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在重點班就像富人區的窮人,沒有一點幸福感

擇校、擇班是一場零和遊戲,不僅折磨孩子,而且折磨家長。

一到升學季,大家都想方設法把孩子往名校送,進了名校的,還要託人找關係讓孩子進重點班。孩子在名校重點班裡讀書,家長臉上有光:這說明自家的基因好,懂教育,也能從一個側面說明自己的路子廣,活動能力強。

名校真的就那麼好嗎?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看到了我孩子上學的那個區各學校成績對比表,平均分好的九十多,差的八十多,前五名的學校之間相差不到一分。這種差別在統計學中完全可以忽略不計,分攤到每個孩子身上的影響微乎其微。

名校的教育有什麼不一樣嗎? 我同學朋友的孩子中,有在名校就讀的,多數還是就近入學,對比這些孩子的就學經歷,我發現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所謂的名校不過是:老師更嚴,作業更多。

孩子說:在重點班就像富人區的窮人,沒有一點幸福感

我同學的孩子在省城一所有名的小學,教學樓前有一個電子顯示屏,每天放晚學的時候都會打出留堂輔導的學生名單,下面還有一句溫馨提示:請家長耐心等待。每次接孩子,我同學都提著心:是不是孩子表現不好又被留堂了?

還有一個朋友能力強、辦法多,雖然孩子成績平平,他還是動用了很多關係把孩子送進全市最好的初中。這還不算完,為了顯示自己超強的社會活動能力,他又折騰了半個暑假,竟把孩子送進了這所學校的重點班。重點班進度快,作業多,孩子的學習能力和習慣都跟不上,每天作業都要寫到12點,有時第二天早晨還要起來寫作業。這麼辛苦學習,考試還是全班倒數。他急了就衝著孩子吼:“你就不能吃口饅頭賭口氣,把成績搞上去?”孩子說:“我在重點班,就像住在富人區裡的窮人,沒有一點幸福感!你再吼我就不去上學了”。

孩子說:在重點班就像富人區的窮人,沒有一點幸福感

四處氾濫的勵志類文章中有一句令人不安的話:兩眼一睜,就要競爭!如今這種競爭的焦慮已經成了一種社會情緒,人人攀比,事事攀比,孩子上了什麼學,進了什麼班也都成了家長們攀比的對象。

孩子不是給家長掙面子的工具,也沒有必要生活在如此嚴苛的競爭環境之中。科學研究表明,童年的壓力對將來的成長沒有一點好處。孩子需要的是一段幸福的學校生活、自然的成長經歷。家長沒有必要削尖腦袋,讓孩子往名校和重點班裡擠,畢竟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所以有人問我要給孩子選一個什麼樣的學校的時候,我的建議是:離家近一點,方便接送,有一個寬鬆的環境,讓你能靜心享受孩子慢慢成長的過程。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