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是什麼意思?

美好的開放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句話的出處和意思很多老師寫的都很明白了,也就不重複了。根據歷史上的一些怪現象,說點個人理解。

我們看看中國歷史可以發現,整個二十四史都在稱讚“聖人”,然而我們卻發現大多數王朝都是亡於“大盜”。

幾乎所有王朝都是因為要鎮壓當時的暴亂和外敵入侵而滅亡的。直接亡於農民起義的有秦唐元明,因鎮壓農民起義而亡于軍閥割據的有漢和清,宋的兩次亡國都因為是外敵入侵。鎮壓內亂和抵抗外敵,對於當時的執政者來說都是正義的。而暴亂的領袖和外敵的君主都可以說是邪惡的“大盜”。然而歷史告訴我們,最終正義的聖人都失敗了,而邪惡的“大盜”都勝利了!難道歷史就是“邪惡的”?歷史就沒有正義的道義?

史記中記載了轅固和黃生在漢景帝面前爭論,其交點就是商湯代夏和周武代商的合法性問題,最後牽扯到漢高祖建立漢朝的合法性問題,漢景帝不得已用不可深究的話結束了爭論。

在各個朝代都存在這樣的問題,新的王朝替代舊的王朝都是不合法的,都是通過暴力手段而強盜而來的。在那些被滅掉的帝王將相的眼裡,自己不都是聖人的化身,正義的執法者嗎?而那些建立新王朝的開國元勳們,不都是殺人無數的“大盜”嗎?歷史證明,越是把自己打扮成正義和神聖的執法者時,離自己被強盜滅掉的時候就不遠了!也就是說,越是把正義的旗幟舉的越高時,越是大盜橫行之時。

為什麼會是這樣的歷史呢?一個王朝往往到了後期,其執政者都認為自己的任何行為都是合法的。而合法的行為也許是一種惡行!也許是一種犯罪!例如明崇禎帝時期,為了籌措對後金的軍費,不得不對內提高稅負。這種行為是正義的吧?是合法的吧?可惜而當北方旱災時,農民不僅無錢交稅,甚至都活不下去了,只有起義對抗才能活命。正義的行為導致了明帝國的滅亡。

合法的政府執行正義的命令,在這種光環下,必將導致整個政權的崩潰!這其實就是“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真正意思。

當人們鼓吹聖人之時,其實質就是在集權!把權力都集中在一個聖人的身上,以一人系天下之安危,其結果可想而知。就算最初的執政者是聖人,那這個人就是不死之身嗎?他死了以後,誰是聖人?權力已經集中,制度已經形成,依附在聖人身上的門徒們已經是既得利益者。他們會把權力還給百姓嗎?所以,他們依然會推選出一個不是聖人的聖人!而推選的方法也只有血統論――立嫡不立長,立長不立賢!因為只有這個方法才是最公平的!但實質呢?而聖人的門徒們才把不得這個嫡子或者長子沒有能力呢,他們的利益才不會被動搖。而這些門徒也是真正的大盜!

還有個有意思的人,就是王莽!此人在西漢末年被世人稱為當時的聖人!自己兒子殺了女僕,被他正法!而且下令廢除家奴制度。好人吧!真正從一個屌絲一步一步的變成了皇帝。其結果呢?不僅政權被推翻,自己被殺,而且被罵了兩千年。像王莽這樣的人到底是聖人?還是大盜呢?

所謂的聖人,其實就是集權的象徵。老子和莊子都崇尚無為之道,其實質就是分權制約。君權只有被制約,才能“無為”。君王無為了,百姓才能有為。沒有了正義的光環,執政者才會如履薄冰,小心翼翼的執政。最被後人稱讚的唐宗宋祖不都是篡權奪位的非法皇帝?因為得位不正,所以從善如流!


