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為什麼能成功登陸臺灣?

第一軍情


1661年,鄭成功率數百艘船、兩萬多名將士東征,艦隊行駛到鹿耳門後,能否贏得攻臺戰爭的勝利,關鍵是能否順利完成登陸。

當時荷蘭的兵力主要駐紮在大員島的熱蘭遮城及對岸的赤嵌城,在大員島附近有兩條主要的航道:一條為北航道,又稱為鹿耳門港道,水文條件十分複雜,曲折迂迴,且海水較淺,大船難以進入。另一條為南航道,又稱為大港道,入口處狹窄,水深可進出大船,荷蘭人在此修築熱蘭遮城堡,所以南航道處於城堡炮火打擊範圍。

問題來了:南航道適於航行,卻有密集炮火;北航道沒有炮臺威脅,但不適合航行。怎麼辦?在東征之前,曾作為荷蘭人翻譯官的何斌通過自己的觀察,認為北航道的泥沙長期受到潮水的沖刷,或許會沖刷出一條較深的港道。他指使心腹郭平乘坐一條小船,假裝釣魚,在鹿耳門與赤嵌城之間用竹篙探測水道的深度。結果令何斌激動不已,海底果然被沖刷出一條可供船隻行駛的港道。如果是漲潮,航道可有四尺多深,足夠行駛戰船。何斌將所勘探的鹿耳門水道繪在地圖上,並且親自為鄭成功的艦隊導航。

鄭成功是冒了巨大的風險,把賭注押在何斌身上。儘管何斌事先作過勘探,可是這不是一兩艘船要通過,而是數百艘船,一旦擱淺,前進不得也後退不得,那就慘了。要順利使整支艦隊通過鹿耳門水道,還必須有潮水的配合。潮汐有個規律,每逢初一或十五時,總是比較大,此時港道的水位也最高。鄭成功抵達的這天,正是四月初一,大潮!

按常理說,鹿耳門航道很狹窄,平常只能兩條船並行,這一天卻十分意外,潮水特別大。《先王實錄》中,曾參加臺灣戰爭的楊英寫道:“先時此港頗淺,大船俱無出入,是日水漲數尺,……亦天意默助也。”《臺灣外紀》也寫道:“水比往日加漲……加漲有丈餘。”國姓爺選擇在大潮時通過鹿耳門港道,在時機的把握上恰到好處。不僅如此,這一天竟然是罕見的特大潮,真是有如神助,不僅是一般的小船,甚至連艦隊中的大船都順利無礙地入港道。

荷蘭人根本沒有料到如此大規橫的艦隊竟然可以通過鹿耳門水道,他們並沒有建任何炮臺來封鎖此航道。這次大規模登陸的成功,為鄭成功打敗荷蘭侵略下打下堅實的基礎。


君山話史


雖說鄭成功收復臺灣的過程,幾百年後回望,依然十分蕩氣迴腸。但放在1661年戰事爆發時,這絕對是個意外。特別是作為交戰方的荷蘭殖民者,那更是萬萬沒想到。

因為一個無比重要的事實是,在發動收復臺灣戰役之前,當時的鄭成功,正是軍事實力嚴重困難的時候。

自從1646年扯起東南抗清大旗後,身為南明“延平郡王”的鄭成功,就一直奔波在浴血抗清的戰場上。到1659年時,更是打出了驚天大動靜:他的十七萬大軍揮兵北上,一路橫掃兇悍的清軍八旗,水陸兵鋒直抵南京城下,卻在關鍵時刻出現戰略誤判,陷入到清軍的反包圍裡,雖然艱難突圍回到廈門,可是多年積攢的家底,幾乎是一戰賠光。

而比兵力損失更慘重的,就是裝備的損失,鄭成功大軍裡的重炮裝備,幾乎全在南京一戰賠光。縱橫長江江面的三桅跑船,更幾乎全沉進了海里。退守回來的鄭成功,雖說手裡還有幾萬殘兵,但是大型戰船損失殆盡,手裡最多的戰船,也只是能載炮兩門的“大青頭”船。以這樣一支部隊,去渡海東征擁有強大裝備和航海實力的荷蘭殖民者,收復擁有堅城熱蘭遮城防禦的臺灣島,本身就是個艱難的任務。

而且只要看看戰略態勢圖就明白,如果鄭成功想攻克臺灣島,就必須跨海拿下熱蘭遮城(臺南安平古堡),可要想成功登陸,就要橫挑荷蘭的守備艦隊。當時的荷蘭駐臺灣艦隊,雖然戰船稀少,但主力戰艦赫克託號,體積火力依然遠遠大於鄭成功大軍。以鄭成功水師當時慘淡的“大青頭”戰船,縱然數量佔有絕對優勢,在海洋上與之交手,依然風險極大。

所以,這樣的困難條件下,就連駐守臺灣的荷蘭殖民者,當時也不敢相信鄭成功會兵臨臺灣。以荷蘭駐臺灣總督揆一後來的著作《被貽誤的福摩薩》裡的說法,當時荷蘭巴達維亞方面的高官們,幾乎都不相信鄭成功會在此時選擇開戰,甚至就在鄭成功動兵的前夜,部分駐臺灣的荷蘭駐軍,還被調回了巴達維亞。可以說,鄭成功戰前虛虛實實的信息戰,叫荷蘭人做出了這個致命誤判!

