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镕基之子朱云来:怎么看懂中国经济40年!连载三

朱镕基之子朱云来:怎么看懂中国经济40年!连载三

从数据来看,1978年至2017年,投资占比产值总体趋高,消费占比产值总体下降,消产比由1981年的53%降至2010年的36%,再缓升至2017年的39%。2017年投资占比值46%,在保障基础生活需求的前提下,还有足够的空间降低投资,实现经济调整。

传统增长模式通常以项目驱动:“项目-贷款-投资-增长”,这种方式常常导致“过剩-低效-疲软-刺激”,要在上述改革调整可以承受的空间之内做“减法”,减少投资,收缩贷款,降低风险,使得市场效率提升,促使经济进入良性循环。

可考虑核减一些效益不好的投资

怎么才能调整?如果说我们把所有在建的项目按照收益程度排个序,根据“绩效排序,末端核减”的原则,排到最后的那些可能是亏损或者回报低的项目。如果我把它酌情地去掉,核减一些,这样核减以后我们既可以降低总的贷款规模,因为贷款是创造货币的过程,每贷一笔新款就新增加一笔货币,反过来每收回一笔贷款货币就减了一笔货币。

虽然在核减项目时这个厂还在生产,但是实际它是亏损的,虽然它也带来GDP,但这个数据可能没有那么重要。如果长期带来潜在亏损,还会把社会的平均值拉下来,可能导致GDP有一定的下行。

核减了以后,剩下的企业平均收益、平均效率都比原来没有核减之前的效率要高,因此它的收益是会提升的,债务冲销、损益清算,则中国经济将可以轻装上阵,整体效率“自动”提升,实现“L型”到“V型”的转换,重回高效增长态势。

这就是我一个浅显的考虑,当然我也做了一些实测。比如股市,因为股票有公开的报告制度,这里不作讨论了。

如果有一个改革的空间以及改革的具体方法,改革的效果可以有一定预期的。它的好处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个调整,有条件时多切掉一点,没有条件先暂时放一放,但是这个总体思路不变,这样有助于提升整体经济效率,最终走出一个更市场化为依据的高质量的经济增长的状态。

注意隐形金融风险

朱镕基之子朱云来:怎么看懂中国经济40年!连载三

我们刚前面讲了过去四十年中国取得了非常可观的高速增长,但隐含的问题是资产迅速增加、债务迅速增加,这从金融市场的概括可以看出债务增加情况。图中的竖柱代表总体债务情况,目前已经达到了600多万亿,曲线是根据现有资料做的推算。

1952年至2017年,全国金融产品669万亿元,其中银行类产品399万亿,证券类87万亿,保险类15万亿,基金类11万亿,其它类88万亿。此外,还有68万亿的隐形金融产品。1992年至2017年,传统的银行类产品在金融产品中的比例逐年下降,从77%降至60%,而非传统产品增速较快,17年证券、保险和基金合计占17%,其它类和隐性产品合计占23%。

举一个例子,一个人平均每月收入3万,衣食住行生活花费2万,剩下1万存入银行,这些结余的存款变成了个人财富的标志,人民储蓄率不断提升,象征着国家经济不断发展。

另一方面,银行用这笔钱做什么?它可以进行放贷,产生新的贷款。尤其在市场经济以后,银行活动力度比原来大多了,做了各种的贷款。从图中可以看出,1992年以来,大量的贷款出现了,到现在在建规模变成产值的两倍了。这个贷款的过程创造了货币,所以,货币好像脱离了经济本身,自己多涨出一倍。这么大的资产,银行到目前为止仍然占很大的部分,证券、保险尽管发展很快,但相对占比还是很小。

这张图上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其它”类数据。“其它”到底是什么?我把资金流量表的实物部分和金融部分对平,反算出来了一个隐含的金融,这个隐形金融现在也到了几十万亿的水平。隐形金融从2009年以后占比迅速提升,它可能包含了很多比较风险高的资产。如何处理这部分内容,这个挑战也是很大的。

高房价背后是货币供应总量快速增长现象

刚才嘉宾一直讨论“房住不炒”的问题,我觉得陈教授讲得很有道理,房地产价格不一定全是炒出来的。M2不断增加,每个月增加两万亿,你会用这笔钱买什么,股市和楼市?此前股市表现还比较好,但目前表现不佳,钱就更多流向了楼市。

房价高问题不是靠限制楼市就能解决的,高房价背后是货币供应总量快速增长现象。拿普通人来说,无非是哪儿收益高放哪儿,放股市上,历史的几次大跌也让大家产生了担忧,而房子是看得着摸得着的东西,而且价格目前还在涨,所以,投资房地产才成了一个好的选择。

如果我们想要调整经济结构,最重要的是控制好贷款规模。货币贷款投资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周期可能是五年甚至十年。刚开始的时候,企业可能感觉不到压力,不断加大投资,但如果投了三五年后发现仍然不赚钱,甚至还本付息都困难了,那时再调整难度会加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