王曉強30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句話可以說是莊子哲學智慧的精彩縮影。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出自《內篇·胠篋》原文大體的意思是說:溪水乾涸山谷顯得格外空曠,山丘夷平深潭顯得格外充實。聖人死了,那麼大盜也就不會再興起,天下就太平而沒有變故了。聖人不死,大盜也就不會中止。即使讓整個社會都重用聖人治理天下,那麼這也是讓盜蹠獲得最大的好處。那些偷竊腰帶環鉤之類小東西的人受到刑戮和殺害,而竊奪了整個國家的人卻成為諸侯;諸侯之門方才存在仁義。這不就是盜竊了仁義和聖智嗎?所以,那些追隨大盜、高居諸侯之位、竊奪了仁義以及鬥斛、秤具、符璽之利的人,即使有高官厚祿的賞賜不可能勸勉,即使有行刑殺戮的威嚴不可能禁止。



想理解為什麼莊子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首先我們得弄懂一件事,那就是什麼是“聖人”。這世界上的聖人可能有很多,有的人在一些人眼中是聖人,而在另一些人眼裡則未必是,我可以隨意的舉一些例子。比如西方的耶穌,默罕默德,馬克思。在這裡,我無意侮辱或者詆譭這些值得尊重的人,雖然我是一個無宗教也不相信任何主義的人,但是我尊重他們,他們都給人類帶來了精神慰藉。



我想表達的只有一個,聖人,就是依靠某種道德體系而站到人類的道德制高點的人。在不同的道德體系中,不同的人都能佔據不同的制高點,而這樣的制高點,代表著無上的榮耀,和無上的權力。當人擁有那樣的權力的時候,人很難剋制自己,很難不膨脹,利用他人的信任和崇拜賺取大量的利益。



從中世紀歐洲的宗教戰爭,到我們的戰國時代諸侯格局戰火連綿,無一不證明想要用聖人的標準來推動社會進步,其實就是痴人說夢。“聖人”甚至成了“竊國者”堂而皇之舉事的精神旗幟。在中國古代社會,這樣的事情層出不窮。但凡是想要“舉事”的人,都要想盡一切辦法把自己裝成“聖人”,起碼要和“聖人”差不多,比如我們熟悉的“劉皇叔”,比如“陳勝王大楚興”,又比如得到了太平要術的黃巾軍。



縱觀中國歷史,攪擾著民不聊生,山河破碎的正是這些所謂的聖人們,從上古時代便是如此。然後皇朝更替,一波“聖人”走了,另一波“聖人”如烽煙又起,老百姓過的還是“老百姓”的日子。



這使我想起元代張養浩的一首小曲: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聖人要關心的不是民間疾苦,不是國泰民安,而是“名利”。他們可以用這樣那樣的學術思想,為自己博得“身後名”。而百姓呢?一批又批,不斷地淪為歷史的煙塵。



在這裡,我也不敢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在浩瀚的歷史中,當然會有真的“聖人”,也有“偽聖人”。只是,普通百姓能分辨出真的聖人和虛假的聖人嗎?人們能不陷於任何的道德體系當中嗎?顯示是不能的。所以,人們如果不想被各種“聖人”魚肉,只有拋棄那些標榜各種道德,各種理念,各種信仰,各種神乎其神的東西的人,不相信他們,他們就無法利用這樣的東西,成為一個竊國大盜,也無法魚肉百姓。



回想過去,我們曾經信仰和崇敬的東西,天,地,君,親,師。那麼我們曾經跪拜的東西,有哪些仍然值得我們跪拜呢?被我們讀書人奉為經典的儒家著作,到如今是怎麼被“批判的接受呢”。究竟有哪些東西是真的值得我們崇拜值得我們信仰的呢?



莊子大概已經告訴我們答案:“道法自然” 。這天下的道理是自然的存在於天地之間的,並不需要任何人提出,或者主張。也沒有任何人能自詡聰明總結出別人無法總結出的內容。那些我們尊敬的東西,出於各種理法的要求而尊敬的,最後都要被拋棄,而那些留下的只是出於我們本心,真的熱愛和尊敬的東西,比如父母,比如家人,比如那些幫助我們的人,愛我們的人。 拋棄了本心,認為有什麼比人的這顆本心還要重要,還要強大的人,多數都是被矇蔽被“聖人”忽悠了。人遵從本心,遵從人類社會天然的善,摒棄天然的惡。這才是處世之道。