而發起戰役的鄭成功,也在條件有限的情況下,迅速找到了決勝的關鍵:必須要在最快的時間,把艦隊開進地形險要的鹿兒門,只要大軍能夠登陸,戰事就成功了一半。也確實如鄭成功的正確判斷,

鹿兒門出現了期待裡的漲潮,鄭成功的小巧戰船,得以成功藉助潮汐登陸,大軍順利登岸,搶到了決勝的先手。驚慌的荷蘭守軍,只能狼狽向巴達維亞求救:“中國兵從天而降,我們十分危險。”

也正是這個“從天而降”的戰術,使得鄭成功能夠順利切斷荷蘭人的外援,集中優勢兵力包圍熱蘭遮城,終於迫使熱蘭遮城荷蘭大軍投降,成功收復祖國寶島臺灣。這場拉鋸的收復戰,是鄭成功將自己用兵藝術發揮到經典的勝利。以此事說,他不愧為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大英雄。


歷史風雲錄


自從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而讓清軍入關後,明王朝就走向了滅亡之路,大明王朝失去的寶島臺灣如同一顆孤懸海外的棋子,兩岸的有志之士無時無刻不在牽掛。到了清順治17年,鄭成功在廈門之戰中僥倖勝了清軍一籌,但同時他也意識到僅憑弱小的自己,不可能抗衡住強盛的清王朝,是應該考慮考慮之後的路了。

為了保證自己有個落腳之地,而又不想遠離中華大地,只有奪取被荷蘭殖民者侵佔的臺灣,他決定採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策。在內他積極招募能工巧匠,打造兵器、修整船隻,並且在當地招募熟悉臺灣地形的嚮導,做好進攻臺灣的準備。對外他向荷蘭總督揆一傳達善意,麻痺對方,說自己根本不可能遠離內陸。揆一這貨也真是乖,居然相信了鄭成功的話,把荷蘭國正派來的12艘艦船和1400多名士兵幾乎全部打發回國,僅僅留下了三艘艦船和五六百士兵,讓人不能不懷疑揆一究竟有沒有戰略眼光。

由於廈門之戰後清王朝並沒有對鄭成功進行進攻,鄭成功的後方也比較穩定,而且在聽聞揆一把他的援助部隊又打發回去了,覺得收復臺灣的時機已經成熟,就率領2萬多人,在數百艘戰船的配合下,橫渡臺灣海峽。

早先鄭成功經過打聽得知,臺灣的鹿耳門港由於退潮時大船無法進入,沙石淤淺,而且揆一隻派了不足10人的守衛。但其餘從外海進入臺灣的大港,全部處於荷軍炮火控制之下,想要進登陸臺灣可以說非常困難。所以鄭成功決定趁著漲潮時,在敵人意料不到的鹿耳門港進入臺灣。結果當鄭成功的艦隊到達鹿耳門時,幾乎毫無抵抗的就成功登陸,直至最終收復臺灣。(歡迎關注第一軍情,若有其他問題,請在評論區留言。)


第一軍情


鄭成功順利進入鹿耳門,是荷蘭殖民者意想不到的。

鄭成功的作戰計劃為,收復澎湖,作為前進基地,然後乘著漲潮,通過鹿耳門港,於臺江實施登陸作戰。

臺江是一個內港,位於荷蘭殖民者在臺灣兩個據點臺灣城和赤嵌城之間。

從外海到臺江有兩條航道,分為南、北航道。

南航道口寬水深,船隻容易駛入,荷蘭殖民者認為鄭成功會在這裡登陸,因此佈置艦隊和重炮。

北航道即“鹿耳門航道”,水淺道窄,僅能通過小船,大船隻有在漲潮的時候才能通過。荷蘭殖民者曾在此駐有熱堡,但在臺風中倒塌後便不再派兵駐紮。他們認為,只需要封鎖南航道,憑藉艦隊加上臺灣城,赤嵌城的火炮,彼此互為犄角,便可以壓制鄭成功登陸。

