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化政策红利为融资红利

东莞日报日前报道,为中小企业和个人累计实现融资交易98万笔,累计交易额1463亿元……这一系列亮眼数据的背后,是东莞众创金融街3年来蝶变结出的累累硕果。

前几年,当东莞众创金融街问世的时候,可能还有不少人看不清它的未来,可如今,即使在一般市民层面上,那几幢高大的建筑、宽阔的停车场、不错的营商位置、各类金融机构进驻的覆盖面,特别是全业态、全链条的金融服务,都让曾经享受过众创金融街服务的我们,无不表达心理认同。可以说,在众人心中,东莞众创金融街功能集聚区的品牌度和接受度,已经超过了东莞许多类似的金融功能集聚区。在东莞区域内,无论是城区,还是镇区,金融功能集聚区确实太少了,因为稀少,我们期待,改变短板,需要我们不仅要发力于创新出更多的金融工具、供给更灵活的金融产品,更要发力于建设更有质量的金融功能集聚区,服务于中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

东莞是一个发达的城市经济体,但这种发达,更主要体现在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巨大产能和创新能量上,体现在与此相关的进出口数量上。而在现实的意义上,金融产业与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结合度,其实还是有些欠缺。比如,东莞一直存在着存款大于贷款的现象,结余过多的存款额度,多少年来,一直不能最大化地缩小存款和贷款的差距,在众人特别是经济学者那里,正是东莞金融产业还不够强壮的表征之一。正如我们过去多次说的那样,在中国金融界大加赞赏的“东莞是中国的金融绿洲”的话语里,其实,也许更是东莞金融产业还不完全具备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无法全力支持制造业的另类表述。

一个好的趋向是,在近期的政策表态中,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提到,民营企业从银行得到的贷款和它在经济中的比重还不相匹配、不相适应。从长远来看,银行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支持,应该契合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相应比重。郭树清提出,初步考虑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要实现“一二五”的目标,争取三年以后,银行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占新增公司类贷款的比例不低于50%。

但金融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政策导向,在金融业管理层释放更多利好消息的情况下,东莞金融产业应借重当下良好的政策机遇期,建构进一步服务实体经济的融资环境。在充分消化政策变为最大限度利用政策方面,金融功能集聚区更具备良好的优势,应转型为全业态融资方案服务商,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精细化的投融资服务,化政策红利为融资红利。

■高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