不然要麼就是舉著“真理”裝聖人,到處招搖撞騙,要麼就是被忽悠被支配的鷹犬。 不追隨那些認為捏造的精神,不盲從那些別人灌輸的信仰,明白那些起高調舉大旗唱大戲的人才是竊國大盜。



莊子的哲學精髓,就在於——平等。人人生而平等,無階級門第差距,無位高尊卑之分。彼時,聖人即是大盜,這裡可以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它只是一個人為標籤。這才是大同理想社會的精彩體現。


迦南的巫師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源自莊子的思想,它出自《莊子·胠篋》:夫谷虛而川竭,丘夷而淵實。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大致意思是,溪水乾涸山谷顯得格外空曠,山丘夷平深潭顯得格外充實。聖人死了,那麼大盜也就不會再興起,天下就太平了。聖人不死,大盜也就不會中止。

這句話誕生於百家爭鳴,諸子並行的年代,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古人有云:天生聖人,為世作則,意思是所謂聖人便是那些為為世間立下行為禮儀規範,成為社會楷模的人,而儒家思想正是去引導人們成為聖人的,孔子當初被儒生們尊為“聖人”,唐太宗封之為“先聖”,宋真宗封之為 “至聖”,意思是聖人的頂峰。

由於道教與儒家在思想上有一定的差異,所以導致在很多人看來這句話是針對儒家思想的攻擊,其實不然,仔細從老莊本身的角度去思考就能理解。

首先,莊子認為所謂的孝、悌、仁、義、忠、信、貞、廉等等,都是人道譭棄,而人為標榜出來的東西。人皆巡道而生,天下井然,何來大盜,何須聖人。如同烏鴉生反哺,只是在儘自己反哺的職責,沒有必要去彰顯,去標榜。

大家熟知的哲學中,世間的一切都存有對立共存的狀態的。舉個例子,道家思想則認為貧富差距產生貪念,那麼沒有貧就沒有富;等級差距產生歧視,所以沒有貴就沒有賤,矛盾是差異以及相互的不理解造成的。

善與惡也是如此,人們心中的聖人是善之大者,大盜是惡之大者,大惡的代表,它作對人類社會善惡共存的狀態的一種事實陳述,是可以解釋的過去的。

如此便可以解釋沒有聖人,就沒有大盜,因為當人們搶佔道德制高點的時候,製造了那些有“道德缺陷”的人。

當然,也有人認為莊子言下的“聖人”並不是說真正的聖人,而是那些為了爭奪成聖之機,不擇手段致天下百姓生死於不顧的“聖人”!那些“聖人”竊天之道,以己代之,成為聖人!

總而言之,無論是什麼原因,在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中,人性都是無知無慾,無所作為的,他們可善可惡,是人在與社會中順其自然的。如此一來,人類沒必要用自己的道德標準綁架他人,製造出不和諧的社會人際,同時注重務實,不要只崇尚空泛的道理,更多從人們的基本慾望和需求中去理解,包容,同理世間沒有絕對的聖人和惡人,不必總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去批判他人。

在今天看來,這樣的思想確實也為人類提供判斷事物,指導行為思想提供了一種不同的理念。過去君子能和而不同,文化之所以繁榮,今天我們能求同存異,如此才能夠使長遠的人際關係,乃至社會發展朝向更好的方向不是嗎?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


有書共讀


世間事本來沒有一個標準,但自從有了好,同時就有了壞;有了是,就有了非……

換一種說法,如果沒有好,也就無所謂壞;沒有是,也就無所謂非。萬事萬物本來和諧混沌,但因為有人制定出了標準,就開始有了人為強加的一種屬性,而有些事物,本來是說不清好壞是非的。

因此莊子認為,有了聖人這個標準,相對就出現了大盜這個概念,沒有聖人,也就沒有大盜。聖人這個概念不死,大盜這個概念就不會消失……就好比沒有好這個概念,就不會有壞的概念,沒有是的標準,就不會有非。