沒想到,鄭成功利用潮汐,成功從北航道進入臺江,在禾寮港登陸。臺灣的漢人和高山族人紛紛出來迎接他們,用貨車和工具幫助他們登陸。


五味社


臺灣與福建隔海相望,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7世紀初,荷蘭殖民主義者向東擴張,於1624年侵佔了臺灣。由於荷蘭殖民者對東南的騷擾,嚴重影響到明朝大將鄭成功在福建沿海堅持反清復明戰爭。而鄭成功在反清復明事業開始不久則有意要收復臺灣作為抗清基地。

1661年,全國大陸基本被清軍佔領,鄭成功勢力被壓迫到以廈門、金門為中心的一隅之地,而且清廷發佈遷界禁海令,將從山東至廣東沿海居民內遷數十里並嚴禁船隻下海,對鄭成功勢力構成嚴重威脅。於是鄭成功下決心集中兵力收復臺灣,作為抗清根據地。

1661年3月23日,鄭成功親自率領大軍分乘數百艘大小戰艦以從臺灣逃回大陸的中國人何廷斌為嚮導,開始了收復臺灣的偉大征程。

艦隊經過一晝夜航行首先抵達澎湖列島,在這裡停留近一週,根據島上群眾提供的消息,鄭成功決定選擇趁著4月2日臺灣鹿耳門漲潮的時機,航渡鹿耳門,在禾寮港登陸臺灣。

臺灣海岸線很長,可以登陸的地點也很多。鹿耳門位於荷蘭人設在臺灣主要據點赤嵌城、熱蘭遮城附近,扼兩城之要害。一旦進入鹿耳門,就可以控制赤嵌城及其港口,斷敵出海之路。但是鹿耳門地勢險峻,從這裡登陸有南北兩個航道。南航道處在熱蘭遮城和赤嵌城荷蘭人火炮射程和夾角之內,鄭軍很難突破。北航道位於赤嵌城西北處,因為航道迂迴曲折,水淺沙平,不利於大艦隊航行,因此荷蘭人在此沒有設防,僅僅在鹿耳門口沉塞了幾艘大船,以為可以阻擋敵軍。

鄭成功根據何廷斌所獻的地圖及實地考察決定利用北航道漲潮的機會在此一舉突破。

4月2日黎明,鄭成功艦隊抵達鹿耳門港外。中午,鹿耳門海潮大漲,鄭軍艦隊何廷斌引導下按圖迂迴,順著汙泥中的港路,徐徐駛入海灣,將艦船分佈在臺江之中。

鄭軍從天而降,令荷蘭人大驚失色,急忙派軍艦攔阻,然而為時已晚。鄭成功率軍從中午開始航渡,至傍晚就全部突破這條險阻的航道,在赤嵌城西北約10裡的禾寮港開始登陸。島內各族人民得知鄭軍登陸,也都接踵而至,爭先恐後的用各種工具幫助鄭軍登陸。

鄭軍登陸成功,一舉將赤嵌城和熱蘭遮城間的海陸交通封鎖,同時向赤嵌城發起攻擊。經過強攻和斷敵水源,僅僅五天就拿下了荷蘭人設在臺灣的一個堅固要塞,並打垮荷蘭人從海陸兩路發動的反擊,擊沉其主力艦1艘,擊傷2艘,斃傷俘虜荷蘭士兵600餘人。

熱蘭遮城由於城池堅固,荷蘭人火力強大,鄭軍強攻不克,於是採取持久圍困的戰法。經過八個月的圍困,至當年年底,熱蘭遮城彈盡援絕,荷蘭駐臺灣總督揆一在絕望之下向鄭成功投降,然後率殘部全部滾出臺灣。

從此,被荷蘭人霸佔長達38年的寶島臺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鄭成功揮師東征,驅荷復臺的偉大斗爭,在臺灣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援下,終於贏得了勝利。


大將軍威武8


說明明軍在當時的戰鬥力其實是不低的,而且當時明朝軍隊的武器裝備幾乎和同時期的西方國家差不多,都大量裝備了火槍,大炮,基本保持同步,在面對當時西方一霸荷蘭的軍隊一點都不怵,雙方的戰力沒有後面的鴉片戰爭時清軍和英軍差距那麼大。如果不是崇禎不信任武將大量的殺明朝高級將領造成大批明軍投降清朝,如果崇禎在援軍遲遲不來的情況下及時逃離北京,如果吳三桂不放清軍入關,中國的歷史可能就是另外一個走向。


獨特視角看寰宇


鄭成功和荷蘭總督兩個人的豪賭,之所以能獲勝是因為鄭成功有大陸作依託,而荷蘭總督離荷蘭老家很遠,臺灣又是一個孤島,再加上防禦作戰本來就比進攻戰要耗費資源和兵力,所以,兩個人的豪賭,鄭成功贏了!

同樣的邏輯,康熙贏了,鄭經輸了、大陸贏了,臺獨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