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与银行互相“甩锅” 砸伤的却是用户

微信与银行互相“甩锅” 砸伤的却是用户

互联网平台与传统金融机构表面客客气气,背后可能存在不少互懑等待爆发。近日微信公告称自12月18日起,从微信零钱提现或转账到某股份制银行的银行卡,将收取0.15%服务费,其他银行服务费不变,仍为0.1%。理由是迫于成本压力,因为该行快捷支付手续费比其他银行收费高。该行面对这一天外飞“锅”,反应神速,公告称自与财付通合作快捷支付业务以来,未向该机构及其客户收取任何提现或者转账手续费。微信这一收费规则的调整,完全是其单方商业行为,与该行无关。普通个人用户看到这里,可能已经不明就里,当事银行既然说自己没收钱,难道微信敢打着银行收费的旗号私吞这笔手续费?

答案并非如此,恰当的举例容易说明问题。陆家嘴(14.600,0.00,0.00%)金融民工“陈总”到了午饭时间,轻车熟路地拐进了旁边的东昌路牛肉拉面馆,吃完边擦嘴边手机微信扫了扫老板贴在墙上的收款二维码之一(另外一张是支付宝二维码),两片薄肉,未加煎蛋,14元从小陈绑定的当事银行卡内进入了老板的微信零钱包。注意,此刻小陈并未额外支付任何微信转账手续费。小陈们回“工地”接着“搬砖”的同时,面馆老板开始惬意地午睡,但想到下午需要用现金和那个顽固不化、连支付宝都没有的肉贩老张结账,便从微信零钱里发起了2000块的提现需求,选择提现到自己绑定的哪张卡时,发现点击当事银行卡,手续费提示是3元,选其他银行则是2元。面馆老板最后选择提现到哪张卡不是行文至此关心的重点,重点是小陈微信里本来没钱,从当事银行卡内转14元到微信时,调用了快捷支付接口,微信没找小陈收费,该银行却会找微信收费。那么微信最后从提现的面馆老板那里找补了回来,倘若老板最终将这14元提现到当事银行卡里的话。也就是说该行后来“甩锅”公告解释的并没错,的确转账和提现没有费用,但微信用户从该行取钱的时候,调用了快捷支付接口,该行会就这一环节找微信收费这一点却没说,而且从微信的反应之激烈来看,该行这一环节上收费要高于其他银行。微信帮用户承担了这部分快捷支付通道费用,找其他机会找补回来也未尝就没道理。微信可能迫于自身游戏收入下滑压力,同时急需拓展新收入,包括之前信用卡还款收费在内,选择让用户承担成本也就不难理解。当然,倘若微信可以与强调“普惠”原则的支付宝一样,适当给予提现、还款一个免费额,或者通过某项流量积分来相抵扣,普通客户可能更容易有一个阶梯感的接受,体验可能更佳。

但不论支付宝还是微信,大大小小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所负担的成本越来越高却是一个值得我们警醒的事实。虽然其中的有觉悟者,均可以做到不以提升手续费来牟利,但手续费的成本转嫁却可以是压垮用户,尤其是个人用户体验的重负。这一来自于银行端的手续费,并非其本意,但成本倒逼之下,只能朝用户转嫁。同时由于这块收入范围广、风险小、风控成本低,互联网市场可能也会成为银行营收(术语是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依赖之一,部分银行甚至有越来越高之势。这次微信与当事银行互相“甩锅”的起因就是后者同样中间业务的收费比例,已经走在了其他银行的前面。

但正如当事银行自己额外强调的那样,该行客户通过手机银行APP、网银进行的个人账户本行、跨行转账均为免费。这点当前绝大部分银行也均可以做到。

那为什么不可以对来自互联网平台、第三方支付同样的业务需求做到同样免费呢?是否是对自己银行收付款的便捷程度、应用场景与APP的运行体验不够自信呢?让客户多多下载与打开你的APP,用户体验是唯一一条正途,靠单方面提升手续费来羁绊竞争者也是合作者,意在“赶”客户转回自己的APP,失之公允。支付机构最先被“坑”,最终不堪成本压力,普惠定位被伤害;而后受伤的是万千个体用户,收到的效果可能是反感,这与当前鼓励个体、民营小额经营者创业创新的氛围更是不符。

11月初,央行副行长范一飞在第七届中国支付清算论坛上表示,对于下一步支付行业的发展,要正确处理银行和支付机构之间共同发展的关系。银行要发挥主导地位和全能作用,通过改革改出实效、赢得市场,特别要着眼于“开放银行”发展趋势,打造符合各行自身特点的开放发展生态模式。支付机构要立足自身特点,本着“小额、快捷、便民”的业务定位,深耕长尾市场,做精支付主业。

显然,“共同发展”“开放”这些主题词的深意值得本次当事人在甩锅之余静下心来领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