我感覺莊子在這裡還用這句話表達了對聖人制定行為標準來界定人類行為的不滿。聖人為了規範人的社會行為,制定了一整套仁義禮智的標準,莊子認為這樣的標準客觀上割裂了社會,使人喪失了天真自然的本性。

自己的理解,不當之處,請各位指正。


讀來讀趣


原文 《莊子·胠篋》

夫谷虛而川竭,丘夷而淵實。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蹠也。為之鬥斛以量之,則並與鬥斛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則並與權衡而竊之;為之符璽而信之,則並與符璽而竊之;為之仁義以矯之,則並與仁義而竊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聖知邪?故逐於大盜,揭諸侯,竊仁義並鬥斛、權衡、符璽之利者,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斧鉞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盜蹠而使不可禁者,是乃聖人之過也。

翻譯的意思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源自莊子的思想。莊子認為所謂的孝、悌、仁、義、忠、信、貞、廉等等,都是人道譭棄,而人為標榜出來的東西。人皆循道而生,天下井然,何來大盜,何須聖人。以孝而論,烏鴉生反哺,無需彰顯孝道,而盡反哺本職。以專注彰顯孝為宗旨的贍養,攀比成風,最終有人無法滿足所謂孝道,而放棄了贍養,於是就有了孝子和不孝,何若行贍養之本職,人人贍養,不勝出個別所謂的孝子。再如人人排隊好,不勝過一群人亂哄哄而出個別謙讓的好品質人。


簡單來說,就是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正或反。


自由的靈魂


直接上圖。有真相。



連化草


莊子的“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句話,是和老子的“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是一脈相承的。這既是道家“以道治世,無為治世”思想的一種體現,也是在諸候國間政治集權大一統戰爭中,伴隨而來的百家思想大一統殘酷鬥爭的產物。



老子在講完“以道治世”之後,接著講“以聖人治世”,說了“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這幾句話。意思是如果大道崩廢,不能以道治世,就只能靠聖人的仁義來治世了。聖人治世,就要有治世之智慧。按照道家“有無相生”的辨證法觀點來看,矛盾雙方是相對又相生的。智慧出現就不只有“聖人”,還會有相對應而又相生的“大盜”;不只有“大信”,還會有相對應而又相生的“大偽”。也就是“道魔相生”“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意思。老子和莊子所說的,義理一致,簡單點說就是大道一旦崩廢,依靠聖人治世,只能越治越亂。



和老子只是針對“仁義”“智慧“大偽””這些東西來講不同,莊子的矛頭則直接指向了人。“聖人不死”,具有攻擊性了。逍遙灑脫的莊子怎麼會變成了憤青?這和當時文化領域大一統過程中諸子百家間殘酷的鬥爭有關。這種鬥爭甚至已達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連儒家都動殺心,孔子殺少正卯的故事就更能說明了這點。

少正卯,春秋時期魯國大夫,開辦私學,招廣學生,影響很大,甚至於把孔子的學生都吸引過去,成為魯國和孔子齊名的人物,被稱為“聞人”,他的思想和孔子的思想衝突很大,當時魯國的國君魯定公也反對少正卯的學說,於是孔子和魯定公一拍即合,魯定公任命孔子為司寇(大法官),找個藉口定個罪名,就把少正卯給殺了。



在這場殘酷的爭鬥中,以“無為無爭”為宗旨的道家,也同樣面臨著危險。所以,莊子的話帶有一點點“噴子”的味道,也就不難理解了。

老子“騎牛出關”,雖是無為隱世思想的體現,但也帶有遇險則躲的意味。還有莊子“泥龜曳尾”的故事,也能證明道家所處的危險境地。



莊子在濮水釣魚。楚王聽說莊子的才能出眾,想請他當官幫助治理國家,於是派人去請他。莊子用神龜寧可在水坑裡搖著尾巴和泥玩,也不願意被殺死放在廟堂裡面被供奉的道理,回絕了邀請。

