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金專委會吳震:互聯網金融監管不僅要全託管,還要管得住、管得好

12月1日,在第三屆(2018)中國新金融高峰論壇,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下稱“互金專委會”)秘書長吳震發表“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及監管支撐思路探討”主題演講。

互金專委會吳震:互聯網金融監管不僅要全託管,還要管得住、管得好

目前,互聯網金融快速成長規模巨大。根據互金專委會監測,累計發現互聯網金融平臺6萬家左右,目前在運營平臺是16000家。

另互聯網金融業態數量更多,且存在諸多跨界經營情況。“除了最早監管機構所定義的幾種業態,後又發現了其他的業態後來也被納入監管,像虛擬貨幣、外匯理財等等。”

其中,第一類為傳統金融機構開展的業務,第二類互聯網機構和其他非金融機構開設的僅從事互聯網金融業務的平臺。此外,還存在著一些消費返利、網絡催收等等一些異化的或者衍生的業態。

以P2P為例,北京、上海、浙江等P2P的數量最多,而且也比較集中,能達到60%。“眾所周知,像P2P網貸、外匯貨幣、虛擬貨幣、外匯理財、消費返利等等都是一些風險比較突出的業態。”

吳震表示,互金專委會觀察到今年一些新動態。互聯網金融的新業態包括跨境炒股平臺,通過網絡平臺去炒美股、港股等。此外,一些現金貸轉型消費金融,去做長租公寓、教育分期、旅遊分期等等,也是目前值得注意的現象。

此外,還包括網絡互助,助貸等。“如果只是幫助金融機構可能還好一些,但是有些是在資產端做文章。”

而一些現金貸變得更加秘密、更加隱蔽的通道,變身為超級貸,通過貸款超市等一些為載體,出現了一些新的變種。虛擬貨幣出現了一些新的動態。例如偽硬幣、STO等等。

“此外,一些比較大的新興金融機構可能會宣稱,自己正在去金融化,變成所謂的技術服務。”

對於互聯網金融,吳震指出,目前還存在四點問題:平臺跑路風險;機構規模比較龐大,業務比較多元、機構比較複雜;資金去向不明;金融科技對監管挑戰。

目前,國內金融還是分業監管,一是立法滯後,市場領先於監管;二是監管機制方面,分業監管模式;三是監管人員不足;四是手段還比較缺乏。

而談到這裡面的問題,吳震表示,從表面上有三難:第一個,發現難。大量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分佈在互聯網上,變化也比較快,業務變化也比較快,所以發現會比較困難。

第二個,預警難。主要是指難以掌握真實的一些經營情況,雖然可能也會有許多手段來獲知機構的情況,但是一方面,可能機構存在著數據造假等等問題,導致很難獲得,或者是金融集團的模式比較複雜,有的時候很難了解真實的經營情況。

第三個,處置困難的。即使你預警了發現問題,也很難向社會公開讓老百姓來知道。另即使採用一些監管手段,因為涉及到大量的資金,也是比較難以立刻進行處置的,所以處置也是一個困難。

針對監管思路,吳震認為,對於互聯網金融監管平臺還是要全託管。“因為互聯網金融實際上還是有廣義和狹義的概念,廣義的就是在互連網上進行金融行為的各種各樣類型的平臺還是比較多的,為了防止風險的擴大,我們建議最好能管起來。”

另還要管得住,這是整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根本,如果互聯網金融安全得不到保證,肯定將來也難以發展。

最後是管的好問題,管得住是基礎,管得好是提升,安全和發展是一體兩翼,如果沒有安全也發展不下去。

提到監管措施,吳震指出,一是要加強立法,提供管理依據,包括設置門檻、包括設置監管規則,哪些業態該保存了、哪些業態不該保存。

二是完善措施要管住關鍵環節,主要是人和資金,管住人才能打破像金控集團的模式、失控人等等模式。管住資金,主要解決數據真實性的問題,掌握經營情況,也是有辦法的。

三是重視技術提供全面支撐,包括加強網絡巡查,及時發現網上從事這些違規行為的平臺。

四是加大宣傳的意識,群眾對於金融風險有充分的認識,哪些可以投、哪些不可以投能夠更加清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