壞十分嚴重,已被許多地方明令禁止。

巖金又叫礦金,產於礦山,多隨地下湧出的熱泉沉澱進岩石的縫隙,是現在較通行的開採對象。在黃金的三種自然形態中,巖金的儲量最大,但開採難度也最高。

伴生金也產於礦山,常有銅、鉛、鋅等有色金屬伴生,且金的含量在其中明顯偏低,只在探明價值較大的情況下才會進行開採分離。

[ 轉自鐵血社區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