但這個寓言並不是說莊子怕死才“無為無爭”的,它更說明了只要是“有為有爭”,即便是我堂堂的莊子,即便按聖人“三綱五常”的設計圖來治理天下,也只有死路一條。


那邊仍是孤獨


“聖人不死,大道不止”是人老子《道德經》中引申出來的一句話,如果兀突這句斷章取義、就很難確切理解他的原義,甚至被誤導。《道德經》:“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與佛教了義經典《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的意思是同出一轍,是針對偶相崇拜,指出崇拜偶像的弊端和威害性。比如巨人、偉大、聖上、院士、名星、大伽、大款、導師、教授、工程師、建造師、等等等等各類大師,有了標榜牌照証書之後,誘導人紛紛效仿,渴望近水樓臺先得月,獲得利益的優勢,就導致假冒偽劣濫竽充數的現象發生。



手機用戶5498255127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句話反過來讀就好理解了。

大盜沒有了,聖人自然就消失了。

如果我們都按照天道規則井然有序的生活,那麼這個世界哪裡可能會出現大盜,自然也就不需要聖人了。聖人出來以後就有了對比,有了選擇。

往往我們生活中需要樹立標杆的時候,也代表著這個區域已經很糟糕了

烏鴉生而反哺,孝順長輩本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但是隨著因緣際會,有一部分人開始行不孝之事,於是就會有人彰顯宣傳那些孝順之人,於是就有了對比,自然也就會開始攀比,慢慢偏離孝的軌道是遲早的事。最終在這樣的環境中,難免會有人無法滿足盡孝的要求,於是不孝之人就出現了。

若是我們人人都盡贍養之責,也就無所謂孝子或者不孝子了,這比個別優秀突出孝子(聖人)的情況不好多了嗎?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只要事態一直在發展之中,無聖無盜這種狀態就很難達到,也只能盡力的去平衡。

但是並不妨礙我們追求“道”的本質。


方見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字面解釋

天下如果還有“聖人”這一概念存在,或者還有“聖人”存在,那麼相應的“大盜”這一概念也不會消失,或者“大盜”也不會滅絕。

誰是“聖人”,誰是“大盜”?

盤古伏羲

黃帝神農

堯舜禹湯

這些是諸子百家多數公認的“聖人”,勉強還可以加上“文王”“周公”,或者諸子百家的開山祖師。

最早的聖人,是華夏民族的祖宗,或者創立了豐功偉業的帝王。

那麼“聖人”到後來演變成什麼了呢?演變成了“皇帝”的別稱。唐代稱皇帝為“聖人”,後世的臣下稱呼皇帝多為“聖上”、“聖”或者“聖人”。

請注意,到了這時候“

聖人”已經不是最古老的“聖人”的概念了,只不過是一個名教的稱謂罷了,你能說那些君王就擁有多大的功德?還是能比過三皇五帝?

所以讓我們回到《道德經》中,老子也這一說: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

凡是人造的概念,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有心人的各種歪曲,最終一定會面目全非,成為根本無法理解的怪物。

所以為什麼要執著於“聖人”這一人造的概念呢?

而也就是因為有了“聖人”這一虛假的概念,才會造成了真假混淆,事實難辨的情況,才會造成了眾多無德無行之人竊取“聖人”這一稱號的結果。

竊鉤者誅,竊國者候

眾人口中尊貴的侯王,其實只不過是一個“竊國大盜”而已!

“聖人”可以死,“大盜”可以止

老子又說了:“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治理國家,最重要的是依照“道”來治理,如果失去了對“道”的把握,那麼只能依照之前的“德”來治理(祖宗的法度、祖宗的功德),如果連“德”都失去了,那麼只能依照“仁”,以君主的仁愛之心來治理國家,如果連“仁”都失去了,那麼只能依照君主、臣下之間“信義”來治理國家,如果連“信義”都喪失了,那麼只能按照上下尊卑的“禮儀”規矩來勉強維持國家的治理。所以試圖依靠禮儀這些東西治國安邦,其實那隻不過是忠信最微薄的一面,而恰恰是禍亂開始的前奏。

那麼推崇“聖人”,而鄙夷“大盜”,陷於名教之間的紛爭而忘記治理國家的實質,難道不也是同樣的錯誤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