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曾经唯一的“国字头”大学——中国纺织大学

上海曾经唯一的“国字头”大学——中国纺织大学


以“中国”二字打头的国内大学,一般而言,都是国家部委主管的大学,是能代表中国走上世界的大学。有的“国”字号大学是家喻户晓的名牌大学,如中国人民大学;有的“国”字号大学却是很少人知道的二本院校,如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有的高校本来的校名也蛮叫得响的,如“北京广播学院”。但人家还是嫌不够响亮,使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从此挤进“国字头”高校系列。还有原先的青岛海洋大学,现在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

上海原先是没有“国字头”校名的大学的,但后来终于有了一所。那是在1985年,“华东纺织工学院”改名为“中国纺织大学”。

上海曾经唯一的“国字头”大学——中国纺织大学


让人们尤其是让沪上众多高校师生不免有点有的胸闷的是,上海的这一所唯一的“国字头”高校,却在1999年悄悄地告别了“国”字号,不再叫“中国纺织大学”了,改叫“东华大学”了。

试想,若今日东华非今日东华,而是有一个霸气的番号,诸如某科某理某工等。或今日东华仍今日东华,但番号一如复旦同济交大之响亮,又有多少人会怀念曾经的中国纺织大学呢?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过去真的很好,而是现状的确太差。

上海曾经唯一的“国字头”大学——中国纺织大学


创建于1951年,时名华东纺织工学院,1985年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1999年更名为东华大学。如此算来,建校65载,华东纺织工学院的番号用了长达34年,中国纺织大学的番号用了仅仅14年,东华大学的番号用了已然17年。以至于很多校友在个人简历里,时而华东纺织工学院,时而中国纺织大学,时而东华大学,曾用名现用名傻傻分不清楚。

更有意思的是,纺织大学的番号时间最短,却最为想念。正如我们人生中那些惊鸿照影的时光,如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波心,难以释怀。只是,纺织大学的番号真的很好吗?我看未必。

上海曾经唯一的“国字头”大学——中国纺织大学


且不说在那个唱衰纺织的年代,仅仅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纺织也不是一个好的术语。纺织和冶金一样,说的都是加工方法,冶金就是冶炼金属,纺织就是纺纱织布。

20世纪50年代,美国西北大学首先以材料科学代替冶金,作为一个系的名字,之后,材料蓬勃发展,冶金日渐没落。时至今日,材料科学与工程已遍地开花,冶金工程专业却只剩寥寥几个。比如国内,同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原来做金属材料比较强的清华哈工大上交西交等在材料方面依然很强,理科院校新设立材料专业的北大中科大南大复旦等在材料方面也卓越发展。

冶金更名材料,名字后缀里加上了科学与工程,纺织依然纺织,名字后缀里也加上了科学与工程。冶金从加工技术顺利进军科学阵营,华丽转身,纺织则依然屌丝。所以,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和去冶金化一样,去纺织化也是必然的。

上海曾经唯一的“国字头”大学——中国纺织大学


于是乎,在1999年的那个“枫叶红了的时候”,趁和上海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该校建在曾经的上海著名女子教会中学——圣玛利亚女校的校址上)合并之际,干脆把校名中那个已经有点“背时”的“纺织”两字拿掉。拿掉“纺织”两字。当时,中纺大改名备选了10个校名,最后选了三个名字作为备选:华东大学,东华大学,浦江大学,最后,教育部批准了东华大学。

上海曾经唯一的“国字头”大学——中国纺织大学


须知,纺织工程、纺织材料、服装艺术设计等专业,本就是这所大学的“立校之本”和强校之基。多少年来,从宇航员穿的宇航服隔热材料,到普通消费者所喜爱的由新材料制作成的服装乃至袜子等等,其中的“科技含量”、其中的“创新”,都有着这所大学的一份不可替代的贡献啊!“纺织”两字,本就是这所曾培养过郝建秀等著名劳模和已经培养出成千上万名纺织等行业优秀人才的大学的特色与优势之所在;本就是这所大学历史渊源之所系。

曾经的纺织大学更名为东华大学,或许不久的未来,纺织学院也会更名为无纺无织学院。纺织专业也会和冶金陶瓷水泥玻璃等众多以行业命名的专业一样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学科的内涵则会在新的载体里延续发展。



上海曾经唯一的“国字头”大学——中国纺织大学


在吃货界有一句名言,味无定味,适口者珍。以我来看,大学番号也是这样,世界上本没有山寨的番号,所谓的山寨不过是与通俗规则不符的存在。我国的大学番号基本上都是国字号省字号市字号,外加科技理工农林工业等等。

作为行业特色型大学,东华大学的萎靡不前和纺织学科的发展困境有很大关系。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和纺织有些相关的只有纤维端口,且以高分子材料和化纤为主,和主攻纺纱织布的我们仅止于稍有关系。所以,做科研的我们只能从纺织里面提取出通用的科学问题,去申报其他相应的端口。此情此景,与中西部的广大劳动力在本地很难找到就业机会,纷纷去沿海地区打工讨生活颇有几分神似。出门在外不容易,以至于纺织学科拿到的国家基金很少,以纺织为特色的东华大学拿到的国家基金也很少。

正如学院的一位老教授所说,只有热爱自己学科的穷家当,自己学科才会有所发展。所谓穷家当,我的理解是自己学科所面临的特性问题,颇似自己手心的宝,别人眼中的草。


上海曾经唯一的“国字头”大学——中国纺织大学


感叹时间真是个奇妙的东西,1999年纺织大学更名的时候,我还是个小学生,不知大学为何物,不知世间有纺织。如今,身在东华,心系纺织,耕耘方寸之间,甘为一个旋转不息的锭子。曾经纺织大学的去纺织化更名是迫于时代的潮流,唱衰纺织夕阳产业。

不由想起一个三易校名的例子,那就是曾经的“武汉纺织工学院”后来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易名为“武汉科技学院”。但是,2010年,这所高校终于下决心再次改校名了,这一回,九九归一,重新回归“纺织”特色,改为“武汉纺织大学”,得到了教育部的同意。这所高校三易校名的背后,都与国家的经济转型密切相关。一切仿佛是重新开始,但绝非简单地回归,而是这所颇具办学特色的高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再出发。

部分内容摘选编自唐晓宁科学网博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