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炮事件》:迷惘中的遊移與無奈

《黑炮事件》改編自張賢亮的小說《浪漫黑炮》,影片由黃建新執導,李唯編劇,劉子楓、高明主演,於1986年上映。我們很難想象出首次獨立執導就排出這樣的片子的導演,在新世紀會拍出《建國大業》和《建黨偉業》這樣主旋律色彩濃厚的片子。對於這種轉變我們今天不去多說。

《黑炮事件》:迷惘中的遊移與無奈

《黑炮事件》無疑是一部批判色彩濃厚的政治諷刺劇,但又總讓人覺得有一種輕喜劇的感覺,這也許可以歸納為本片的一大特點,導演將很平常的世俗的市民生活圖景融入到這個尖銳而諷刺的故事裡,讓影片自帶一種黑色幽默風與戲謔感,從而讓更多的觀眾願意去看和關注這樣一部電影,這樣一個故事。雖然影片篇幅不大,故事也較為簡單,但卻用畫框中的幾個鐘錶和幾抹夕陽勾勒出了變革時期整個中國社會不同階層,群體的悵惘,以及當時的人們所面臨的時代選擇。

《黑炮事件》:迷惘中的遊移與無奈

趙書信懂技術,會德語,他代表了過去的一個或兩個時代裡的精英知識分子分子們,他們有著齊家治國的責任感和抱負,他們是理想主義的,專注於自己認為對這個時代有價值的事物裡,把它吃透,研究透。他們樸實敦厚,不為名利,坐得住埋得下。但他們也是與那個變革的時代脫節的,泛政治化和市場化以及兩者交替之時的糾纏都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心靈衝擊,他們感到無助,茫然,·不解與憤怒。這也有了趙書信一怒之下將找回的棋子丟到了軌道上的舉動。他對他珍視的一切感到懷疑,感到幻滅,對自己感到懷疑,對集體和社會感到懷疑。

《黑炮事件》:迷惘中的遊移與無奈

而書記則代表了已經逝去的紅色時代的遺民,她的堅持是對自己生長的那個時代的挽留,她並非自願為難趙書信與經理,而只是自己生活在那個時代,容不得自己選擇,她的人生理想與價值觀都是被過分濃烈的紅色充斥的。面對新時期的到來,這些已經老去的革命小將們無所適從,自己的原則與底線堅持了一輩子,現在突然告訴自己不作數了,他們對信仰產生懷疑,對自己的價值產生懷疑,於是黑炮事件像一根救命稻草一樣被書記抓住,她一定要從中查出個所以然來證明自己的原則和信仰依然是有價值的。而在改革開放和市場化的歷史浪潮中,她的證明顯得是那麼的不合時宜和可笑,而於她和趙書信來說則是一個無奈,一個無語。

《黑炮事件》:迷惘中的遊移與無奈

經理則代表了當時第一批投身改革的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們想要在新時期一展身手,他們是新時期的精英階層,對時代趨勢和新事物有較好的認知和接受能力。而他們也因此成為了對紅色烏托邦懷有執念的人排斥的對象,正如片中兩人對於處理趙書信問題上觀念的分歧,疑罪從有與疑罪從無,這場有無之辯裡實則是他們對於自己的價值觀與對時代認識的正確性的證明和辯駁。而德國專家則是西方理念的象徵,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中西方觀念的差異和碰撞。用金錢來解決問題的習慣和中國傳統的輕利益重名節,效率至上與謹慎持重等等。他不瞭解中國的官場生態與人情社會中的微妙細節,他只能在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氣憤中繼續等待。

《黑炮事件》:迷惘中的遊移與無奈

這些人都是時代的縮影,在這部政治諷刺片的外殼之下,導演展示了那個傳統與現代碰撞交融的時代,那個擁抱未來割裂過往的時代里人們的迷惘和選擇的多種可能。片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場景一是開會的會場上,人們在一個巨大的鐘表前,討論著趙書信的對錯,他們背後的時針就像是時代的催促,給他們壓力,他們在討論一件無關緊要的小事,蒼白的桌子與牆壁與壓抑的時鐘背景讓這些會議像是一場荒誕迂腐的鬧劇。

《黑炮事件》:迷惘中的遊移與無奈

二是在火車軌道的上空,一輪說不清是即將落下還是初升的太陽在軌道上空不斷遊移。但在另一個時空中也有一群人在一個叫中南海的地方共商國是。有更多的人在這輪紅日下吃飯,散步,生活。於是在這一顆棋子和一輪太陽的背後,隱藏的是那個時代兩代人內心的迷惘和選擇,那顆黑色的炮落在哪裡關係的不再僅僅是趙書信的個人問題,而是時代的舉棋不定與艱難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